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作文写作指导:2020全网首套疫情选材试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高考作文写作指导:2020全网首套疫情选材试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ID:242727

大小:36.5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高考作文写作指导:2020 全网首套疫情选材试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作文解析: 李 可 于丽利 曲 笛 佳作点评: 郑秀霞 李雅楠 青岛第二中学 张 茜 试题回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仰望天空 陈衍强(云南)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云南彝良 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 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 来我家过年的想法 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2020.01.22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日本某学校给学生家长发去这样的校园通知: “随着信息在新闻和网络上不断扩散,大家不要对中国以及在武汉生活的人产生言论上的 不平等对待,请各位家长和孩子说起这事时要从培养孩子的正确人权意识出发,注意言行!” 写作任务三选一: (一)诗作《仰望天空》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不是诗,也有人认为 这首诗挑战了“中国人的底线”,还有人认为诗人有创作的自由,而作者自己则回应称只是想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提醒人们减少走动,防止疫情扩散。对这首诗,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 一,写一篇 800 字的文学评论,阐述你的观点,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你在这个全民防疫、宅居在家的特殊春节,一定与家人有不 少温情故事。请给材料二中日本学校的学生写一封信,让他们了解你近期在中国的生活,讲 述你的春节故事,落款为“来自中国的一名考生”。要求以记叙为主,不要套作,不得透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三)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作文解析: 本题分列了三个不同的任务供同学们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任务,对于刚刚接触新课程的 考生来说,题目都具有不小的挑战性。我们下面分别来进行解析。 任务一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 5 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和体验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任务一正 是着眼于此,设置了两个难点。 其一是“文学评论”这种特殊体裁的文体写作。虽然使用新教材的地区考生在必修上册第 三单元(详见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 69 页)已经对文学短评的写作有所涉及,但根 据实际的成文效果来看,考生中依然存在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混同的现象,在行文中也经常 出现“我觉得”、“在我看来”等过分偏重个人阅读体验的表述,忽视了文学评论写作的专 业性与开放性;还有的考生将文学评论理解成新闻评论,在评述的过程中,将评论对象泛化; 亦或者将文学评论的艺术性湮灭在对文本“肢解”般的“分点答题”过程中,都是不可取的。 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其二是材料一文本丰富的阐释空间。考生若将诗人与抒情主人公混同,评论便会停留在较 浅层次的道德谴责层面上。题目预留了丰富的写作线索。比如:什么是诗?诗需不需要讲道 德?文学的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的回应是否可信?若反讽手法指向的 是诗中“我”言行的荒唐可笑,那么这与诗人的辩解是否有矛盾之处?考生只需有效回答上 述问题,便可建构起文本的评析框架。手冢治虫在《漫画的作法》中曾提及:“无论是多么痛烈、重大的问题,想以漫画的形式来控诉,这都没有问题;但唯独基本的人权,是创作者 无论如何都不能拿来揶揄的。”