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ID:246988

大小:63.04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4-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2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套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32 分)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写出下列词的意思。(9 分) (1)等闲:________________  (2)浑:________________ (3)清白:________________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6 分)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 意 思 是 石 灰 的 前 身 ——石 灰 岩 需 要 经 过 ________ 和 _____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 岩 的 态 度 是 ________________ , 这 表 现 了 石 灰 岩 的 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体 现出的石灰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精神的 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 到 文 天 祥 的 诗 句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是一首(  )(3 分)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2 / 23 4.《石灰吟》一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高尚情操。(4 分)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21 分) 人总是要死的,但(     )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 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     )。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 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 重的。 1.按原文填空,并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5 分) 2.画“——”的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________之 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第二个 “死”字表达了对剥削、压迫人民的人的____________之情, 可以换成“____________”等词语。(5 分) 3.本段共有______句话:中心句是第______句;第二句引用曾 写过《史记》一书的文学家司马迁的话说明生死观,类似的 名人名言还有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 __________________”;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是第______句; 最后一句以________________为例,说明了为人民利益而死 是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5 分) 4.下列人物中,(    )的死重于泰山,(    )的死轻于 3 / 23 鸿毛。(填序号,6 分) ①戚继光   ②刘胡兰   ③雷锋 ④秦桧 ⑤李大钊 ⑥汪精卫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21 分)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 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 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 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 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 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 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 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6 分) 镇定——(    ) 和蔼——(    ) 火冒三丈——(    ) 4 / 23 2.画“——”的句子是对父亲________的描写。父亲“没戴眼 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平静”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慈祥”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3.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 中用“  ”画出原因。(3 分)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亲“瞅了瞅我们”,期望“我们”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他又“望了望我们”,期望“我们”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6 分) 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26 分)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__________,惟弈秋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与?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6 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5 分) 通国: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  弈: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 分)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23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5 分)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 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 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个专心致志、一 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设问句告诉 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答案:一、1.(1)平常。 (2)全,全然。 (3)指高尚的节操。 2.(1)千锤百炼 烈火焚烧 不怕打击、不怕烈火 无畏精神 (2)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C 4.坚强不屈、廉洁正直 二、1.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 ; , , 。 2.敬重 牺牲 捐躯 痛恨 送命 3.四 一 死亦为鬼雄 三 张思德同志的死 4.①②③⑤ ④⑥ 三、1.安定 慈祥 怒气冲冲 2.外貌 他遭受了酷刑 他在经受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  6 / 23 他对亲人的爱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 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不要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悲伤 即使没有他的陪伴,也要好好 活下去 四、1.善弈者也 专心致志 之为听 2.全国 教导 下棋 一起 他的 3.(1)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 天鹅大雁之类的鸟要飞过去,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2)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4.C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练习。(28 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 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 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 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分层的依据是(  )(10 分)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7 / 23 2 . 文 中 具 体 介 绍 除 夕 的 活 动 分 别 是 做 年 菜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细腻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生动场面,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红火、热闹。(6 分)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练习。(36 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 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 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 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 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 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 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 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 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 这位工友着急。 