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预约的精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无法预约的精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案例

ID:293601

大小:11.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3-04-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无法预约的精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案例  【导言】      似乎难以找到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它随心所欲,悠游自在,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仿佛在山中看尽了满眼的葱绿,突然间一道泉水,从高处一路自由自在地倾泻下来,叮叮淙淙,无拘无碍。这样的课,你无法用什么“法”或什么“式”来判定,它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洒脱。大开大合,空灵写意。使人不禁要问,到底要怎样的教学思想才会有这样的呈现?就算翻遍所有的教学论书籍,你也只能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必定是心目中有“人”的教学。这个“人”不仅在老师的“目”中,还走进了老师的“心”中,更是占据这节课最“中心”的位置。这正是: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那一刹那被收藏。 【案例】 在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后,老师设计了一个重要环节——质疑问难。学生共提出十个问题,而教师的处理方式却是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我们选取其中几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一起来看剖析: 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处理过程 学生一: “沿溯阻绝”和“绝巘多生怪柏”两句中“绝”的意思相同吗? 师:(板书并问大家)“沿溯阻绝”的“绝”是什么意思呢? 有学生说:是“断”的意思。 师:那“绝巘”的“绝”呢? 有学生说:是“极点”“极高”的意思。 (把问题抛给学生,师生共同解答。) 学生二: 为什么前面写山、写水,最后一段却写猿鸣? 师: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一:想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 师:说得真好!三峡的秋天是悲凉的。(板书)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出秋季的特征。 (学生解答,教师提升。) 学生三: 为什么详写夏?却略写春、冬? 师:详写了“夏”的什么? 学生齐答:水。 师:(板书)那夏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一:夏天的水最猛。 师:谁有补充? 学生沉思,无应答。 师: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学生依然沉思,无应答。 师:好!我们先把它放下,谁还有其它问题? (这是教学难点,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拆分为一个一个小问题,屡次遇难,暂且放下。) 学生四: “清荣峻茂”描写的哪些景物? 师:这四个字是描写哪些景物? 生:以清写水,以荣写树,以峻写山,以茂写草。 师:这四个字怎么翻译?可以翻译成八个字。 师生共同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师:真美,实在是很多趣味。所以读的时候要用感叹的语气!(示范读)大家试一下。 (理解文意、翻译句子、指导朗读融为一体) 学生十: 为什么课文写三峡风光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写?却先写山?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先写山,然后写夏天的水,春、冬景色,最后写秋(连缀板书)。是很奇怪,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写呢? 生一:因为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水必有山嘛。 生二:那就按“山——春冬景色”写? 师:发出挑战了! 生三:因为峡重要的还是水,而不是山上的景色。 生四:山上的景色不能突出三峡最重要的特征。 生五:三峡的景色最特别的就在山和水,夏天的水又特别。 师:大家产生争议,是因为都在研读课文。三峡,峡,是两山夹的水道。既然要写峡,肯定要从什么写起?(山)写完了山,很自然地写(水);为什么写夏天的水,不写春冬的水?(最迅猛)哪里能表现? 生:虽乘奔御风……(并解释) 师:白帝城,谁的诗? 生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播放图片,配合讲解,山高水道窄,涨水时上涌,流速就会?(极快)选中了最具特色的夏天的水来写,然后写春冬水特点相似一起写,最后写秋。 (其它略) 【反思】 之一:纵横捭阖,大气超然。 首先看学生的质疑。角度新,方位多,零散而肢解。可教师却不疾不徐,随即处理,即时梳理,对于不同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若没有这样运筹帷幄的大智慧,想来是不敢在这样的精品课上全部放开,任由学生提问;若没有一种“还课堂以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不会让学生这样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的。这个环节看似随意,却不是随心所欲的放任。而是对一切束缚学生个性、漠视学生权利、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的藐视和反叛。看似随性,却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有关字、词、内容都可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乐思方有思泉涌。教师敢放,学生就敢做。学生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畅所欲言,正是因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创造、创新只产生于轻松的氛围。没错的。或许今天学生的十个问题中,还有些稍显“蜻蜓点水”,但是假以时日,必将在思维体操的任意驰骋中,逐步找寻到与世界的对接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才是独立的人,有思想的人。而他们,就是我们的接班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之二: 收放自如,随物赋形。 再看教师的处理方式。十个问题中,对于基础知识问题(如问题一、五、六、七视频中有,上表没列举),教师直接抛给学生,学生问,学生答,即时解决。 对于需要提升的知识点,教师依然先让学生解答(如问题二:为什么前面写山、写水,最后一段却写猿鸣?学生答:为了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若这个问题到此就视为解决,的确是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自学的,但是学生就只能停留在他们能够掌握的水平,而无法提升,教师也完全失去“导”的作用。此时,教师及时补充:“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出秋季的特征。”上升到写作手法的指导,信手拈来,精当得体,自然更胜一筹! 更多问题的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朗读的指导。本课是文言文,朗读是重中之重。老师在整堂课前20分钟里通过各种各样、有组织、有层次、循序渐进的朗读手法激发学生兴趣暂且不说,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不忘强化朗读。(如问题四、五、八)学生讨论、理解文意后,教师总会问:“那我们该怎么读?”连朗读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说出,教师绝不强加。停顿、重音一示范,学生更是学得有模有样。让人感觉似乎学生的任何问题,老师都能调动学生共同解决,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有倾向性地给予最好的方向性指导。使本来由学生“凌空”劈来的一剑,有了目的地。诚然,学生更敢于大胆地问,大胆地说,更敢于大胆地想。 之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常说:“一课一得”。若能“得”在课文的重难点上,那是再好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课文的重难点是谁定的?教学参考书,教师,而非学生。这节课的重难点却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三、十)。 学生提出的问题三:“为什么详写夏?却略写春、冬?”对于这个难点,教师先化难为易,把它分解为一个小问题:“详写了夏天的什么景物?”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水。而对于水迅猛的特点,谁能补充?无人应答。教师也不解答。只是换了个问话方式:“他说得对吗?”依然无人应答。教师也不答。这个环节看似出现了冷场,却是最改让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无法解答,教师如果直接包办代替,显然无益。而有些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后还能剩下什么呢?但教师并不放弃,“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再次引导,又是无人应答。教师却说:“暂且放下。”是教师自己也不能解答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不说?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正在思考,留白——是尊重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敢放下?因为这个“结”此处没解开,一定会在下一个地方再次出现。果然如此,后面学生又提出了与这个重难点相关联的问题十:“为什么课文写三峡风光不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写?却先写山?”。 至此,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渐入佳境,深度已大大超越前面的问题三。若刚才的问题教师越俎代庖,又怎么会有这样闪亮的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课堂小天地,思想大舞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然而教师何时“点”?何处“拨”?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掌握最恰当的时机,适时出击。人和树一样,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和依赖心理,根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你经常浇水施肥,树的根就只在地表浅处盘桓;反之,树就会拼命向下扎根寻求需要的水分和肥料。 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刚才无人应答的难点,现在引起了争执。这是无法预设的课堂,这些“不期的美丽”可遇而不可求。是教师呵护了学生不断探求的心,为学生铺设一张可以任意涂鸦的白纸。对于学生的争论,教师未置可否,反而火上浇油!(“发出挑战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 最后,教师由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诗歌《早发白帝城》的回顾,多媒体图片配合,深入浅出地化解了难点,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举重若轻,有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觉中,教师进行了指导,学生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怀彰显力量。不着痕迹的细节,不遗余力的关怀,让我们有幸和教师一起品味着无法预约的精彩。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