同理可证,我们不妨就把中心论点确定在对这篇诗作艺术性 的全面溃败的定性上,然后从诗歌的审美性、诗人的道德感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三个层面逐次 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建构成文。当然,如果考生能从文人心理与世俗文化的不兼容性的 角度论证,或者结合《乡土中国》来加以剖析,那么这样定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撰稿: 李 可 任务二 细究题目,考生需结合这个春节的“特殊”性,写出与家人有关的充满“温情”的春节故 事。在保证信的正确书写格式的前提下,考生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贴合材料给出 的具体情境,注意写信对象的特点。选材需能够传递出“此岸虽然发生疫情,但人间的真情 却与彼岸别无二致”之意。“平等”和“共情”之意旨应该蕴藏在写人记事当中。考生可以 在写作的过程中,采用“看似闲笔的对照之法”,彰显这个春节的特殊性。追求一种味淡而 情深的艺术品格,也不失为一种尚佳的写作策略。 撰稿: 于丽利 任务三 为了进一步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我们在实际开展习题测验之前,将试题任务三的表述调 整为:“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任务三的 写作需要紧贴材料所给内容”的要求,不能脱离材料,堆砌政治口号,蜻蜓点水地围绕“疫 情”而作泛泛之谈。 面对这样一道多材料组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首先需要着力分析的是两则材料的辩证 关系。其实,不管考生把材料一的这首诗理解成是刻意的反讽还是单纯的言辞不当,考生都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三不同的情感倾向之间,挖掘出在疫情面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对立与统一。 因此,考生可以从诸如平等、尊重生命、拒绝言语暴力或共情等角度,切入写作,紧扣材料, 展开论述。 撰稿: 曲笛 就整体设计思路而言,任务一、任务二与任务三分别呈现出了三种不同体裁的写作任务 ——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学批评写作、记叙文写作和议论文写作。命题人试图用这样的方式 回应张开、周群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20 年第 1 期上的论文《开发具有文体倾向高考作 文评分标准的必要性》的核心主张,强化文体意识,注重理论写作的逻辑严谨之美。 3 月 3 日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以‘春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 你的见闻和感受。”与本套试卷的作文任务二不谋而合。也许,这一方面可以证明本套试题 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也鼓舞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一线教师。试卷、答案和作文解析,两 万余字的稿子,赠给各位“新主播”。 任务一范文: 文殇 ——评陈衍强《仰望星空》 2018 级 K6 班李泰然 2020 开年的新冠病毒本已肆虐了整个中国,一首不起眼的短诗又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认为诗人有自己的创作自由,有人在为其“反讽”做出辩言……而我认为,这首诗在艺 术上是失败的。而在其失败的背后,作者文学创作态度的轻浮与不成熟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它从外在形式上来看是失败的。并不是任何文字被分成了小节、抹去了标点, 再作出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之态,便是能被称作“诗”的。阅读本诗给人的感受,更像是在 阅读被生硬拆散了的一句话,品的不是诗句,而是句子中被剥离的成分。文学评论家刘春说: “诗人不是母鸡”。母鸡下的蛋被称作鸡蛋,可有些被称为诗人写的“诗”却不一定能被称 作“诗”。当诗人的作品想要以量取胜、失去精心孕育的过程而没了质量,它也就失去了自 身的意义。《仰望天空》的创作,更像是“为了下蛋而下蛋”、为了造诗而造诗。白开水一 样随意的文字表达,体现出作者对于创作的漫不经心与轻浮之感。 其次,它从技法上来看是失败的。倘若《仰望天空》确如作者所言,仅仅是想以反讽 手法劝人们减少走动以控制疫情,那它在技法上的缺陷所引起的文不达意的现象更是不容忽 视的。无论是本诗作者在诗中将湖北人比做噬人灵魂的九头妖鸟,还是长江日报评论员把武汉误喻成奥斯维辛集中营,这种文不达意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受,甚至干扰 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在作品中缺乏背景与暗示的所谓“反讽”都是无力的、不负责任的、 难以接受的,都像是急于堵住评论者嘴巴的搪塞之辞。