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技能答案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B 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以村社为单位的是集体经营,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得出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
2. B 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使征发赋役,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载入户籍”, 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载入尸籍后,政府严格限制平民的迁徙,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目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与精耕细作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同理,禁止土地兼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3. C 根据材料“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佃户(即客户)只需主交纳地租”可知,客户除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要承担国家赋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客户直接编入立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可知,强调的是客户的人身权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可知,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手工工场出现的雇佣关系,明中后期出现,故D项错误。
4. C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不准更改户籍,不是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材料的内容不得更改户籍不符,故B项错误;“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和“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表明规范户籍管理,故C项正确;明朝严格限制人身自由与材料的内容规范户籍管理不符,故D项错误。
5. A 据材料可知,明朝加强了对江南地区重要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排除C项;明朝派往江南市镇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
6. A 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居住城乡为标准划分“坊郭户”与“乡村户”, 并允许城乡户口流动,这是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职能增强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与户籍制度的改变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世家大族的势力在唐宋时期处于不断受抑制的状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7. C 古代中国,宗族在地方很有影响力,宗族稳定有利于地方安定,从材料信息看,法律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时将族产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故C项正确。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故D项错误。
8.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田令》《唐律疏议·户婚》的相关记载得出规范对土地和户籍的管理;由材料“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得出及时掌握全国土地和人口的变动情况;由材料“若一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于法应别立户而不听别,应合户而不听合者,主司杖一百”得出加大对民众违反管理行为及基层官员不作为的处罚力度。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唐代社会繁荣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主要措施:规范对土地和户籍的管理;及时掌握全国土地和人口的变动情况;加大对民众违反管理行为及基层官员不作为的处罚力度。
(2)作用:对土地兼并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推动唐代社会繁荣起了一定作用。
9.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具有强烈自治色彩”可得出地方自治色彩鲜明;根据材料一“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及最后一句话可得出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用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可得出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联系所学可得出,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的基层公共权力组织机构;根据材料二“县议(事)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乡董(佐)”可得出基层事务处理的层次性、专业性增强;根据材料二“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可得出处理基层事务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据。第二小问,根据所学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2)不同之处:清末民国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公共权力组织机构;基层事务处理的层次性、专业性增强;处理基层事务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据。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传入;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和革命的推动。
10.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可得出清末民国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救济扶助”可知分类定级,分类扶持;由材料一“如汉律 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可知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由材料一“宋代政府……开展临时性救助……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可知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由材料一“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可知坚持 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第(2)问,第一小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问,由材料二“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救济本地的贫民。……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 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可知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及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第二小问,材料二中有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这是因为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根据史实可知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因而光靠政府扶贫存在难度;由材料二“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可知原因有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由材料二“江南士绅……“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可知原因有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由材料二“……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可知原因有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第(3)问,据材料三及 所学知识从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特点:①分类定级,分类扶持;②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③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④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
(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体。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年至1879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等。
(3)意义:①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②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 D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行会产生后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叶以后,故A项错误;行会的指导原则是排除竞争,对内是用一切办法
来为所有会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对外则是为本行业取得垄 断地位,故B项错误,D项正确。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来组成行会,故C 项错误。
2. B 材料反映了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济、环保、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法律,这说明当时美国积极进行社会治理,故B正确;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说法过于片面,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美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两大阶级矛盾尖锐,故D错误。
3. A 失业工人认为接受救济伤自尊心说明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故选A项;失业工人生活困难不得不选择接受救济不等于抵制政府干预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失业工人对救济政策的态度不等于经济危机下民众的恐慌心态,排除C项;失业工人不得不接受救济说明政府举措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生活状况,排除D项。
4. B 材料主要讲述了1950年、1952年美国提高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B项正确。此时美国并没有遭受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内安定,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了增加养老金,并未体现规范保险行业,故D项错误。
5. B 材料反映了西欧各国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A项错误;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其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的负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C项错误。
6. A“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体现当时英国政府减少福利支出,故选A项。减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强保障,排除B项。“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体现政府的责任,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扩大政府职能,排除D项。
7.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得出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据“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得出斗争形式多样化;据“西欧的商人……建立起全 新的个人法律地位……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等……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得出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及时代背景,可以从推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现代法治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
要功能开始嬗变”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政府行推行……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市场……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得出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第三小问,可以从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如何促进等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化。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意义: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2)背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主要推动力: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问题: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
8. 解析:第(1)问,“特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救济措施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多管齐下,将救济和改造结合起来。“意义”需要结合所学进行分析,从弱势群体、社会风尚、社会稳定、政权巩固、执政为民等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乡贤文化在农村风气、经济发展、沟通城乡上都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大背景分析,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乡村社会人才的流失,城乡差距再次拉大。
答案:(1)特点:救助主体和资金多元化;经济救助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结合。意义:增强了弱势群体对新中国的认同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
(2)新特点:促进乡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公体制解体;改革开放深入;基层民主建设,法律制度保障民自治;乡村建设面临困境,乡村社会精英流失,老龄化、贫困化现象严重。
9.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要求是“提出一个问题”, 而不是“发表一个看法”, 结合表格中时间顺序,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有关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背景、历程、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如从时间、国别、形式、覆盖面等角度提出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解释要有史实,并能从至少3个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
示例1:
问题:欧洲国家为何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释:19世纪以来,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提供了条件。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使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社会矛盾加剧,这也迫使资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政治上,资广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加之工人运动的兴起,这些都推动资产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社保法案。思想上,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日益深人人心,使全社会日益关注个人的权利和幸福,这为社保体系建立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总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在19世纪后的欧洲建立,正是此时欧洲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发生变的反映。
示例2: 为什么是欧解释:略。
示例3: 在社保体系建立过程中,为什么英、法、德三国表现最突出?解释:略。
示例4: 为什么欧洲国家社保体系建立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解释:略。
示例5: 为什么欧洲社保体系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解释:略。
示例6: 社保体系的建立对欧洲国家有何影响?解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