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全套练案(52套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全套练案(52套含解析)》 共有 5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4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1.(2018·江西六校联考)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D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解析] A项表述不恰当,错误;“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C项错误。‎ ‎2.(2019·湖北黄冈质检)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 B )‎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B.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解析] 漫画中,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清朝官服)代表清政府,他用写有“西方科学技术”的注射器为自己治病,表明此时向西方学习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中的现象描述,不是本质问题反映,故A项错误。漫画国人注射治病显然没有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洋务运动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实行,并不是引发农民起义,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永州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 )‎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解析] 根据“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也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排除B、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的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 ‎4.(2018·山东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B )‎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和 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未出现缓和迹象,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会导致国人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错误;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德州期末)梁启超强调孔子的教育“乃进化主义,非保守主义”,“乃平等主义,非专制主义”,“乃兼善主义,非独善主义”,“乃强立主义,非文弱主义”。这反映出他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是( B )‎ A.肆意歪曲 ‎ B.改造利用 C.盲目尊从 ‎ D.彻底否定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孔子的教育是“进化主义”“平等主义”“兼善主义”“强立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了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从而改造和利用了孔子的思想,故B项正确,A、C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6.(2019·湖北宜昌调研)康有为曾说“盖施仁大于守义,救人大于殉死。宋儒乃尚不知此义,动以死节责人,而不以旖仁望天下。立义隘狭,反乎公理,悖乎圣义而世俗习而不知其非,宜仁义之日微,而中国之不振。”康有为上述言论意在强调( D )‎ A.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 B.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 C.儒学脱离社会实际 ‎ D.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解析] 在康有为看来,宋儒过分强调理而压制人的欲望,是背离人性的,也违背儒家经典的,正是因为“存天理、灭人欲”实行日久,才造成目前国家落后,借此来宣传变革维新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言论目的在于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目的不是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排除A项;材料中康有为的言论目的不至于探究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儒学是否脱离社会实际,而是说明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B、C项。‎ ‎7.(2019·北京东城期末)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B )‎ 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解析] 实行义务教育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非育才……非兴学……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可知他们主张变革教育,派遣留学生。故B项符合题意。编练新式军队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裁撤官吏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8.(2019·北京丰台期末)黄遵宪在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国志》中呼吁“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及其成功则君权民权两得其平。”该书出版的背景可能是(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 根据题干关键词“日本国志”“开民智”“保民生”“君权民权两得其平”结合所学可知,黄遵宪认为中国应先取得民族独立,传播西方知识或学说以开启民智,而后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权,实现君民共主,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故B项符合题意。A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并未涉及到制度学习,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与题干所述君民共主不同,故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启蒙民众,未涉及政治改革,故排除。‎ ‎9.(2018·青岛二中)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C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大意是说在国际社会里“弱国无外交”,意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不是梁启超这番话的用意,排除;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B项结论,排除;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D项结论,排除。故选C项。‎ ‎10.(2019·北京东城期末)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其“解放”的主张意在( D )‎ 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积极提倡文学革命 D.实现思想与文化的革新 ‎[解析] 根据所学知《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故A项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符合材料解放思想的主旨意思,B项错误。文学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故D项符合题意。‎ ‎11.(2019·云南大理模拟)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高语罕曾写道:人民为国家的根本,而青年则是人民的中坚力量。欲强国先强民,想要人民强大,“强吾青年其可也”。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参与者( B )‎ A.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清醒认知 B.对唤醒当时的青年尤为关注 C.能正确认识当时青年的现状 D.渴望以教育改变青年的现状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 依据材料“人民为国家的根本,而青年则是人民的中坚力量欲强国先强民,想要人民强大”可知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对唤醒当时的青年尤为关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这种认识是否符合中国国情;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高语罕的观点正确认识了当时青年的现状;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改变青年的方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D )‎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解析] 材料反映长沙新民学会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未体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走城市中心道路,材料仅体现知识分子赞成马克思主义,未体现知识分子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知识分子赞成马克思主义,未体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当时多数知识分子均赞成马克思主义救中国,说明中国革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陕西榆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盛行,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 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原因: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生相协调的精神;城镇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积极影响: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经世致用,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将孔子符号化,视“孔教”与“保国”同等重要,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建构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评价:康有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西方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但他将宗教理性力量作为政治改革的精神土壤,将孔子符号化并赋予宗教理性色彩,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同时,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导致孔子形象神秘化,违背了儒学的世俗化倾向。‎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腐败以及思想变化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以及促进儒学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并结合康有为变法寻求舆论支撑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以及利用孔子思想变法的方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14.(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1930年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吸收。”1933年,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摘编自王东等《关于“全盘西化”与 ‎“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首次担任外务省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邦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 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的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掘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的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答案] (1)共同之处:从主张全盘西化到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改造本国传统文化。‎ 原因:前期胡适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借鉴梁启超的宣传手段;西方文化遭到传统势力的顽强抵抗。后期学习西方文化的阻力减弱;胡适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2)关系:应合理地继承发扬自身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绝对的全盘西化和恪守传统文化都是不恰当的,应是二者的结合。后来中、日两国的实践,表明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的重要性。‎ ‎[解析] (1)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和“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分析得出胡适的态度;根据材料中的“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和“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分析得出日本学者的态度,据此回答二者的共同之处。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知识,以及材料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时期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来说明。‎ ‎(2)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应当联系所学以及材料中所体现出的观点,从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来回答。‎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