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全真模拟卷(新课标卷原卷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全真模拟卷(新课标卷原卷版)

ID:246913

大小:499.8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 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全真模拟卷 01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 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 A.修史缺乏严谨的态度 B.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C.国人人文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左传》中的预言以人物品行来预言家族兴衰,体现的是人文思想的发展,C 符合题 意;A 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迷信思想,B 排除;礼乐制度凸显的是等级关系,D 排除。故选 C。 25.下面是两幅汉代面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制盐和薅秧两幅画像砖都体现了对工具的充分利用,选项 B 正确;薅秧体现的是一家一户生产,A 排除;薅秧和制盐两者之间属于不同行业,不存在结合,排除 C;D 与题无关,排除。 26.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 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法 2 A.方便查询工人信息 B.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C.加强管控特殊地区 D.放松了对地方控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然后听鬻之”来看,唐朝政府对武器制造进行了 严格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答案为 B 项。A 项方便查询工人信息不是唐朝实行所述措施的主要目 的,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唐朝对特殊地区的管控加强,排除;D 项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 27.王阳明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 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在此,王阳明 A.强调继承古圣先贤的传统理念 B.批判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C.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 D.阐发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 【答案】C 【解析】王阳明在诗中表明了良知包含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之中的观点。这说明王阳明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 中的善性,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继承古圣先贤,故 A 错误;诗中没有批判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故 B 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故 D 错误。 28.1923 年,孙中山说:“盖俄国革命之能成功,全由党员之奋斗。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面又有兵力帮助, 故能成功。所以我请鲍君(共产国际代表)做吾党的训练员,使之训练吾党同志。”这表明 A.孙中山完全赞同鲍君的政治主张 B.旧三民主义思想中掺入了新的精神 C.中国“以俄为师"集中于军事领域 D.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俄国革命相关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之处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军事强大,因而主张“以俄为师”。 这说明俄国革命的成功深深刺激了孙中山,即说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与俄国革命密切相关,故 D 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准备走“以俄为师”的道路,但并未说明他完全赞同鲍君的政治主张,A 项错误;旧三民主 义改造为“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是在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上,B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材 料并未涉及其它域的学习,不具有可比性,C 项错误。故选 D。 2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 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另一个转变则是 A.由半殖民地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B.由专制独裁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C.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3 【答案】C 【解析】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C 正确;A 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 是《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排除;D 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两个转变”,考查的是学生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掌握。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 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0.截至 2006 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 603 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 30 万人。 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 333 所,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9 所,有 13 所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从本质上说明我国 A.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空前加快 B.高等法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C.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由题意中的各种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人才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发展,从本质上可以说明我国 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故选 C;“空前加快”和“走在世界前列”无法体现,排除 AB;材料体现的不是 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 D。故选 C。 31.1979 年 5 月,国家经委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等八家大中型国管企 业进行试点,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权力下放给企业。当时这一 做法意在 A.放权让利激发企业的活力 B.全面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新格局 D.有计划地控制重工业的比例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权力下放给企业”可知,这 一做法有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所以答案选 A。由材料可知,这只是试点,并不是全面,所以排除 B;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 C 时间不对,排除;材料涉及到重 工业、轻工业,所以排除 D。 32.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雅典负责祭神和主持祭 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产生,任期一年。据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动 A.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 B.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 C.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 4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雅典祭祀官员产生的原因及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A 正确; B、C、D 与材料无关。 33.英国内战期间(1642—1651)大约每 10 个成年男子中就有 1 人死亡,总共约有 85000 人死于战场,约 10 万人死于战争所导致的创伤和疾病。这给英国政治变革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放弃共和理想改走立宪之路 B.采取温和的渐进式变革道路 C.强化议会下院对王权的限制 D.实行孤立主义政策避免战争 【答案】B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内战期间,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精神创伤,使英国人吸取了教训, 在此后的长时期政治变革中,尽量避免战争,用温和的改革渐进式发展,B 项正确;内战结束后 1649 年英 国建立了共和国,A 项错误;强化下院、限制王权和对外推行孤立主义、避免战争等,都是吸取教训所做 的具体调整,不是最主要的影响,CD 两项错误。 34.在新政的第二阶段(1933-1935 年),罗斯福政府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证人民群众能够自食其力, 国得以安定富强,颁布了多部具有“产业促进法”性质的法规,以期在保障工农业生产优先发展之上,带动经 济从整体上获得发展。罗斯福政府此举 A.旨在调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B.意图振兴美国的实体经济 C.解决了生产与销售间不平衡的问题 D.弱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新政的第二阶段(1933-1935 年)”“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障工农业生产优先发展”“颁布 了多部具有“产业促进法’性质的法规”说明这时期罗斯福政府将经济调控的重心放在了振兴民族实体经济,B 正确;A、C 不是材料主旨;材料“颁布了多部具有‘产业促进法’性质的法规”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 说法错误。 35.1960 年 1 月,英国联合瑞典、瑞士、挪威丹麦、奥地利和葡萄牙六国签订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其宗旨: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晶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内部自由贸易。这 一公约的签订表明 A.西欧-体化取得进展 B.欧洲出现相互杭衡的经济联盟 C.欧洲实现贸易自由化 D.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 【答案】B 【解析】“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了欧洲自由联盟,从其参与国来看,显然有别于当时以法德为主成立的煤钢 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可见这一公约签订意味着在欧洲出现了相互抗衡的经济联盟,5 选项 B 正确;西欧一体化是法德主导下进行的,材料中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英国主导的,选项 A 排除;贸 易自由化是其宗旨,在当时并未实现,排除 C;材料不能反映出英国的经济实力,选项 D 与题无关。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47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种新的生产力因素, 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 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 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 年国民收 入中公有制经济占 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 发生的变化。