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一)历史试题(新高考)(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2021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一)历史试题(新高考)(解析版)

ID:284709

大小:23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 2021 届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 历史(一) 一、选择题 1. 《周礼.秋官》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 立君。西周时期,每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小司寇常向万民咨询。这种制度体现了 A. 民众对日常政务的广泛参与 B. 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C. 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 D. 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居住在城郭之内的很多平民,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缘关系,具有 一定的参政权力,向“万民”咨询,表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D 正确;材料反映 了小司寇向万民咨询,而不是民众广泛参与,A 排除;材料表明人民对政务有一定的参与权,B 排除;材料 信息并没有体现分封制,C 排除。故选 D。 2.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 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故 B 正 确;A 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 C;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 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D。 【点睛】 3. 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 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这一转变 。A. 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 B. 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 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 D. 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汉代儒家 发展可知,汉代的儒学吸收借鉴了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从而加 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 正确;汉代的儒家思想借鉴了法家思想,但不代表儒法思想开始融合,A 错误; 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的政治化,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 化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故选 B。 4.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 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 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前期是清明之世,政局稳定,导致唐前期的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 多,策问针对性不强,而唐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皇权衰微,统治者急需通过科举选拔出治世人才, 以求挽救社会危机的良方,这体现了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制的影响,故选 B 项。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末清初 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科举制的影响,并非科举制发展或变化的原 因,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是制举科目和策问题材的变化,并未体现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D 项无法从材料 中得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政治和 文化的互动关系。 5. —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 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 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 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 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 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厉行行海禁,这导致了沿海居民生存困难,从而和倭寇勾结,在戚继光等人平 倭后,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从而使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种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问题的 的解决,D 项符合题意;东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 项错误;明朝时期还有官方的对外贸易,B 项表述 错误,排除;C 项失去表述错误,排除。故选 D。 6. 据吴敏树《拌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虑茶伪,专取生 叶,高其值,人争共市。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 时,苦难得,始有自种”。这说明 A. 巴陵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特征 B. 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 C. 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 D. 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可知,红茶畅销海外,致使本地的茶叶量少而价 高,进而导致巴陵人自己种植茶叶,说明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生 产呈专业化特征,材料没有强调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种茶不代表巴陵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 B 项 错误;材料未能看出当地其他出口商品的数据,所以不能认定茶叶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故 D 项错误。 7. 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 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 A. 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 B. 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 C. 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 D. 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思想脱离了当时中国国情,因此其思想不可能在革命过程中 充分体现出来,必然会出现口号和结果的背离,故 C 项正确;材料表明洪秀全仅仅是借助了西方宗教的形 式,没有体现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地宗教的融合,排除 A 项;平均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和西方宗教 无关,排除 B 项;太平天国思想的口号虽然有矛盾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对当时的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所 以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排除 D 项。故选 C。 8. 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 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 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A. 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 B. 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 C. 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D. 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可得他主张国民素养是改 革成功的重要关键,故选 B 项;“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是梁启超 开民智的观点,与改革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 得改革成功的”说明他看到民众素质的重要性,但不能说他放弃了改良,排除 C 项;“国民之文明程度低 者”重点强调国民素质,却没有上升的民主权力,排除 D 项。 9. 1920 年 12 月,毛泽东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 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 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此时的毛泽东( ) A. 反对温和渐进式的变革 B. 发展了孙中山三民主义 C. 从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 D. 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毛泽东认为罗素反对劳农专政的主张,“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说明他坚持暴力 革命的主张,反对温和渐进式的变革,故选 A 项;毛泽东坚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有 着本质区别,不是其发展,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出毛泽东从俄国寻求救国的真理,排除 C 项;1928 年后 毛泽东才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A。 10. 下表是 1955—1959 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新中国 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 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 的D. 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1955—1959 年与新中国建交 国家绝大部分是亚非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1955 年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D 项正确;材料涉 及的国家主要亚非国家,排除 A 项;美国放弃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排除 B 项;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排除 C 项。故选 D。 11. 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 “鸟”不被“笼”困死,而目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 按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 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A 正确;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体制,B 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21 世纪初,C 排除;材料更多强调的是计划指导下扩大市 场调节,非单纯的互动关系,D 排除。