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承德市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承德市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 高三语文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10 页。第Ⅱ卷 10 至 11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 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 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 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 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 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 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 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 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 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 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 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 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 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 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 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 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 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 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 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 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式 B.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 合起来。B.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 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 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 文化素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 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 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 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 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 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 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 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 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 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 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 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 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 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 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 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 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 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 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 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 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 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 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 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 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 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 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 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 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 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踏 莎 行 寇俊杰 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 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 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 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来。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 只好也下来和寇准及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车重人少,力量不够。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 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一筹莫展,路过的 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 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 帮帮寇大人吧!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 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已是满身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 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受这样的罪,你 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 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 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 自傲,到处宣扬说没 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 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宋夫人说,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 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 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 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 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 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 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 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要敢作 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还有澶渊之盟,你都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 就怕你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 相,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 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 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一首《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 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 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没想到写的却 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想让寇准抛弃自己 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 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 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 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 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头写春风萧瑟、阴雨蒙蒙、芳草萋萋的场景,为下文故事定下感情基调,为寇准写 出《踏莎行》作好铺垫, 而且颇有诗意,吸引读者。 B. 驴车陷进泥坑后村民拜问寇准并帮助推车的情节,通过村民之口交代了寇准有功而被 贬的冤屈,反映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及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态度。 C. 寇准劝慰夫人说“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与上文车子陷入泥中、推车 后满身泥水的交代相呼应,结构可谓严谨。D. 寇准借《踏莎行》表达对妻子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深情。宋夫人流泪,表明她读懂 了丈夫,被丈夫埋藏于内心的爱妻之情深深感动。 8. 请以本篇小说为例,谈谈历史小说创作要注意的原则。(6 分) 9. 设置宋夫人这一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 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 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 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 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 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 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 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 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 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 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 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 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 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宋史•刘温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B.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C.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D.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 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 廷”,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 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不久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 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 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 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5 分)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5 分) (二)古诗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宋)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 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 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 习射。 