作品的语言如何能够准确地晓畅地表 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当逐步成熟起来的地方。 最后,它从内在主旨上来看也是失败的。诗人,应该是有诗心的,应该是为世界喊疼 的人,而不是歧视伤口的人。反观《仰望星空》,其中不讲究词句的地域歧视与语言暴力令 人侧目。试想,德国纳粹种族决定生死的歧视,造成反人类的暴行,千夫所指;西方媒体居 心叵测地将新冠病毒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让人义愤填膺。而《仰望星空》将全体湖北 人视作瘟神,与之又有何异? “诗以言志”,诗人有表达的情感的自由,但诗人更应该拥有 “开阔的灵魂”,更应具有深层的生命的共情。《仰望天空》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情商残 疾,这种“无情”的“诗情”,必然伤害阅读者的情感,甚至黑化疫区的受害者,消解“共 克时艰”的民族凝聚的力量。“狭隘”与“歧视”不是诗者之心!没有诗心,何谈为诗? 王尔德曾言,“艺术创作是非凡气质的非凡产物”。诗歌作为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理应给人带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深刻自然的领悟,与读者建立起思绪的碰撞与交流,而不是 引人疑惑于心、愤怒于形。《仰望天空》无疑已成肺炎疫情中的诗家之殇,希望这场文殇能 够给一些作者以警示与劝诫吧。 指导教师:于丽利 佳作点评: 本文从诗歌形式、手法和主题三个角度论证《仰望星空》是诗家之殇,有三处值得称道之 处。其一,观点剀切。观点是思想的凝结,作者在驳中立,以中心论点统摄后文分论点;其 二,逻辑清晰。篇章结构合理清晰、句间关系逻辑严密,足见文字驾驭能力之高;其三,论 据丰富。几处引用、举例都恰切自然,兼用举例、引用多种论证方法。 以上三点达成了说理透辟,但优秀的议论文是情理兼备的。这篇文章在论辩的过程中不仅 有作者理性的冷眼视角,更有充满温度的满腔情怀。小作者通过长短句交错、语气的变化使 得文章情词恳切,有感染力。这样有生命力的文字,并不刻意展开冷冰冰的批驳,而是能让读者感受到小作者对诗歌创作的领悟、对冷漠歧视的谴责。所以,考虑到这还是小作家第一 次写文学评论,我们不得不说。这已经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了! —— 李雅楠 任务三范文: 江城,别来无恙 2018 级 K2 班谭洪昕 一首短诗,激起亿万激愤;一则通告,唤醒千百羞惭。在诗人的笔下,那些曾经生活在九 省通衢的江湖儿女,已然沦为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间幽灵。而同样面对疫情,日本这所学 校的通告,却轻声温柔地提醒着每一个局中人:同胞有难,你若不能出一份力量,也请留一 份善良。 “诗者,天地之心也。”诚然,面对愈演愈烈的新冠疫情,诗人着力刻画一个出于对乡民 生命安全的顾虑,严守要道的扶贫干部形象,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无论反讽与否,诗作中 “九头鸟”、“湖北佬”等欠思量的意象,逞功利吝啬之私心有目共睹。对深陷苦难的同胞 使用如此歧视与讥讽至极的言辞,既不合时宜,又令人汗颜惊心!诸如此类,岂独陈衍强? 当我们将国人“要死自己死”、“丧尸围城”的疯人谵语与日本这则通告相对照的时候,怎 会不顿感羞惭?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面对苦难,当自我保护的意识冲出理性的藩篱, 《仰望天空》中失度的言语攻击便成了最刻毒的歧视与偏见。日本学校用他宽和不乏理智, 公正不失风度的姿态赢得国人巨擘挺起的同时,也教会了它的学生、那个驻村干部和看到这 则通告的国人:武汉人不是病毒,只是倒霉版的你我;武汉不是寂静岭,只是一座受了苦难 的城市。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于那个兢兢业业的云南驻村干部而言, 也许,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就如同他永远无法把一个与之血肉相连的地方从地图上抹去 一样,他永远无法改变人类命运的共生性——他才能真正为他守护的村野建构一片诗意栖居 的田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面对疫情,共情能力的高低既考验着一个国 家的气度,又体现着一辈人的价值抉择。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命运共同体中。在同一片碧落之下,没人能独善其身,别人的悲喜也是自己的悲喜。当生命得不到保障时,我们不能歌咏它;当哀乐响起时,我们总该敛起往日的嬉笑;当疫情蔓延时, 我们必将冰释冷漠,为之心系!道德,岂限于繁文缛节?心怀仁爱才谓道德!高贵,岂赖于 身世血统?不失同情才谓高贵! 还有一个月,珞珈山的樱花就要开了。