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的实现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义务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的实现

ID:288422

大小:2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09-09-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知——正确认知义务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 (一)对义务教育段的认知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实施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环节,具有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九年教育”是一个由低段(1~3年)、中段(4~6年)和高段(7~9年)三个学历层次段构成的集合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经历由儿童到青年的变化,因此又具有阶段性、层次演进性等特点。 (二)对美术教学价值的认知  1.我国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定位演进的三个阶段 (1)“工具性”阶段。全球最早把“美术”列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程的国家是1878年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工人的素描能力,来改变因本国产品包装太差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面貌,那时叫“图画”课。后来,其他多国(包括苏联、德国、法国等)纷纷效仿。美术教育着眼于社会经济需求的实用目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实用的“工具性”上面。我国虽有几千年的美术发展史,但在新式学校教育出现之前的旧式私塾是没有美术课程的;即使在新式学校教育中实施美术教育的历史已有一百年多,但学校美术教育理论远比实用性的绘画理论滞后,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中、小学美术课程叫“图画”课,中心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图画技能,教学价值的“工具性”显然。 (2)“人文性”阶段。1979年我国教育部将“图画”课改为“美术”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较为集中地出于突破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顺应时代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一目的,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目的。随后的十年,美术教育价值的“人文性”定位成为主流。 (3)“工具性”与“人文性”并置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教育已取得长足发展。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出了三方面的美术教学目的:A.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C.培养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涵盖了情感、智力、技能、创造四大价值系统。美术教育价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置格局开始成型。 2.对美术教学价值做出符合时代与现实要求的判断 进入21世纪,资讯科技的高速发展令社会文化突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人们对学科教学的价值期望必然呈现多元化趋势,把教学价值内涵框死在一、二、三、四点上的限制性定位显然跟这“多元化”趋势不相称。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最新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把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过去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起来构成艺术综合课程。将艺术综合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这里的“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绝非将二者简单并置之意,而是二者的动态协调并达至统一,统一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摒弃了简单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又或“两性的并置”式定位,目的直指“塑造健全人格”,对艺术课程目标的定位已提高到教育本位的高度,突破了以往限制性的“框框”,符合人们多元化的教学价值期望。但“美术”不能等同于“艺术”,我们还要做进一步分析,才能认识美术的教学价值。              (1)从动态上把握美术教学价值。与其他学科一样,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受媒介制约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人的价值观等等都处在动态发展之中,因而决定了教育价值的动态特征。一是纵向的随时间发展的动态特征,二是横向的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个体间的动态特征。作为动态的美术教学,我们应当从动态上,从整体上把握美术的“教”与“学”,而不单是“课程”,从方法论上抓住“美术教学”而不是笼统的“艺术”这一核心,依据美术教学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的整体性和均衡性等教育理论原理,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美术教学的价值,做出符合时代要求,切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实践。 (2)从教育本位的高度认识美术教学价值。当前,主张“教育本位”的回归,以“素质教育”给学校教育定位,各学科教学价值的“素质性”定位已成主流。所谓“教育本位的回归”就是在“人本论”的层面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人化”而非“物化”我们的教育对象,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格完善的最大化。从教育本位的高度,把“美术教育”放到“素质教育”这一系统中,我们便可清晰窥见美术教学价值的定位方向:在“素质教育”系统中,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实现“人”自身的完善,“美术教学”是这一核心目标下的手段或是教育内容之一,它的价值定位应当落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即对人的美术素质的开发、培养和发展与人才综合品质、个体潜能的开发、培养和发展相协调,培养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美术教学的“素质性”已从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凸现出来。 (3)克服对美术教学价值认识的三个误区。一是“集百家之大成”的夸大式,即把古今中外诸多关于美术教育功能的说法集中起来,生怕有所缺失和轻视,并找到不少诸如“某大科学家字自小喜欢绘画”、“某大画家兼具过人的创造才能”等例证,过分夸大美术的教学价值,实践中却由于课堂空间、学生身心等条件限制,而陷入看着诱人却伸手难及的境地;二是“矫枉过正”的偏离式,即出于矫正以往轻视“美术”育人功能做法的愿望,把所有学科甚至学校教育的所有通用功能都塞给“美术教育”,表面上强化了“教育”,实则由于弱化、掩盖了“美术”,失去了“美术”应有的生动与激情,而令实践中往往两败俱伤;三是只顾眼前的“点射”式,即无视人的发展,无视美术教育的动态特征和与其他各学科间的互补性特征,把美术教育价值框死在“惟有美育”或“惟有智育”甚至“特色教育”的做法,实践中只会步入自我闭锁,令美术教育价值走进窒息的境地。 (三) 对义务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基本特征的认知  1.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 义务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决定了美术教学价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应在不同学历层次段施行不同层次程度的美术教学。   2.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特征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决定了美术教学价值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全面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目的是出于对人才的成长、发展负责。  3.演进性特征 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学生,美术心智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阶段:《创造性与心智之成长》(王德育译Lowenfeld原著)中提及儿童美术心智发展的五阶段:涂鸦(2~4岁)、前图式(4~7岁)、图式(7~9岁)、写实萌芽(9~11岁)、拟似写实(11~ 13岁)。儿童心理学家柏特(Burt,C.)把儿童美术心智发展阶段作如下描述:搔画(2~5岁)、线画(4岁)、记述的象征(5~6岁)、记述的写实(7~8岁)、视觉的写实(9~10岁)、压抑(10~14岁)、艺术的复活(15岁)。两种描述方式和角度不同,但共同点是:儿童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但发展趋势并非叠加式或递进式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演进式”关系,如由“图式”到“写实”、由“写实”到“压抑”再到“复活”等。这又决定了美术教育价值在实现方法上的演进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好各不同年龄层次段、不同美术心理时期与整体的关系,才能为各不同阶段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教育价值定位,从而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实现美术教育的总体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二、情——激发在义务教育段全面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的迫切之情 (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 九年义务教育担负着全面培养人才基础素质,向高一层次学校或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在我国人才培养战略上具有关键性的基础地位。国家教育部最新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重新认识并全面实现美术教学价值、完成好新时期义务教育重任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切入机遇。但面对21世纪的快速发展,我们稍稍迟疑便会大大滞后,好机遇便不复存在。 (二) 现状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美术教学以“训练”为主,对“教育”较为忽视,教师只重训练,人为地拔高训练要求,搞“短期效应”,致使学生处于“苦练”状态,不单实现不了美术教学的总体价值,还由于学生所处的“苦练”状态而降低了训练价值,“教”与“学”同陷苦境;甚者,无视美术教学的价值,美术课被“中、英、数”等“主科”挤占,成为一种摆设。此等现象普遍存在,且在不少学校仍有延续下去之势,如果不加以扭转,其害无穷。 (三)教育对象 义务教育的对象是7~15岁青少年。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体差异大,需要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处在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美术教学价值的全面实现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时期,损失将无法挽回。 三、意——树立为全面实现美术教学价值作长期而艰苦努力的坚强意志 在义务教育段全面实现美术教学价值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学校、社会、家庭)的、长期性的互动,才会取得良好收效。这其中,处于前沿阵线,并起主导作用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因所处环境不同而面对种种不同的困难和阻力,需要树立面对种种困难与阻力的信心和作长期而艰苦努力的坚强意志。 四、行——行有效实现美术教学价值之法 (一)合理开发美术学科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由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的。美术这一学科有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等环节,教学价值就存在于各个内容和环节之中,既有显性的价值如造型技能价值等,也有隐性的价值如创新意识、尊重与关怀品质等思想价值,我们要把它们一一开发出来,才谈得上去实现。因此,合理的开发是有效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关键环节。 1.要坚持美术教学价值开发的整体性原则 不同的教学内容或相同内容在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价值侧重面。如,素描、色彩、手工艺等练习课侧重于训练价值,美术作品鉴赏课侧重于审美价值,观摩展览、馆藏等活动课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价值,教学活动的组织侧重于个性发展价值等等,教师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把握住主体价值,有侧重地加以开发是必要的。但,各不同价值间既具互补性,又具依存性和交叉渗透性,教师在整个动态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住美术的教学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尤其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摈弃只顾训练而罔顾其他的不良做法。 2.