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ID:276867

大小:19.2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既有魏晋散文,也有唐宋散文。从文体上看,有“序”“赋”“记” 的区别,从写景,抒情,议论上看更是各领风骚。 第 8 课 兰亭集序 一、解说文题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 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 就是后一种。 二、明了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 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 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三、感悟主旨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 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 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①、修: 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 修守战之具 (整治) ②、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期年之后 (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约定) ③、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④、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⑤、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行军途中的驻地) 五、写作素材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 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 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 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 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 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 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 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 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 9 课 赤壁赋 一、作者、作品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③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④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 ⑤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⑥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 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 二、明了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苏轼被贬黄州 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 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 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 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 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 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三、感悟主旨 本文先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 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 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 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 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四、重要字词 (一)、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乱 (二)、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 征。②今义:美貌的女子。)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第 10 课 游褒禅山记 一、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 国公,世称王荆公。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 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 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本文虽说写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 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 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但以前者为论述 的重点。 二、重要字词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字) 2、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 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6)、以: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 3、古今异义 (1)、非常: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②今义:很,十分) (2)、学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3)、十一: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十分之一。②今义:指十一这个数目。) (4)、于是: 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于,对,介词;是,这件事,代词。②今义:一个连词。)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