故选 A。 12. 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 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 A. 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 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 C. 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 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 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 正 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A 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 事纠纷,B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D 错误。故选 C。 13. 受但丁及其诗歌的影响,意大利俗语文学发展迅猛,独领风骚的是托斯卡纳地区的作家。意大利的文化 精英对俗语文学的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 16 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 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重视文化创新忽略了历史传承 B. 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 C. 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D. 商品经济颠覆了民众的神学观 的【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经过“旷日持久的争论,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这 意味着意大利形成了共同语言,而共同语言的形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B 正确;文艺复兴是在 重视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的,排除 A;C 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文艺复兴时期民众虽抨 击教会,但依然信仰上帝和神学,排除 D。 14. 1887 年,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否决了一些国会议员关于救济德克萨斯州严重干旱所致农作物歉收的建议, 在否决声明中强调:“我不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应该扩至对遭受苦难之个人的救济,它与公共服务 或者公共利益不存在任何适当的关联。”这反映出克利夫兰 A. 忽视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功能 B. 主张政府进行有限管理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 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总统克利夫兰否决一些国会议员对因干旱所致农业歉收的德克萨斯州的救济,且认 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不应扩展至对“遭受苦难的个人”救济,故 B 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为联邦 政府的权力和义务不应扩展至对“遭受苦难的个人”救济,A 以偏概全;CD 与材料无关。 15. 如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据结果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 1928—1932 年重工业增长 241%,轻工业增长 95%。第二个五年计划,即 1933—1937 年重工业增长 140%,轻工业增长 100%(近一倍),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 A.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 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日益加重 C. 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 D. 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两个五年计划中重.轻工业之间增长率 差距逐渐缩小以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某些重要产 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可知,这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 正确; 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轻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这表明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现象得到调整,排除 B;材料只是反 映了苏联重、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能得出苏联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排除 C;优先发展重 工业一直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战略方针,排除 D。 16.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 的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 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根据材料信息“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 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可以判断出该材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8 世 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政治黑暗不平等,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 大为失望,开始寻求新精神寄托,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因此 C 项说法正确;选项 A、D 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排除;选项 B 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 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话、考订,说是实事求是, 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 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他们不想做相与做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共体, 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他们不注意人人可为圣人的 活教训,他们只想教人能读圣人书。而其读圣人书,亦不重在通大义,辨真理,而重在其版本字句,声音 训话,事物考证。总之是避免了以人文作中心。近人又说清代学术相似于西方之文艺复兴,此语绝不得清 儒之真相。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二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 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 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 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 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总共有 2500 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 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答案】(1)主要特点:清儒:单纯注重学术,缺少人文关怀,不关注社会现实。近代知识分子:既注重 学术与治经,又探讨治国之术,积极投身救亡图存。原因:清:都市化生活的影响;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思想控制加强;官方哲学束缚了思想;八股取士继续推行,知识分子思想僵化。近代:清政府统治腐朽, 阶级矛盾尖锐;外来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大为提升; 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知识分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政府政策的支持 【解析】 【详解】(1)主要特点:清儒:根据材料“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 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他们不想做相与做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 共体,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可知,单纯注重学术, 缺少人文关怀,不关注社会现实。近代知识分子:根据材料“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 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可知,既注重学术与治经,又探讨治国之术, 积极投身救亡图存。原因:清:根据材料“生活多半都市化”可知,都市化生活的影响;根据材料“清政 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可知,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思想控制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 代推崇程朱理学,官方哲学束缚了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八股取士继续推行,知识分子思想僵化。 近代:根据材料“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 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外来侵略,中国民族危机 加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知识分子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思想的 传播,影响了近代知识分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近代知识分子发 展。 (2)因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知,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意味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民 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大为提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根据材料“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 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可知,知识分子满腔的爱国热情;从政策层面看,政府政策的 支持也促进了知识分子回国。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 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 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 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 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 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 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 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 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 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 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 充分,容量也有限。