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师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师用)

ID:1023758

大小:3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刘洛洛审核:高一语文组第一大周学习目标:1.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重点难点:1.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2、背景知识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二、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沁园春()百舸()怅寥廓()峥嵘( )方遒()  浪遏()飞舟2、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着背诵全词。三、交流·合作(上阕)1、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立、看、问、忆。2、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会更顺畅一些,请把意思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这三句交代了  时间   、 地点    和环境。3、想一想:上片中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是看字,统领到哪里?4、诗歌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思考:(1)这几句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意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几句的主要意象是:山、林、江、舸、鹰、鱼。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提示:写景的角度)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诗人借此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怀。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5、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 失意 ,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通过询问大自然 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表现出诗人  关注国家命运的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  。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情景交融。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第二课时一、交流·合作(下阕)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中起到了承接过渡作用。“峥嵘岁月”意思是不寻常的岁月。“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忆”字领起的句子包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鉴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思是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粪土”,作动词用,意思是“视……如粪土”。这几句写出了“同学少年”的风采才华以及意气奔放、奋发有为的战斗生活,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小结: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总结: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讨论·探究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2、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3、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4鉴赏本文的语言: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分析。(1)万山红遍万山红遍“万”,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2)鹰击长空鹰击长空“击”,显示出雄鹰翱翔的姿态。(3)鱼翔浅底鱼翔浅底“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 (4)层林尽染层林尽染“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三、课外拓展阅读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九二九年十月)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 小令  ),从分段来看,是( 双调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 重阳 )、地点( 战地 ),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 战地黄花   )、所嗅之气( 香  ),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喜悦  )心情。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战争)。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指(宇宙的广阔),在此处应指( 高大广远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明确:“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不仅点明战地重阳节观菊花的欣喜心情,而且抒发了乐观、昂扬的思想感情。四、作业1、背诵这首词,细细品味词作的精妙词句、广阔境界和思想感情。2、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词句,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句。五、我的教学反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