(10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并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综上,体现 了唯物史观那一基本原理?(9 分) 【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 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 (3)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 6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原理: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1)表现:据材料一“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 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可知表现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据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 为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済逐步形成。 (2)成就:据材料二“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成就有电力的广泛 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变化:据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 的工场手工业”“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等结合所学可知变化有第一 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 (3)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改”的三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意义:据材料三“它体现 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 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 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 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 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原理,从材料一铁犁牛耕到材料二的工业革命都 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都促进历史发展。故答案为生产力的发展及生 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 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 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 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 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 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 年 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 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 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 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评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举东来,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明 末清初,先进中国人对外国先进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7 时的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以及农田水利方面的科学技术。明清之际的西 学东渐使中国开始真正了解近代西方世界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 示例二 观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学西传的现象。 评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举东来,一些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历史和科技等介绍到欧洲。虽然 西方学者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中国本土文化形似神异,但是他们对中国文 化的推崇也从侧面显示出中国文化蕴藏的巨大生命力。明清之际中学西传过程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 家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 依据材料中“明末以来……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 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信息可得出明清 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促进西方科学文 化的传播、显示了先进的中国人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使中国开始真正了解近代西方世界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等方面进行评价。 也可依据材料中“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 广泛流传开来。”信息得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学西传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 一些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历史和科技等介绍到欧洲、西方学者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 化色彩、显示出中国文化蕴藏的巨大生命力、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宣帝亲政初,曾 于地节三年(公元前 67 年)十月下诏说:“池篥未御幸者,假与贫民。…… 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就是说,将苑园和公田分给贫民与流民耕种,货给种子与食 物,还不要百姓出算赋和徭役。地节三年(公元前 67 年)下诏说:“二千石严教吏谨视遇,毋令失职。”要 求郡国长官管教和督促地方官吏,不能让他们失职。元康四年(公元前 62 年)派遣大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 行天下,主要任务是“察吏治得失”,五凤四年(公元前54 年)又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 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改革的主要内容。(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改革的意义。(8 分) 【答案】(1)扶植并鼓励农民进行生产;减免百姓赋税;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减轻刑罚。 (2)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吏治清明和政治稳定;有利于缓和社会予盾。 8 【解析】(1)据材料中的“假公田,贷种”“不要百姓出算赋和徭役”“察吏治得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等信息 概括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政治稳定和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说明其意义。 46.(15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苏联军队入侵波兰时,波兰政府要求英国政府按照英波互助条约对波兰提供援助,对此,英国政府 的反应是英波互助条约并不适用于苏联侵略波兰的情况……1939 年 9 月 18 日,英国内阁决定与苏联接触, 用英国的机器换回英国急需的木材。10 月 11 日,英苏签订了关于木材和橡胶等物资交换的协定,恢复了双 边贸易关系。此后,双方还计划就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继续谈判。对英国来说,加强英苏贸易关系除了经济 上的利益之外,还可以以此作为改善英苏关系的切入点,从而为加强英苏政治联系、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 奠定基础。 ——摘编自檀跃宇《二战初期英国张伯伦政府对苏联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并说明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6 分) 【答案】(1)转变:由对苏联的敌视转向与苏联改善关系。原因:英国和苏联都面临着德国的威胁;德国 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利益;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英国急需苏联的木材等物资。 (2)加强了英国与苏联经济的互补性;加强了英国与苏联的政治联系;为二战中英国与苏联合作及结盟奠 定了基础。 【解析】(1)据材料中的“决定与苏联接触”“恢复了双边贸易关系”归纳出英国政策的转变; 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与苏联都面临德国威胁、德国侵略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英国急需苏联 的木材和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等方面说明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加强了英国与苏联的经济互补性、政治联系和为后来英国与苏联合作并结盟 奠定基础等方面分析影响。 4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岱,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凭借殷实的家境,张岱的早年在繁华享乐中度过,优裕 的生活培育了他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诸般才艺。在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失败后,张岱绝弃科举功名,专心致志 于自己的史学爱好。史学是张氏世传家学,张岱对司马迁、班固十分仰幕。明崇祯年间,张岱开始撰写明 史巨著《石匮书》,积三十年之力撰成。他仿照《史记》“太史公曰”作“石匮书曰”,对其中所载人物、事件, 或展开评论,或揭示立篇旨意,阐述书法义例。他在书中不仅对明朝君臣和学者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还对明朝的科举、盐政、漕运等制度的利弊进行了评说,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角度总结明朝灭亡的原 因。针对明末清初鼎革之际的社会现实,他还在书中专门设立一些传记,以表彰忠臣死义之士,宣扬忠孝9 节义思想。张岱成为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文化巨匠。 ——摘编自夏咸淳《张岱:传统与新潮融会的智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岱《石匮书》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岱取得史学成就的原因。(7 分) 【答案】(1)特点:受《史记》影响大;体裁为纪传体:内容主要是对明朝历史的总结反思:需家伦理道 德作为评价标准;对人物评价相对客观:强调经世致用。 (2)原因:明末清初时代变革的影响:家庭环境的熏陶;个人的努力;人生道路的曲折米承前代的治史传 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解析】(1)根据材料“他仿照《史记》……不仅对明朝君臣和学者……对明朝的科举、盐政、漕运等制度的 利弊进行了评说…专门设立一些传记,以表彰忠臣死义之士,宣扬忠孝节义思想”从体裁、内容、评价标准 及经世致用特点进行概括分析。 (2)根据材料“史学是张氏世传家学……积三十年之力撰成……对明朝的科举、盐政、漕运等制度的利弊…… 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宣扬忠孝节义思想”结合所学从明清时局形势、家庭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及个人 责任精神进行回答。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