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九次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九次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4608

大小:115.0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衡水中学 2020 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根据卜辞解读,在商王的祭祀中,旁系祖先的待遇远逊于直系祖先,这说明商朝 A. 祖先崇拜有取代鬼神崇拜的趋势 B. 中央集权制在逐渐的萌芽 C. 兄终弟及的继统方式或受到挑战 D. 宗法礼乐制度有重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旁系祖先的待遇远逊于直系祖先”这说明商朝时更强调直系血缘关系, 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到鬼神崇拜,排除 A;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于秦朝,排除 B;C 不符 合材料主旨,排除。 2.西汉后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以“授命之符”摄行皇帝之事,得到官员和博士 们的认同,甚至颂扬。这反映了 A. 外戚集团是皇权的附属物 B. 董仲舒的新儒学深入人心 C. 专制皇权遭遇挫折和挑战 D. 推恩令导致刘姓孤立无援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王莽摄行皇帝之事”可以看出专制皇权受到了挑战,故 C 符合题意;A 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排除 B;D 不符合材料信息 排除。 3.南宋时,理学在民间知识界已拥有了舆论权力,构建了相当的公共空间,而在政治权力中枢, 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发言权。这说明 A. 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 理学高昂孟子的儒学传统 C. 南宋的公共舆论空间狭小 D. 南宋政治氛围趋向于保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过分看重先秦儒家思想,对君主专制的强化作用并不大, 故出现“而在政治权力中枢,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发言权”的局面,故 B 正确;A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依据材料“理学在民间知识界已拥有了舆论权力, 构建了相当的公共空间”可知 C 说法片面,排除;南宋的政治氛围是比较开放的,故排除 D。 4.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 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 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 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 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 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 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 显错误,B 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 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 选项排除。 5.李鸿章是举办洋务事业最多、成绩最为显著 洋务派官僚,“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最能体 现其洋务思想的总体框架,他说西洋“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李鸿 章是战争必败论者;曾国藩也主张“坚持一心,曲全邻好”,由此可见其洋务活动 A. 带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B. 促使封建经济走向解体 C. 主张学习西方求强求富 D. 促进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李鸿章是战争必败论者”“曾国藩也主张坚持一心,曲全邻好”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主开展的洋务运动主张在对外妥协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带 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故 A 正确;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不能完整表达材料信息,排 除;D 与材料无关。 6.1933 年《申报月刊》上有人撰文指出:“再就内战而言,也以民国以来,迄无宁日。(民国) 22 年中,四川战乱四百余次,广东有二陈之战,山东有刘韩之战……然而中国古朴之人民, 的二十余年来,惟有长期困顿于水火之中,宛转于铁蹄之下,吞声饮泣敢怒而不敢言。”这段 材料说明 A. 国家陷入封建式的军阀割据 B.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曲折艰辛 C. 辛亥革命无益于中国的建设 D. 革命未对中国政局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民国建立之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说明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故 B 正确;A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D 说法错误排除。 7.1944 年 9 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 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 的提出 A. 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 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用民主形式“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张,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力量壮大的 结果和要求,C 项合题意。当时中国人民己转入局部反攻,中共的倡议是反专制,与抗战前线、 统一战线扩大无关,AB 项错误,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抗日,D 项错误, 正确的答案是 C 项。 8.1957 年 9 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提出,适 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包括调整现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 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作为地方企业。上述文件的通过是为 了 A. 改变国民经济 落后面貌 B. 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C. 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 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的【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把中央直接管理的一 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可知,中央对地方经济关系做出了调整,目的 是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选择 C 选项;1952 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故排 除 A 选项;1978 年确定改革开放才逐渐进行市场化改革,逐渐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故 排除 B 选项;1992 年中国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 选项。 9.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 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 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A. 平等自由理念 B. 崇尚理性之美 C. 开放包容精神 D. 注重功利 实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 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说明对理性的崇尚,体现了古希腊崇尚理性之美,故选 B;材料没 有体现平等自由理念和开放包容精神,排除 AC;材料体现不出功利实用的信息,排除 D。 10.1763 年 4 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 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 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 1768 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 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 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B.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C. 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 D. 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 不正确;料实质 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B 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 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的现象,D 不正确。 11.圈地运动在 18 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 人口大量流失。而 1801 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 A. 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 改善 B. 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 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圈地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更多的 富余农产品,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社会 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 A 项;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实行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圈地运动带来的影响,不是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影响,排除 C 项。 12.1923 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 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 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说明 A. 新经济政策并未带来经济发展 B. 战时共产主义深受人民的拥护 C.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D. 