这好像是一种预示,预示阴霾即将散开,苦难即将 过去。云南的那个村落会不再忧心天上的鸟儿,日本的学生会重新步入学堂。世界仍在温柔 等待:江城,别来无恙! 指导教师:李 可 佳作点评: 本篇文章,堪称佳作,体现了小作者的大格局——-立意之大格局,文笔之“大格 局”。 整篇文章,标题紧贴时事,温暖人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立意综合了两则 材料的内容,异中求同,论证了“面对同胞苦难,守住道德底线,才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温 情选择”的观点。论证中,对面对疫情产生的不良言行的成因、危害、解决之法入情入理的 展开了论证;尤其是文章的第四段站位高远,推己及人,反问有力,将灵魂的拷问转变为激 愤的呼喊,震人心魄!结尾处回扣材料、标题,首尾圆合,贴近疫情,给人希冀,尤其喜欢 最后一句的温情顾望! 同时,该文文笔流畅,语言精当,体现了小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三句引文结构全篇,思路 明晰,文中随处可见的反问、对比、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使这篇议论文更加精彩深刻,完全 可以媲美优秀的“评论员文章”! —— 郑秀霞 莫使唇枪战疫情 2018 级 K2 班肖艾航 你泼墨一首,唾沫横飞颇似枪林弹雨,粗鲁又得意,肆意苛责便作心系天下。你仰望苍穹, 被烈日刺痛双眼,我窥探你的内心,却被无情灼伤。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当下,异国他乡一 则通告正无声警醒着你,请收起你的唇枪舌剑,莫再无端猜忌、无度焦虑,莫再用它刺伤你 的手足兄弟。 静言思之,这首仰望星空的短诗,无意间,让多少人的湖北朋友沦为“湖北佬”、“九头 鸟”,成了潜在的危险、定时的炸弹。每一个猜忌的眼神,每一次粗鲁的拒绝都好像一下子因此有了危正的理由:我担心。一滴担心是微涩的不忍,两滴担心是苦涩的无奈,千滴万滴, 终灼穿心肠。适度的担忧自然会被宽谅理解,然而,我们从《仰望星空》中嗅到的却是失度 的焦虑。这是一杆唇枪,害人亦害己。轻则破坏人际关系,重则掀起一场全民信任与地域歧 视的风波。由此观之,暂且不论反讽与否,这样一篇被焦虑的怒火烧得通红的诗作,在众志 成城援助武汉的背景下,如同一根刺,戳中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实在是不合时宜。 细究这种失度焦虑的缘起,彼岸的温情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有些人在面临公共危机的 时候,过度地划清界限、各自为政?是不是有些人在需要戮力同心的时候,依旧故我地忽视 大局、钟情小我?当日出之国的友人为我们送来“山河异域,风月同天”的温暖话语与倾力 相助的时候,我们实在不愿看到自己人出现“九头鸟”、“湖北佬”这样的地域歧视与刻薄 言辞。诚然,那个仰望星空的人想要保护自己目之所及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也想安稳地 踩着脚下界碑清晰的水田耕地,然而,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天空当中怎能筑起高墙?山川河 流又何曾因为界碑的存在而改道横流?唇枪无用,共情当先。 风月同天,日本友人的训诫提点着国人,能放在天平上与疫情较量的,绝不是“画地为牢、 明哲保身”的小道。我们的共情,同样可贵。逆行者必将流芳,利己者终会复失。我们在当 下建立起了更多与人的联系,摸索出了如何优雅的自处,但更重要的,是该懂得如何换位思 考,如何学会敬重他人的生命尊严。当我们总是把自己归为旁观者的行列时,便自然难以体 谅那灾难中人的处境之苦,不懂得那轻飘飘的几句俏皮话儿在肺炎患者的心中也是杀人的唇 枪之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共情当是人性的金羊毛。 在通往人类自由解放的征途中,总有人甘愿为后来人搬起石头,负重前行。懂得共情,莫 使唇枪。就这样,我们仰望同一夜星空,唇枪收起,剑已归鞘! 指导教师:李 可 佳作点评: 文章笔锋冷峻,感染力很强。首段采取对话方式,先声夺人,既巧妙明确了自己的立意, 又奠定了全篇激愤昂扬的感情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行文脉络清晰展开,摆明利害,分析原因, 对比论证,指出解决之法是要“换位思考、懂得共情”。其中,文章第三段的处理显出小作 者写作笔法的厚实稳健,得当地处理了“反思国民性、博采众长”与“崇洋媚外”之间的界 限,守住了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结尾化用纪伯伦的诗文,建构画面,回扣标题,含蓄蕴藉。文章的缺憾在于个别地方用语的过犹不及,最好是掷地有声而又锋芒不露。对第一个材料 的批判阐发过多,造成了对第二则材料的忽视。小作者不妨从材料二入手,展开“怎么做” 的探讨,先结合疫情阐释,再上升理论高度,整篇文章的说服力也许会更强。 ——青岛第二中学 张 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