8 / 23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 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 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个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4 分) 2.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分) 3.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  )(4 分) A.父亲工作的确很忙。 B.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4.依据第 2 题用“‖”把这个片段分成三部分。(6 分) 5.这个片段主要刻画了________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 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来描写。(4 分) 6.读父亲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6 分) 秋在农村 ①家乡的秋天很明朗,从初秋到秋末,四处洋溢着喜悦。睁 开眼睛可以看到,张开嘴巴可以尝到,闭上眼睛还会闻到淡淡的 香味。秋,无处不在。 ②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秋风 A.__________,吹遍山山 崖崖,吹走了炎热,吹来了凉爽,吹得大地一片金黄。走出家门, 9 / 23 绚丽斑斓的秋景映入眼帘。橘黄的南瓜躺满地头,紫色的茄子挂 满架头,红彤彤的枣儿爬满枝头;酸的野果,甜的鸭梨,肥胖的 玉米,柔细的糜子,黑的芝麻…… ③农村的秋啊,走在哪里哪里就是秋。山崖上红了的酸枣似 乎要掉进忙碌的农人的嘴巴里,黑黝黝的杜梨圆润而馋嘴。天空 蓝 了 , 树 叶 黄 了 。 处 处 是 硕 果 , 处 处 是 喜 悦 , 迷 得 人 们 B.__________。 ④树叶落了一地,厚厚的,踩上去软软的,像刚刚苏醒的春 土。这在城市是感觉不到的,更不要说享受了。城市无论院子, 还是街道,都被环卫工清扫得干干净净。乡下就不同了,落下的 树叶一堆又一堆,没有人清扫,没几日就堆得如小山。来来往往 的小牛小羊逮个正着,吃得肥胖肥胖的。枣树下,少年们拿着竹 竿打得快,妇女、老人、小孩子拾得快。果园里摘果子,葡萄架 下摘葡萄,田野里收秋的农民一个比一个唱得起劲儿。“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子”把农村的秋天描写得 C.__________。 ⑤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城市的街头,偶尔也能看到卖 烤红薯和烤玉米的,那野味却远远比不上农村的正宗。在农村, 在农田里掰几个玉米棒子,地下挖个沟,把玉米放到上面,捡些 柴火在下面烧上,便开始了野餐;到田地里拔几个细且长的萝卜, 用清澈的河水冲冲,咬一口,又脆又甜;或者摘几个青辣椒,烧 几个土豆,一口青辣椒一口土豆,香味十足;要不拔一把黄豆放 到火上一烧,你一颗,他一颗,脆而香;也可以去果园摘苹果、 10 / 23 柿子、酥梨、葡萄…… ⑥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在城市的超市里,把乡下运来的 土豆、萝卜、辣椒、南瓜、梨等都装在盒子里包上保鲜膜,大概 就是无菌食品。反正,我很少去光顾。整天忙碌的城市人忘却了 秋天的喜悦,习惯在超市买上一些蔬菜回去做着吃便罢了。在农 村就不同了,站在院子里,或者站在山冈上,瓜果的香味随风飘 来醉得人心儿都甜了。闻闻金黄的谷穗,闻闻熟透的葡萄,闻闻 圆溜溜的南瓜,闻闻黑黝黝的杜梨……什么不是香的,什么不是 醉人的? ⑦深秋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山山沟沟、川道小丘、菜园 小畦失去了往日的蓬勃,一片凄凉。但走进家家户户的院子,秋, 仍然毫不褪色。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挂满墙面,一堆堆金黄的谷子 摆满院子,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架满架子。打谷场上、院子里忙得 D.__________;打谷子、晒豆子、扬糜子,不要说亲手去做了, 看着也忙,也喜悦。 ⑧秋,在农村是个聚宝盆,是收获的季节,是喜气盈盈的 季节。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________,文章具体是从三个方面来 写的: (1)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分) 11 / 23 2.把“不可开交”“悄然而至”“恰到好处”“眉开眼笑”四 个成语分别填在文中 A、B、C、D 四处恰当的位置上。(8 分)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 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4.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都要守岁。 A 2.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3.香味 色彩 声音 二、1.李星华 2.①父亲工作很忙,在家里烧文件和书籍,“我”问原因,他 不告诉“我”。 ②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③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坚决不肯。 3.B 4.略。 5.李大钊 语言 6.他是一个忠于革命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把自己的生死置 之度外的人。 三、1.农村的秋天 (1)②~④ 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 12 / 23 (2)⑤ 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 (3)⑥ 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 2.A.悄然而至 B.眉开眼笑 C.恰到好处 D.不可开交 3.排比 突出地表现了农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4.不能。进入城市超市里的各种蔬菜瓜果是从农村运来的,因 为被装在了包有保鲜膜的盒子里,所以很难闻到香味,这与在秋天的 农村随处能闻到蔬菜瓜果的香味形成对比,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 (三)课外阅读 一、读文言文《不鞭书生》,完成后面的习题。(50 分)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 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 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 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0 分) (1)乱:______________    (2)云:______________ (3)鞭:______________ (4)释:_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8 分) A.久而久之 B.求之不得 C.君子何之  D.井底之蛙 13 / 23 3.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认为王安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 明了什么道理?(1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0 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寻人启事的写法后,当场给学生们布 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 事。老师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 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来写。 ②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学生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学生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 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唰唰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 说,我妈妈好像四十二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 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十二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 几十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14 / 23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 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 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 母亲很了解。 ⑩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 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 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背有点驼什么的。” ⑪大家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 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 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鞋 子,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的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叽 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 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 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 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 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   )没有 一个同学写得完整、准确。老师最后面色(   )地对大家说: “不是寻人启事难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23 ___________________!”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 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 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 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 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身影;只欣喜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 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 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 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父母吧! 1.