据 1933 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 337222 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 60%,总数仅在 20 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 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 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 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 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人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 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 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 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可知,从以惩 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 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根据材料“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 337222 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 60%,总数仅在 20 万人左右”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 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与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农业内部 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 结果。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 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下表是近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介的 变化及影响。 ——摘编自【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促进了知识和教育平民化。 论述: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能够接受知识和教育。近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使 印刷媒介能更多、更廉价地使书籍等传播到普通民众阶层,使更多的人得到知识和教育;电讯技术和信息 技术使电波媒介和电子媒介能更迅捷地传播知识,从而使.能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社会群体范围更广泛,几 乎冲破了任何的人为障碍,实现了知识和教育的最大化。总之,大众传播媒介真正地通过“大众”化使知 识和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实现了知识和教育的平民化。论题: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 变革。 论述: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的发展。近代以来印刷 媒.介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从而使欧洲和北美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民主政治的建立;电讯和电子媒介 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从而使不同国家能够平等地共享信息,客观上有利于国家间的平等。总之,大众传播 媒介的发展通过“大众”化促进了民主权力的大众化和平等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在变革中进步 【解析】【详解】论题:根据材料“将知识扩展到权贵之外”“向广大民众提供知识和教育”“向平民传播信息” 等可知,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促进了知识和教育平民化。论述: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展 开论述。首先进行总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能够接受知识和教育。然后按 照材料时间顺序来进一步展开论证,如近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印刷媒介能更多、更廉价地使书籍等传播 到普通民众阶层,使更多的人得到知识和教育;电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使电波媒介和电子媒介能更迅捷地传 播知识,从而使.能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社会群体范围更广泛,几乎冲破了任何的人为障碍,实现了知识和 教育的最大化。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总之,大众传播媒介真正地通过“大众”化使知识和教育实现 了“大众”化,实现了知识和教育的平民化。 20. 材料 下表汉代教育领域的改革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汉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发展教育的政治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私学兴盛到禁止私学,发展官学;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 突出。 (2)政治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 影响: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武帝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可知,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私学兴盛,到汉武帝时期禁止私学,发展官学; 根据材料“采纳贾谊的主张,以礼乐教化转移风俗”“毕业后……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可知,教育的政 治功能越来越突出。 (2)政治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以儒家思想为内容培养后备官员,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根据材料“形成了儒家独尊的局面” 可知,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随着儒家地位的提升,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 21. 材料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印“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 朝鲜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美国认为如果不 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 基地,在朝鲜半岛以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就难以维持,并要求 日本政府派遣扫雷舰队到朝鲜的元山等海 域参加扫雷作业,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10 月 7 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 附近。10 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 1950 年 10 月到 1951 年 7 月,交战双方进行了五次大的战 役,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杜鲁门回忆说“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 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1951 年 6 月,美军建议停战和谈。谈判开始时,美方盛气凌人,在连续发动的军 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美方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953 年 7 月,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 战协定》。 ——摘编自高嵩峰、王小雪《抗美援朝战争始末及历史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选择和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1)美军代价沉重;中朝军队依然有持久作战能力;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战后和平主义潮流深 入人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美国扶植日本,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美日同盟的建立;日本走上了渐进的重整军备道 路。 【解析】 【详解】(1)根据“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连续发动的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最终选择和谈的原因主要和美军代价沉重、中朝军队依然具有持久的作战能力、 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和和平主义潮流的影响有关。 (2)根据“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基地”、“要求日本政府派遣扫雷舰队到朝鲜的元山等海域参加扫雷作业, 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中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扶植,有利于日本战后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美日同盟的建立,日本逐渐走上重整军备的道路。 22. 材料 陈宝箴(1831 年一 1900 年),江西义宁人。1895 年,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已 任。推行新政。他整顿吏治,考察弹助府县中昏庸无能不称职的官员,起用了谭嗣同在湘的密友唐才常等 雏新人士、使湖南的吏治大为改观。他在长沙成立湖南矿务总局,倡议创办和丰火柴公司和宝善成机器公 司等企业,开湖南近代企业之先河。设立“时务学堂”,随后又创办课吏堂、武备学堂,设立新政局作为筹 划和推行新政的机关。他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启用和向上推荐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 等。还载汰旧营、招募新军。引进西方新式的武器,仿照西方步伐阵式训练军队。1898 年,光绪皇帝变法 维析时,他首先响应。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清史稿》中记载“宝箴思以一隅 致富强.为东南倡.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弹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推动“湘俗大变"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的历史背景。 【答案】(1)措施:整顿吏治,起用维新志士;兴办近代企业;设立学堂,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倡 导变法;引进西方武器.训练新军。 (2)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康梁维 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整顿吏治……起用了谭嗣同…….在长沙成立湖南矿务总局…….设立“时务学 堂”…….刊行《湘学报》、《湘报》…….仿照西方步伐阵式训练军队” 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进行概括 阐述。 (2)结合题干中 1895 年至 1989 年的时间信息,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传播的影响、洋务运动的 兴办、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进行回答。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