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ID:1017437

大小:4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本文来源好)频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本文来源好)频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本文来源好)频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本文来源好)频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 .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学生自由诵读加深影响,培养语感三、文意疏通(前五则)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果可以翻译清楚,讲清意思,那么教师直接出示明确答案。若不能讲明文义,则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先让其他学生答疑,如果不能寻求真确的解答,再轮到教师讲解。明确:1、 亦:也是。朋:同师曰朋,同志为友。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人不知:别人不了解(我)。2、身:自身,自己。为:替、给。忠:尽心竭力。3、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当。4、罔:通“惘”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而无所解。5、诲:教,教导。知之: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正确态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背诵前五则中重点字词的意思。3、翻译前五则文义。4、研读后五则文义。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抽查背诵情况2、考察句子的翻译和重点字词的翻译二、文意疏通(后五则)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果可以翻译清楚,讲清意思,那么教师直接出示明确答案。若不能讲明文义,则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先让其他学生答疑,如果不能寻求真确的解答,再轮到教师讲解。明确:1、善者:长处,优点。2、 士:泛指读书人。3、然:这样。后:以后。4、可:可以。以:用来。行:奉行。三、深入探讨(一)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探讨体验1、让学生反思生活,自由站起来谈论那一则名言警句感悟最深,自己做的最为接近,哪一条做得较为欠缺。然后说说该怎样改进。2、自主讨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组讨论:该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点: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② 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提点:岁寒三友是松竹梅。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岁寒:比喻浊世。松柏:比喻清高之物。五、课外延伸联系所学知识翻译下列句子。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厮夫,不舍昼夜。”六、课文总结《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关于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研读中国传统典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高自我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七、作业布置1、背诵前五则中重点字词的意思。2、翻译前五则文义。3、课外阅读《论语》,摘抄喜欢的句子。第二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及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三、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⑵多义词: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 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⑶多音多义字:论:论语乐:不亦乐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舍:不舍昼夜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明确: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14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四)梳理、总结、扩展《〈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布置作业]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板书设计]第三篇:论语十则教案2论语十则教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个则语录内容(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修身原则。二、重点、难点(1)背诵、翻译课文内容(2)文言文的理解及文言词汇、文言知识的积累三、 预习检测1、熟读课文2、生字词读音说愠罔殆女凋恕是知也自省弘毅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1、关键字词的理解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b、人不知而不愠愠:c、吾日三省吾身三省: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传:e、温故而知新温:故:f、诲女知之乎女:g、是知也是:知:h、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i、仁以为己任以…为:j、其恕乎其:2、翻译句子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焉3、课文理解《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修身做人:_______________五、有效训练1、解释字词知:①知之为知之②是知也故①温故而政治新②故时有物外之趣之①学而时习之②然后知松柏枝后凋也③见藐小之物其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其恕乎③蹲其身2、翻译句子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外延伸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1)解释下面的字观:于:焉:覆:恶:(2) 翻译下列句子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恶有满而不覆者哉!(3)“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第四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读《论语十则》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最多成语的书。一,《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一部书之一,共20篇。体例: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内容:教育和伦理为主,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许多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和他的弟子人格修养、学习态度和处事方法。二,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和“仁”“四书五经”中四书:>,>,>>.五经是>,>>>>三,通假字1, “说”通”悦”2,”女”通”汝”代你3,”知”通”智”四,那些是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的。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新知识、新体会和新理解。)3)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和思辩证关系,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重要性。)2,(个人修养)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温。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都要向别人学习,并且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五,文中的成语:三省吾身:泛指多次(或从各个各方面)自我反省。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就有成就。温故知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的理解和认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到处都有我的老师,应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而依从。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第五篇:高二语文《儒道互补_之_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赏析步骤:1、诵读一遍。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原文2:“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也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理解 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用语简练、概括。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舍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大概是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说明三十岁以前是创业闯荡的时期,四十岁以后,人就不做傻事了,冷静而理智地面对世界。原文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诲:教诲。知:知道。知:同“智”,聪明,明智。译文: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原文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我”、“少者”。安:安逸。怀:归依?关怀?)理解:这则语录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文5、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理解:孔子这句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本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何谓知者?何谓仁者?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原文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理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原文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理解:《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秋月挥洒。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这是“君子坦荡荡”。 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原文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理解: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而现实又“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要恢复周礼。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孔子说的 “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孔子所说的“礼”的具体内容自然不能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需要,不过,讲究自我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应该提倡的。原文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理解: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长有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人在中年时代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在中年时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争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老年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壮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过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渡过相应的难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三、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四、作业:1、词语抄写熟记。2、预习《老子五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