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历 史
2020.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很多。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
A.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B.周制在楚国得到有效执行
C.楚国文化具有先进性 D.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
2.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B.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C.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3.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4.元代《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收录了一百多种农具,配有歌咏各种农器的诗作与插图,在刻画器物形状、颂美器物功能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下列诗作中属于描述下图所示排灌农器的是
A.“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B.“从来激浪转筒轮,却恨翻车智来仁。谁识人机盗天巧,因凭水力贷疲民。”
C.“日日车头踏万回,重劳人力亦堪哀。从今垄首浇田浪,都自乌键领上来。”
D.“二百筒车架锦屏,初冬田空暂歇停。何人开堰高轮转?筒灌鱼塘活水清。”
5.“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可以用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话本和散曲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元曲和京剧
6.美国有位总统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平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他这样评论是为了
A.否认战争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 B.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
C.污蔑中方狂妄自大以混淆是非 D.假借争取外交平等为英国辩解
7.创刊于1862年的《上海新报》,在发刊词中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材料表明该报刊
A.以商贾为主要对象 B.选材内容偏重军政
C.信息凸显自强求富 D.议论力求客观公正
8.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上海讲演时倡导:学生自主自治,注重平民教育,实行社会服务,遭到不少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长沙讲演时认为:改革中国政治最好是采用苏俄方法,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一时大受欢迎。两人演讲的遭际不同,原因不包括
A.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B.罗素的演讲契合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传播趋势
C.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深感失望
D.国人尚未意识到平民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
9.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蒋介石等人决定扩大台儿庄战果,在徐州地区同日军进行一场决战,夺取决战的胜利。据此可知台儿庄大捷
A.导致轻敌心态有所滋长 B.并非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扭转了持久抗战的态势 D.体现了国共合作的成果
10.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 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1.在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就像开汽车,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这一现象
A.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
C.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
12.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B.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C.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建立了不结盟运动
D.中国借助此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3.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14.古希腊喜剧《马蜂》描述雅典平民参加陪审法庭的动机:“我得用这么一点津贴为一家三口买面包,买柴,买肉……要是执政官今天不开庭,我们拿什么去买午饭吃?”材料表明
A.民主政治加剧雅典贫富分化 B.发放津贴推动民主良性发展
C.普通民众降低参政的责任感 D.陪审法庭丧失原有司法职能
15读下列《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图》
该项统计可以看出
A.宗教改革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B.牛顿力学对宗教观念的作用
C.工业革命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D.进化论瓦解宗教观念的过程
16.马克思的世界市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市场是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领域。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广义的世界市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狭义的世界市场是商品、资本等交换关系的总和
C.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狭义的世界市场已经存在
D.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
17.如图为1832年发表的英国漫画《垫脚石,或者约翰·牛隐约看到了未来》,漫画意在
A.讽刺工业资产阶级充满虚伪
C.表达对工业革命的美好憧憬
B.争取民众支持权力重新分配
D.呼吁封建势力不要抗拒改革
18.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后哀叹:“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对其它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这说明北约
A.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B.激化美欧之间矛盾
C.损害英国国家利益 D.没能有效遏制苏联
19.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放慢脚步,在广度、深度等方面大为减弱,各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再度升温,客观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替代物。与该学者的认识相符的选项是
A.经济全球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
B.意识形态的对抗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根源
C.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全球化被经济区域化替代是必然趋势
20.格特鲁德·斯坦因(1874一1916)对一战爆发后聚集在巴黎的一群美国知识分子和文人有一个特定的称谓“你们是垮掉的一代”。其作品不主张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这一代人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22题、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将答题卡小题前的对应方框涂黑,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选官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均田制”和“门阀制”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