要坚持美术教学价值开发的渐进性原则 义务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开发的层次性和逐步推进思路。例如,在美育成分的培养价值开发方面,要有层次性:低段(1~3年)着重于审美思想的启蒙,中段(4~6年)着重于审美情感的激发,高段(7~9年)着重于审美情感的体验,并做到逐层推进才能取得良好收效。 3.要坚持美术教学价值开发的演进性原则 义务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的演进性特征决定了价值开发的演进式思路。例如在造型能力的训练价值开发方面,一、二年级学生处在“图式”期,造型的“概念化”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教师不可强求“写实”,应以发展学生的兴趣为主;三、四年级学生进入“写实期”,喜欢把所见、所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应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对这些“特有的方式”应加以鼓励。 4.还要坚持美术教学价值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义务教育段教学价值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特征,决定了坚持美术教学价值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性。过早、过量的开发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例如,在绘画教学方面,过早地在低段(1~3年)进行三维立体空间、中段(4~6年)进行光影素描、高段(7~9年)进行环境色彩等大量的训练,一方面由于违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而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因学生的机械训练而窒息了学生本有的灵性(大胆的想象、无边的创造思维等),只会令师生共同陷入痛苦的境地。 (二)处理好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是多学科并行的教育,各学科关系的融洽方能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其应有功能,否则必此消彼长或两败俱伤。因此,正确处理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是实现人的美术素质的开发、培养和发展,人才综合品质、个体潜能的开发、培养和发展,相协调的基本要求。 1.与“同门”实现“同构”式融合 《标准》把美术课程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合并,从属于艺术课程,艺术课程又从属于整个课程系统。因此,就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而言,美术成了一个二级学科。这也许会成为某些轻视美术做法的原因之一,但这绝非《标准》的本意。相反,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合并,体现的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密切学科间尤其是邻近学科间的关系,从而更大限度发挥学科教学效能的思想。因此,处理好美术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同门”间的关系,实现一种“同构”式融合,是当前实施《标准》,全面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首要任务。 2.与中、英、数等非艺术学科实现“互补式”的和谐融洽 艺术学科教育价值与非艺术学科教育价值间的互补性特征,决定了美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间建立起一种互补式的和谐融洽关系,对有效而全面实现美术教学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美术教学活动 不管怎么样,美术教育价值最终都只能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开展好美术教学活动才是根本的落脚点。这里至少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活动开展 要把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起来,首先是把课堂内的美术课程开展起来,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还未能做到这点。其次要把课堂外的、校外的比如作品展览、参观馆藏、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起来。同时要开展学生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相协调的美术教学活动,体现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想的、想做的、在做的三者同步协调,教学活动方能取得收效。学生学习美术,更多的是通过情绪与情感的体验、精神和心灵的净化而获得收益,学生的思想参与对于美术教学价值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生动活泼 就是要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体现美术课的趣味性、愉悦性特征。美术是关于“视觉美”的艺术,“视觉美”是给人一种视觉愉悦的综合感受,因此美术课的愉悦性特征是显然的。庄子曰:“心弗悦,虽美色于前而眼弗悦”。不难想象,形式单一、方法沉闷的美术教学活动,师、生会同陷“心弗悦”的境地,长此以往,必将压抑学生的灵性,消磨师生的积极性,美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便成空话。 3.以学促教 就是为学而“教”,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手段,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的使用上,学生的基础、个性、兴趣、学生美术心理的演进性规律等要素是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切不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在教导方法上,让学生走在前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式上,创设更多样、更宽松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每一项、每一次美术教学活动,都必然有相应的教学成果,当这些成果符合教育价值要求时,就可表述为教学价值。我们对“教”与“学”的成果给予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无疑是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不断获得进步以至教学价值得到全面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剔除以往不符合美术教学价值“素质性”要求的,如重“教”轻“学”、重“技能”轻“情感”、重“共性”轻“个性”等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一个符合美术教学价值“素质性”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并用这一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自身的“教”、对学生的“学”,以及整个教学活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