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⑭段中的括号里。 (6 分) 竟然   果然   凝重   沉重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0 分) (1)照葫芦画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炸开了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读第⑬段中加点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6 / 23 (10 分) (1)干净漂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来也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把第⑭段中老师的话补充完整。 (8 分) 6.你是怎样理解第⑯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请写下来。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1)混乱 (2)说 (3)鞭打 (4)释放 2.B 3.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4.王安期是一个不一概而论,处事灵活的人。 处理问题要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 二、1.竟然 凝重 2.(1)指照着寻人启事样本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2)形容消息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反应很大。 3.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 17 / 23 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妈妈,作文课失败了。 4.(1)从侧面反映了妈妈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对妈妈 的忽视。 (2)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以为妈妈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的, 而自己不需要关心妈妈,突出了孩子们对妈妈的忽视。 5.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心、不了解啊 6.委婉地批评了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忽视,殷切地呼吁我们要 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关爱父母。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练习。(28 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 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 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 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分层的依据是(  )(10 分)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2 . 文 中 具 体 介 绍 除 夕 的 活 动 分 别 是 做 年 菜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18 / 23 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细腻地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生动场面,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红火、热闹。(6 分) 二、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练习。(36 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 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 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 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 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 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 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 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 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 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 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 19 / 23 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个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4 分) 2.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分) 3.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  )(4 分) A.父亲工作的确很忙。 B.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4.依据第 2 题用“‖”把这个片段分成三部分。(6 分) 5.这个片段主要刻画了________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 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来描写。(4 分) 6.读父亲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6 分) 秋在农村 ①家乡的秋天很明朗,从初秋到秋末,四处洋溢着喜悦。睁 开眼睛可以看到,张开嘴巴可以尝到,闭上眼睛还会闻到淡淡的 香味。秋,无处不在。 ②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秋风 A.__________,吹遍山山 崖崖,吹走了炎热,吹来了凉爽,吹得大地一片金黄。走出家门, 绚丽斑斓的秋景映入眼帘。橘黄的南瓜躺满地头,紫色的茄子挂 满架头,红彤彤的枣儿爬满枝头;酸的野果,甜的鸭梨,肥胖的 20 / 23 玉米,柔细的糜子,黑的芝麻…… ③农村的秋啊,走在哪里哪里就是秋。山崖上红了的酸枣似 乎要掉进忙碌的农人的嘴巴里,黑黝黝的杜梨圆润而馋嘴。天空 蓝 了 , 树 叶 黄 了 。 处 处 是 硕 果 , 处 处 是 喜 悦 , 迷 得 人 们 B.__________。 ④树叶落了一地,厚厚的,踩上去软软的,像刚刚苏醒的春 土。这在城市是感觉不到的,更不要说享受了。城市无论院子, 还是街道,都被环卫工清扫得干干净净。乡下就不同了,落下的 树叶一堆又一堆,没有人清扫,没几日就堆得如小山。来来往往 的小牛小羊逮个正着,吃得肥胖肥胖的。枣树下,少年们拿着竹 竿打得快,妇女、老人、小孩子拾得快。果园里摘果子,葡萄架 下摘葡萄,田野里收秋的农民一个比一个唱得起劲儿。“春种一 粒粟,秋收万颗子”把农村的秋天描写得 C.__________。 ⑤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城市的街头,偶尔也能看到卖 烤红薯和烤玉米的,那野味却远远比不上农村的正宗。在农村, 在农田里掰几个玉米棒子,地下挖个沟,把玉米放到上面,捡些 柴火在下面烧上,便开始了野餐;到田地里拔几个细且长的萝卜, 用清澈的河水冲冲,咬一口,又脆又甜;或者摘几个青辣椒,烧 几个土豆,一口青辣椒一口土豆,香味十足;要不拔一把黄豆放 到火上一烧,你一颗,他一颗,脆而香;也可以去果园摘苹果、 柿子、酥梨、葡萄…… ⑥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在城市的超市里,把乡下运来的 21 / 23 土豆、萝卜、辣椒、南瓜、梨等都装在盒子里包上保鲜膜,大概 就是无菌食品。反正,我很少去光顾。整天忙碌的城市人忘却了 秋天的喜悦,习惯在超市买上一些蔬菜回去做着吃便罢了。在农 村就不同了,站在院子里,或者站在山冈上,瓜果的香味随风飘 来醉得人心儿都甜了。闻闻金黄的谷穗,闻闻熟透的葡萄,闻闻 圆溜溜的南瓜,闻闻黑黝黝的杜梨……什么不是香的,什么不是 醉人的? ⑦深秋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山山沟沟、川道小丘、菜园 小畦失去了往日的蓬勃,一片凄凉。但走进家家户户的院子,秋, 仍然毫不褪色。一串串鲜红的辣椒挂满墙面,一堆堆金黄的谷子 摆满院子,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架满架子。打谷场上、院子里忙得 D.__________;打谷子、晒豆子、扬糜子,不要说亲手去做了, 看着也忙,也喜悦。 ⑧秋,在农村是个聚宝盆,是收获的季节,是喜气盈盈的 季节。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________,文章具体是从三个方面来 写的: (1)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分) 2.把“不可开交”“悄然而至”“恰到好处”“眉开眼笑”四 个成语分别填在文中 A、B、C、D 四处恰当的位置上。(8 分) 22 / 23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 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4.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都要守岁。 A 2.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3.香味 色彩 声音 二、1.李星华 2.①父亲工作很忙,在家里烧文件和书籍,“我”问原因,他 不告诉“我”。 ②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③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坚决不肯。 3.B 4.略。 5.李大钊 语言 6.他是一个忠于革命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把自己的生死置 之度外的人。 三、1.农村的秋天 (1)②~④ 秋在农村是能看得到的。 (2)⑤ 秋在农村是可以尝得到的。 (3)⑥ 秋在农村是能闻得到的。 23 / 23 2.A.悄然而至 B.眉开眼笑 C.恰到好处 D.不可开交 3.排比 突出地表现了农村秋天丰收的景象 4.不能。进入城市超市里的各种蔬菜瓜果是从农村运来的,因 为被装在了包有保鲜膜的盒子里,所以很难闻到香味,这与在秋天的 农村随处能闻到蔬菜瓜果的香味形成对比,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