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中国古人一提到秋,总是伤感、寂寞无可奈何居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毛泽东同样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他以壮景抒怀,格外
杜子美劲笔绘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
秋天里的悲喜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秋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2、品味生动鲜明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主旨。3、理解诗歌运用对比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4、感受词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壮志。
【知识链接】:一、作者作品: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的代表诗词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他创作的诗词大多气魄雄浑、意境壮阔,记载着诗人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从中折射出昂扬斗志、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是其诗词特点。
二、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各地农民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而革命应由哪个阶级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赴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形象地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三、文体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全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后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标题,是词的内容。
正字音、正字形沁园春(qìn)分泌(mì)百舸(gě)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róng)惆chàng(怅)为虎作chāng(伥)jú(橘)子洲诡jué(谲)亚zhōu(洲)zhōu(州)郡挥斥方qiú(遒)qiú(酋)长màn(漫)江碧透màn(谩)骂浪è(遏)飞舟jié(碣)石
熟读成诵:注意正音,注意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看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看: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引发思考为抒情作铺垫以壮景抒豪情
语言应用方面,用词精当,能举例略作分析?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染: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漫:水之盛透:江水澄澈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击:矫健雄姿,强劲有力翔:自由轻快
炼字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击——准确的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遍——绘出了红色的彻底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形容词和动词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年龄气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精神状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战斗行动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对比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手法。(1)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①色彩:“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2)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山、林、江、舸等象意境作者饱满的情感寥廓、悠远生机勃勃壮阔绚丽
方法积累从本首诗中了解几个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1、意象——画面——意境——情感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动词形容词)
鉴赏“六看”——帮你正确理解古诗词看题目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看作者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之一。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是正确理解其作品的前提。
看意象把握意象的特征——形态(色彩),情状(声音、动静等),时间或节令,文化内涵等,分析寓于意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意象的典型意义,是理解鉴赏古诗词作品的关键。
看情感词语诗中的情感词语,是提示诗歌作品思想情感的关键信息,一定要特别注意。
看注释注释,或介绍作者及写作时间、写作背景,或解释关键词语,是理解诗词作品的钥匙。
看前人评价前人评价提示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答题的角度,要引起特别重视。
品赏诗歌首先要捕捉意象意象:意即感情,象是景物。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客观景物。
“意象”简释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赏析意象
意象例析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缺月”等意象和“独”、“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咀嚼语言。即品味语言。(3)把握意象。意象,即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要借助物象。(4)感悟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把握意境,可以从把握意象入手;还可以从诗人的表达技巧入手。(5)明辨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