斯大林体制建立有其思想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 表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 本质,故 C 正确;新经济政策带来了经济发展,故 A 错误;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除, 故 B 错误;D 材料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材料一“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 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 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 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 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 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 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 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 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 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 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 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观点:梁启超等认为中国专制论。 依据:法律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先秦分封制崩溃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秦汉时期世 袭贵族政治衰微,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民众的自由平等理念薄弱;历朝君主不断侵蚀相权 使专制不断强化。 观点:钱穆等认为中国并非专制论。 依据:战国的秦去除分封而实现国家统一;两汉的士人组成平民政府逐渐成型;隋唐科举制 度扩大了平民政权的基础;传统政治的理性使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对和谐;知识分子一定程度 上可以限制君主权力。 (2)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面临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 双重任务;梁启超的观点出于清末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民主革命);钱穆出于 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树立民族精神抗日保国的需要(民族独立)。 【解析】 第(1)问,梁启超的观点和论据,据材料概括观点“中国专制论”,并据材料“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封建衰而专制起”“贵族政治之消灭”“民众的自由平等意 识很薄弱”“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概括其论据。钱穆的观点和论 据,据材料概括出观点“中国并非专制论”,并据材料“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士人之政 府”“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士人主导的 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概括出其论据。 第(2)问,结合当时的社会性质和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的本性中存在三种紧张和悖论。第一种紧张是冲突与认同之间的紧张——没 有竞争和冲突,就没有民主政治,但社会如果充满冲突将会损害政治稳定。第二种紧张是代 表性与治国能力的冲突——政府要回应选民的利益,但又要抵制他们的过分要求。第三种矛 盾——同意与效能之间的矛盾,民主需要同意,而同意则会牺牲效能。……民主政治不仅仅 是最广泛受到称颂的政治制度,而且可能是最难以坚守的政治制度。 ——据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整理 根据材料及高中历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示例一:论题:冲突有利于民主的发展与完善。论证: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一 次一次将革命推向了高潮,雅阁宾派的激进统治,以及围绕政体各派别之间的这种斗争,导 致了法国社会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1875 年,民主派与君主派在不断的斗争中通过 利益的相互协调最终使法国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为法国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英国近代不同党派、不同阶级存在着利益分歧,而这些分歧以及随着而来的斗争都在宪政民 主的框架下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避免了暴力冲突,如,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政党竞 争等。从而使其不仅没有危及民主,反而推动民主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紧张是冲突与认同之间的紧张--没有竞争和 冲突,就没有民主政治,但社会如果充满冲突将会损害政治稳定。”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冲 突有利于民主的发展与完善”,然后结合法国、英国等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进行论述。论述时 可以从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一次一次将革命推向了高潮,雅阁宾派的激进统治,以及围 绕政体各派别之间的这种斗争,导致了法国社会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1875 年,民 主派与君主派在不断的斗争中通过利益的相互协调最终使法国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为法国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英国近代不同党派、不同阶级存在着利益分歧,而这些分 歧以及随着而来的斗争都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避免了暴力冲突,如,议 会改革、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政党竞争等。从而使其不仅没有危及民主,反而推动民主不断向 前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 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 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 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 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 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 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 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 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 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南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 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 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解析】 【详解】(1)变化: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 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是变革由 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完成外交礼仪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 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 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1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子产(?一公元前 522 年),郑国贵族,曾长期执掌郑国国政。子产提出“天人相 分”的观点,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子产折中礼、法,主张治民 “宽”、“猛”结合,“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子产曾经做出多项 改革:“作封恤”,把井田中原来的“换土易居”制度变为“自爱共处”,使农民所耕种的土 地由定期分配到永久占有;在田税方面,对私田“履亩而税”。“作丘赋”,改革传统征兵制 度,扩大了车兵、徒卒等兵役的征收,又开始了车马兵甲等军费的征收。“铸刑书”,把刑法 公诸于众,改变了过去贵族不公开刑法的做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由于 子产治国有道,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兴旺局面。子产去世时,“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 亲戚”。 ——摘编自李学勤《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子产执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子产 思想与活动。 【答案】(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 破坏;各诸侯国战争频繁;社会变革时期,思想日益活跃。 (2)评价:其思想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折中礼、法,对后来的儒、法思想及治国理念有 一定影响;改革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其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促进了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子产(?一公元前 522 年),郑国贵族,曾长期执掌郑国国政。”可 知子产生存 年代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治上: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经 济上:井田制遭到破坏;思想上:社会变革时期,思想日益活跃。 (2)根据材料““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可知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子产折 中礼、法,主张治民“宽”、“猛”结合”可知体现的是折中礼、法,对后来的治国理念有一 的 的定影响;根据材料“郑国贵族,曾长期执掌郑国国政”可知改革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根 据材料“由于子产治国有道,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兴旺局面”可知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促进了郑国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 会的转型。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