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与创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与创造

ID:290751

大小:19.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0-01-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TRS_AUTOADD_1263911340946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3911340946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3911340946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3911340946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3911340946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前言]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况且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但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既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又由于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应成为“跳板”和“促进者”。因此,走下神坛的教材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教师也应该由教材踏实的执行者自学地升格成教材的实践者,改进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义务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应该自觉地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基于上述,因而我认为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要有所选择,并进行科学地加工创新,从而决定课时内容,由此教师再展开教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因而,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很好地阐明我的观点: 张扬学生个性 情境教学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案例《统计的初步知识》 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把教材中统计路口车辆经过的情况换成了统计选票,使材料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先快速读选票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问题和矛盾中亲历学习过程,这样的改变学生的体验更充分、感悟更深刻。教学过程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当学生发现光靠一人的记录有困难时,就想到了分工合作,让他们感悟到了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组间交流,学生知道了收集数据可以用多种方法,但画“正”字的方法误差最小,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方法择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当统计对象动态、无序呈现、稍纵即逝时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最好。 这样处理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应对即时生成    调整教学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曾这样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观念,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如今,教师除了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多种教学预设应对外,在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课堂即时生状况,随时作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调整。 案例《角的度量》 我完全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让学生自主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组成后,就组织学生使出准备好的练习纸,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个锐角的大小。之后,在交流反馈后出现了下面一幕: 生1:我是这样量的,先用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是60度的刻度线,那么这个角就是60度; 生2:我和XXX的量法不一样,我用量角器上的2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着80度的刻度线,那么这个角就是80度。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量法可行吗?你们有什么意见和补充? 生3:我认为生2的量法是不对的。因为书上说,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应该先用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生2没用到零刻度线,所以是不对的。 生4:生2的量法是不对的,而且量出的度数也是不对的。 生5:我认为生2的量法也是可行的,只是这个角应该是60度,我是这样算的,80—20=60度。 师:谁听明白了,你赞成他的想法吗? (注:如果在课堂中没有出现生2的做法,我会在练习中提供这样的素材,再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书本上的量法比较简便。) 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惊喜地发现生2的测量方法也是可行的,但比起生1来说较复杂些。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书本上的量法要简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走,而不再是教师让腹稿牵着走。 课堂是自动生成的,这就注定课堂上总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只有蹲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想孩子所想,吃深、吃透学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课堂上的“意外”纳入到自己的教学预设中去,随时调整教学,打开广阔的学习空间。 分析教学对象   开放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案例《年月日》 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多少知道一些,或者不全面,或者有偏差。针对实际学情,我并没有回避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此我在课的开始,就板书课题,然后大胆设问:“同学们,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生:一年有12个月;大月和小月;一年有365天;有些月份可能是30天、31天、28或29天…… 师:你们能把这些知识整理一下吗? 学生尝试整理,然后反馈汇报。 师:关于年月日,你们还想知道哪些? 生: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会不样?七、八两个月都是31天?二月份为什么是28或29天?…… 师:小组里商量一下,根据你手头查得的一些资料或者自学书本,进行补充与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地顾虑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打乱整节课的整体部署,而是主动出击,大胆地让学生说出“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先找准他们的学习起点,接头再让他们说说“还想知道什么”,找准学生已有知识的生长点,以期实施“自助餐”式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展现现实背景   问题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将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展现出来,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中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 案例《圆柱的认识》 在本课中,教材对于圆柱的高是这样阐述的“圆柱的高是指圆柱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但是,“圆柱的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让学生纯粹学书本上的知识,那么以后碰到生活实例中的变式就难理解了)因此,我在让学生理解圆柱的高时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的高。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名字吗?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认识。 生:我家院子里的那口井是圆柱形的,井“深”就是高;一元硬币也是圆柱形的,它的“厚”就是高;我的铅笔是圆柱形的,它的“长”就是高…… 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经过老师的独具匠心的构思与引导,就出现了让人惊叹的精彩一瞬间。(以后问题解决时碰到“厚、深、长”就不难解决了) 案例《两步计算分数应用题》 “求一个数与它几(百)分之几的差(和)是多少”的应用题教材中是分先后两课时教学的。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两课时进行了合并,同时书本上的两道例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拮取了生活实例来展开教学,且只有条件,没有问题。这样学生自己可以量力而为,做到因材施教。 出示信息:你想知道什么? 1、 我们学校参加鼓号队一共有21位同学,其中男生占3 7。 2、  一包乐事薯片净含量80克,现赠送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有意的板书。 师:哪些问题我们可以直接计算?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类,重点讲评两步计算。(引出课题) 这样,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离他们很近,能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更积极地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总之,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科学地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