材料三 在唐代,人们兼重门第、科第,因而,科举制度的“机会平等”原则尚难完全实现。……至宋以后,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旧门阀,还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门阀俱已衰落凋零,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此时社会的流动性更大,门第观念消失,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该制度设计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实际弊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选官制度变革的经济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影响。(5分)
(3)据材料三,指出从唐代到宋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二、三说明科举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4分)
22.(13分)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见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
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五四时代的人,一面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一面也可以说他们对于自我有所觉醒,对于世界有所发现,但他们的觉醒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已有的觉醒,他们的发现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已获得的发现,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它不能与西洋文艺复兴有同样的意义。
——摘编自冯大麟《“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胡适与冯大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23.(14分)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
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6分)
(2)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4分)
(3)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4分)
24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0分)
解决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源的关键,成为明治维新后新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870年到1872年,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了统一的土地税,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清丈土地并发给土地执照,等等。这些措施不但有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实行地税改革固然瓦解了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自由和土地。广大农民的贫困化,使国内市场极度狭小,资本主义积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日本资源贫乏,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从原始积累时期起就极大地依赖国外市场,从而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外扩张欲。其次,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后,以高额地税源源不断地充实和扩大政府财源,使其有充裕的资金来扶植国有企业,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这是日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徐康明《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分析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视角,指出其直接目的。(5分)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詹天佑说:“我们中国人能够修筑此项工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05年5月决定修建京张线,顾虑到在1899、1903两年,在俄英两国的压力下,分别有“不允他国人承造”和“应归中国造办”的约定,又决定“此路即作为中国筹款自修之路。”袁世凯于1905年5月3日札委詹天佑负责京张全路的设计和施工。为选取一条最佳线路,詹天佑与副工程师颜德庆等亲临工地,通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关沟线。他们在连“使用仪器几无之地”的“层峦叠嶂”、“石峭弯多”处,作出全盘的精心的设计。在细处,则充分考虑径流的最大量,而对桥梁、涵洞等工程都严要求地按高标准设计。詹天佑以身作则,亲临工地,与广大建筑工人紧密结合一起,解决困难,排除可能出现的事故。京张线于10月2日举行通车典礼,邮传部尚书徐世昌致词:“将来自办‘之’字形铁路,必以京张为先河。”建成京张线,在一扫由于国势积弱、列强霸权重压下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在振奋民族自信心上,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编自宓汝成《中国近代工程技术界的一代宗师詹天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张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指出詹天佑是如何“作出全盘的精心设计”的。(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大意义。从詹天佑的经历中,体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5分)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克里特文明的消失,至今是一个世界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特文明位于地中海,大约始于公元前6000年。从它的发展状况来看,制陶、纺织、冶金、雕刻、建筑及其他手工业技术发展良好,贸易日趋繁荣。农业是最初经济的基础,后来畜牧业、工业以及商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孙云海《由克里特文明所引发对私有制、父权制起源以及社会发展的探讨与反思》
材料二
正当克里特的霸权发展如日中天之际,克里特岛上的所有文明几乎在同一时间突然销声匿迹了。直到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才揭开这个谜团。原来,克里特文明的突然毁灭是桑托林群岛的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造成的飞来横祸。这次火山爆发不仅给克里特岛带来了致命的尘埃雨,极大地损害了岛上的农业和畜牧业,而且火山喷发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滔天巨浪毁坏了海港城市,也摧毁了克里特人统治海洋的命脉——船队。欧洲文明的摇篮克里特从此陷入了一片荒芜之中。
——李正楠《天灾!天灾!——克里特文明的湮灭》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克里特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原因。(6分)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遥信仰建筑空间在城中的选址思想体现出宗法性与合礼性。宗法性与合礼性分别指符合古代宗法礼乐制度和历代封建王朝的“尊礼”造城思想。佛寺和道观在平遥古城的位置分布较为特殊,虽佛教在历史上的发展强于道教,但平追城自唐宋以来,道教更加昌盛,这便形成了城内“左道右佛”的布局。
——石谦飞等《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的空间文化特征》
材料二 平遥古城的建造和中国多数古城一样,严格按照了礼制规范,凸显以“礼”为本的文化思想,讲求中轴、主次、方正、对称和等级制度的城市形制布局。商业街的布局形式与大多数古城迥然不同,既不是“十”字形,也不是“一”字形,而是“土”字形。这种独特的布局形式取决于古城特殊形制,还由于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和商品集散需要。
——牛德胜《平遥古城建筑特色及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遥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平遥民居具有高超建筑艺术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平遥古城建筑布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平遥古城的重要历史价值和保护原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