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

ID:284252

大小:33.9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 (一) 科举前选拔官员形式 类别 释义 察举 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举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史,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 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 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制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朝明朝形成了完 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 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置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 举等科。诸科之中,为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 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 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需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 (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二)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 闱) 殿试 考场 学考巡回案临 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 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宫 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 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 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 年八 月,桂榜 乡试次年 三月, 杏榜 会试同 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三)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类别 释义 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 (或者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习,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 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进士及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第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庄园(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 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 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 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 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连中三 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 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 别称鼎元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 习的监生。例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把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一定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 式死板。 (四)古代学校学生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周代学校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殷商时代的学校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 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 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 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6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 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 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7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8 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 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9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 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 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10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11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 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五)古代学官 类别 释义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 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 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 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 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 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钟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 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 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 第进士,指考中进士。进士是科举时代对殿试考取之人的称谓。() 2.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 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 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明清后通称进士为甲科。() 4.进士,古代官名。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目。明清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答:“进士”不是官名,开始是一种考试科目,明清时期则是对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5.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造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6.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 答: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 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闱”。 7.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里面“诸生”即为此意。() 答: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癝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8.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是文 才优秀的意思。() 答:“秀才”改为“茂才”是为了避东汉光武帝讳,所以是东汉光武帝时改的。 9.“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10.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11.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12.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13.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 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14.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 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 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15. 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 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答: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 童。 16. 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乡试不是一个乡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明清时候一般三年一次,在秋 天举行。() 17. 古代科举制度中,在户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 答: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8.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 生员。() 答: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19.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 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20.“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 又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21.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22.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23.“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24.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25. “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 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26. 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27.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 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28.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 试的科目。() 答:扩大范围,“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的说法错误,汉代没有科举,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 29. 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 30. 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 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31.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 通过发科榜, 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32. 从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 答: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最受重视。 33.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34.同年:科举时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龄的人。() 答:“或同年龄的人”不对 35.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 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36.“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37.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 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38.“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 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答:考中进士才称金榜题名。 39.进士甲科:唐宋时进士分甲乙科,明清时期通常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40.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 赐进士及第。() 41.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42.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 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43.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 名。() 4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古代科举考试 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答: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5. 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46.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 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47. “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48. 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赐进 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赐同进士出身。() 答:“进士”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49. 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 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答: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 即“状元”的别称。 50.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答:殿试应试者称贡士。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