【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4. 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15. 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 纠缠)人”,即为他的词作不是婉约 风格。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与“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 “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眺,却“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赤壁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 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洞箫声的悲凉。 Ⅱ卷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7-19 题。(9 分)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 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______的普通游客 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 本生态形势就岌岌可危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 年 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 5200 米以上的垃圾 8.4 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_______,7000 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都 _______ 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_______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 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 更多人,_______ 每一个登山的人都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 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熙熙攘攘 显而易见 必须 为所欲为 而且 B.纷至沓来 不言而喻 可能 随心所欲 但是 C.熙熙攘攘 不言而喻 必须 为所欲为 并且 D.纷至沓来 显而易见 可能 随心所欲 但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20.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节日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用一句 话表现它们的特点。(6 分) 示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除夕 元宵节 21.下面是某校文学社给某民俗专家发的邀请函正文,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作修改。 (5 分) 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 18 日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民俗学方面的大佬, 在民俗文化方面有些见地。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绵薄之 力。届时希望您务必拨冗出席。 将 改为 将 改为 将 改为 将 改为 将 改为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 在儿子 16 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 “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 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A.“美育包含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 一种是审美教育”不符;“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与文中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 美育的灵魂”不符 C.美育是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D.“当下美 育应重传统轻西方”,于文无根。 2.B【解析】文章在谈论鉴赏中西方绘画区别时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3.C【解析】表达“未然变已然”,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国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方向。 4.(3 分)D 5.(3 分)C 6. (12 分) ①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 ②功能(或作用)③关键词和小图像 ④图例(或思维导图例) ⑤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统 ⑥适度使用 (每点 2 分) 7.D 8. ①符合历史真实:重要的场景、重要的人物、重大事件必须真实,力求还原历史。如寇准澶 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忠君爱国的正面形象均有据可考。 ②适度艺术虚构:在细节上通过艺术虚构、想象,使历史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如在雨 中赶路、推车、擦汗、夫妻对话等细节是虚构出来的。 ③贴合当今时代,不能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要反应现实特点,解决当下的问题。如本篇所表 现的忠诚、耿直、超然等依然有现实意义。 9. ①从情节发展来看,借宋夫人的介绍,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使读者了解寇准被贬陕州的前 因后果。 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借宋夫人与寇准的对话,表现寇准忠诚、耿直、豁达、坚定的性格特点。 ③从主题表现来看,借宋夫人与寇准世界观的冲突,对比突出了寇准完美的人格操守。 10.B 分析结构层次,弄清人物关系,抓标志性词语,如“言”;显然,“请对”与“具言”非同一人的内容,因此可以排除答案 C D,“人主非时”句子不完整,语意不清,而“近侍咸 望恩宥”和“辇下诸军亦希赏给”构成并列关系,因此答案是 B。 11.D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 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12.C “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错误。因原文是“恶其名不取”,就是厌恶“罚款 之名”而不取。 13.(1)我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所以”,“......的原因”;“导”,“开路”;“过”,“走过”。) (2)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 温叟)的了。(“愀然”,“难过、变了脸色”;“语”,动词,“说”;“比”,“比得上”。)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 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发怒,斥除 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斥除的人相 继考中。 宋朝初期,改任刑部侍郎。建隆九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 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 楼,温叟前面骑马的侍从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 朝见时,温叟详细地说;“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降恩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 到赏赐。我之所以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太祖认为他做的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 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太祖难找合适人选,不 允许。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赏赐给他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正耿直,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 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后离去。第二年重午节,太宗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 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 况是他人的钱?从前接受下来,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的清节越是明 显。”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 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待选,因为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温叟。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的事,并且说当今 大臣很少这样的了。于是问他:“炤应得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 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提升炤 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的另两个儿子刘炳、刘烨都考中进士。 14.(3 分)B 15.(6 分)参考答案: 这句评论是是说叶梦得的词不是婉约的风格。 (1) 意境辽阔、氛围热烈:本词中“碧天”“高城”“关河”“叠鼓”“飞骑”“雕弓”等意 象创设了寥廓的意境,以及军中热烈而雄健的氛围。 (2)深沉豪迈的情怀:诗人当时已经年迈且正在生病,但仍深夜登上城楼远眺残破的河山, 回想起“平生豪气”,仍为虎士的矫健身手赞叹,充满了深沉的忧国之思和豪迈的报国之情。 (3)壮士的悲慨:下片虽有因年老不能为国征战而惭愧之情,但“回首望云中”,诗人仍牵 挂前线,有老骥伏枥之志。无自怜哀叹,尽壮士悲慨,是“不作柔语殢人”。 (对“不作柔语殢人”的理解,2 分;景物、事件的特征,2 分;豪壮悲慨之情,3 分。意 思对即可) 16.(1)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7.D 18.B(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强调人多热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 续不断地到来。强调接连不断地来。语境说的是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当作人生目标,接连 不断地攀登珠峰。所以此处应选用“纷至沓来”。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 容易看清。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前者强调明显,后者强调浅 显。语境说的是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很明显,所以此处应选用“不言而喻”。为所欲为:意 思是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常用于贬 义)。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据语境中“一个随手丢弃的登 山绳、饮料罐”这句话,可知该句说的是人们扔垃圾太随意了,所以此处应选用“随心所 欲”。) 19.C 20.示例:清明节:①祭祖吊人,路上行人欲断魂。②春意正好,佳节清明桃李笑。 中秋节:①寒蟾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②望月思乡,银汉无声转玉盘。21.(1)本月 18 日后加上具体时间;(2)“大佬”改为“专家”;(3)“有些见地”改为 “颇有见地”或“造诣很深”“很有建树”;(4)“提供绵薄之力”改为“做出指导”;(5) 删除“务必”。 22.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首先考生 要注意围绕材料的理解进行准确的立意,根据理解材料,主要内容是由“四力”构成: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 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以上四力即为 1.眼力即为辨别是非的能力 2.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 3.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 4.抗压之力是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 以上四力都是引导人成才的道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在写作 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注意选择两种形成关联。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