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陕西宝鸡中学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04030057286413.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陕西宝鸡中学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宝鸡中学 2018 级高二三月月考(线上)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 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非攻 B. 以民为本 C. 以德治国 D. 公正至上 2.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 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 A. 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B. 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C. 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 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3.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 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 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 A. 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 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 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4.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 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 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D.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5.《新青年》创刊即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 “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6.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 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 A.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7.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 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 A. 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B. 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8.下表为 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2 A. 文化的交流加深 B.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政体的本质差异 D.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9.学习历史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以今度古”的思维惯性。汉景帝阳陵 16 号陪葬坑陶瓮中出土的褐家鼠 鼠骨,经动物考古研究者鉴定为侵入遗址所遗留。不过经过计算可知,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褐家鼠实际上 无法通过打洞的方式侵入陵墓。出现褐家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景帝生前的饮食习惯 B. 考古工作者不慎带入 C. 阳陵遗址废弃后进入 D. 西汉末期的陪葬传统 10.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 现象反映出(  )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1.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 1990 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 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 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 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 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 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12.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 ,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 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1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 的 1922 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 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 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14.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 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 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 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15.抗战时期,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一是从制度层 面上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各种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租。上 述史实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对大地主实行控制 B.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D. 联合抗日任重道远3 16.蔡元培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以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 谓顽固矣。然一经庚子联军之压迫,则向之排外者,一转而反为媚外;凡为外人,不问贤否,悉崇拜之; 凡 为外俗,不问是非,悉仿效之。”这表明清政府( ) A. 仇视新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蔓延 B. 崇洋媚外的心理取代华夷观念 C. 排外心理在列强冲击下恶性膨胀 D. 信仰危机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 17.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上书朝廷:“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悉以钱易银,折 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之争为利薮,今则 视为畏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巨商屯积银元 B. 地方官吏盘剥 C. 鸦片走私猖獗 D. 银钱比价剧变 18.从 1872 年到 1875 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 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 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减弱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9.20 世纪 30 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之地”成 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  ) A. 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B. 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深厚 D. 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20.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 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 致( ) A. 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 贵族身份与家子身份对立 C. 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 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21.有学者认为:“近代的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们曾先后信仰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人的学说,并为此流血战斗,建立政权制度,正是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引导着法国人民 一直高举着革命的旗帜。”该学者旨在(  ) A. 说明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 B. 揭示近代法国政体频繁更替的原因 C. 肯定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制 D. 说明大革命加剧了法国的社会动荡 22.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说:“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有共同的社会条件、生存 条件而团结起来,摸索摆脱他们处境的出路,一部分人则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乐土的坚实桥梁。但到了马 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材料所指的“特别的历史任务” 是通过( ) A. 议会斗争颠覆资产阶级政权 B. 国际联合破坏资本主义经济 C. 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 行业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3.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付的保证金)记 载之州县数为 2 个,雍正年间 3 个,乾隆年间 30 个,嘉庆年间 62 个。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 农民的负担减轻 C. 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 D. 缓和了人地矛盾 24.有观点认为:(明朝)当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之后,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正在逐步吸干底层的农业 资源,……当农耕帝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脆弱或者技术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实行过度的商业化只能是带来资 源配置的扭曲,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却由于商业经济的过度发展,最终耗尽了帝国的资源。该观点 意在说明( )4 A. 明朝存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条件 B. 明朝灭亡源于经济因素 C. 农业经济与商业发展矛盾不可调和 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农业社会 25.阿诺德•汤因比指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 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 A.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西方对世界各地区的殖民扩张侵略 C. 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D. 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 26.1950 年 11 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 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这一精神 的贯彻(  ) A.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B. 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C. 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 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27.1871 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 10 年前增加了 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 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B. 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D.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8.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 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 学”。这反映了当时( )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D.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29.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 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 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 A.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 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30.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我们(雅典法律)想要处死你,并坚信这样做是公正的,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 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 A. 认为法律和人性应同等重要 B. 强调雅典城邦法律高于特权 C. 肯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合理性 D. 反对公民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31.18 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它是以亚当•斯密提出的“商业社会”理论为中心而进 行的另一种启蒙。亚当•斯密改变了 18 世纪法国一批思想家从政治的维度来思考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模式。 这从侧面印证了(  ) A. 法国的启蒙原则无推广价值 B. 英国已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自由主义源于商业发展需求 D. 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独树一帜 32.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 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 323 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 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B.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 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5 33.1958 年 8 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 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 求。这表明(  ) A.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 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34.外媒称,“(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 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是( ) A. 新中国在选举人大代表 B. 一届人大在选举国家领导人 C. 1967 年在选举革委会成员 D. 1998 年后在选举村委会成员 35.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 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 目的是( ) A. 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 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36.1959 年,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成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 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确规定(台湾)归还 中国,自 1945 年起,早已无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当时( ) A.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C. 蒋介石欲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 中美关系已经出现重大转折 37.1979 年 1 月 30 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 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 A. 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B. 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 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 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 38.中国 1978 年宪法的序言第五段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 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颠 覆和侵略。”这说明 1978 年宪法( ) A. 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B.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 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 仍然未能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39.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这部文献(  ) A. 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 B.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0.1954 年 1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报》 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 1953 年 6 月 30 日 24 时总人口为 601,938,035 人。当时首次 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 ) A. 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 配合全国普选提供准确数据 C. 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 规划经济发展提供准确依据 二、材料解析题 41.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干部制度的改革也日益迫切。…… 1994 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 出要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的制度改革,并明确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逐6 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 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后,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 年建立和实施了考试录用制度,1995 年 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 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 年建立了竞 争上岗制度等。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国家的干部制度正全面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摘编自王畅《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 世纪 90 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意义。 42.材料 1951 年 9 月 8 日,在美国旧金山,包括日本在内的 49 个国家签订了一份“对日和平条约” ,史称《旧金山和约》。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更确信应及早缔结对日和约。1951 年 3 月,美国将对日和约草案提交给远 东委员会各成员国讨论,遭到苏联和中国的强烈谴责与反对。苏联提出,对日和约准备工作应由美、英、 苏、中四国外长会议承担。但美国并没有予以理会。英国倾向于严惩和限制日本。经美英互相让步和妥协 后,6 月 19 日,英美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草案,对双方有争议的三个重点问题做了如下安排: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国民党政权都不参加对日和约的签署。由日本在和约签署后自行选择同哪方缔约;日本放弃对 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但和约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归属;同意日本以劳务赔偿的方式进行战争赔偿。 9 月 5 日,旧金山和会的正式会议开始后,大会议程按照美国的设想进行,最终于 9 月 8 日举行 了《旧金山和约》签字仪式。 ——摘编自俞力莎《东亚争端的缘起: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金山条约》的影响。 43.材料 申纪兰 (192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建国初期,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但效果欠佳,于 是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被《人民日报》详细报道,这一原则最终写入五四宪法。1971 年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她坚辞不干;不得不去妇联工作时,提出了“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 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的要求。改革开放后,她根据西沟村的历史与现状,在“个人口粮田 都放了”的同时,两万多亩山林仍属集体所有,并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贫困问题、三农问题、修路问题、土地问题等等,年年说”。 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摘编自畅引婷《共和国见证者的生命足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对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等劳动模范体现的时代精神。7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