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精选练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桃花源记》精选练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9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 一、课本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课堂回顾 ‎(一)文章思路 ‎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2、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 7‎ ‎3、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 ‎(二)整体分析 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 ‎1、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 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 :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 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三、基础知识课堂训练 ‎ (一)基础加强 ‎1、填空: ‎ ‎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名 ,字 ,是 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也是成语 世外桃源 的由来。‎ ‎  ②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 ‎2、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 ‎3、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 )‎ A.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 ‎5、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6、解释下列句中加框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感到诧异  )    ‎ ‎②具答之( 详细  )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尽 )    ‎ ‎④欣然规往(计划 ) ‎ ‎⑤诣太守 ( 到、谒见 )            ‎ ‎⑥未果,寻病终( 实现   )‎ 二、阅读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 ‎ ‎①缘:沿着  ②俨然:整齐的样子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 ‎②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9、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 ‎①豁然开朗 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 ‎10、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C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 活动、穿戴、心情 ‎ ‎12、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 ‎13、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14、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四、古今异义 ‎1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1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妻子: 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22、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23、诣太守,说如此 ‎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五、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自我加强作业】‎ 一、 作者作品。‎ 作者, 诗人,字 ,名 ,自号 。‎ 二、 课文翻译。‎ ‎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 ),忘路之( )远近。忽逢( ‎ 7‎ ‎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 )之( )。复前( )行,欲穷( )其林。‎ ‎②林尽水源( ),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 )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怡然( )自乐( )。‎ ‎③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 )外人道( )也。”‎ ‎④既( )出,得( )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 )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三、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 便要还家 ‎ 2、 一词多义。‎ ‎ (1)便舍船,从口入 ‎ ‎ 屋舍俨然 ‎ ‎ (2)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3)寻向所志 ‎ ‎   未果,寻病终 ‎ ‎ (4)复前行,欲穷其林 ‎ ‎   既出,得其船 ‎ ‎ (5)武陵人捕鱼为业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6)忘路之远近 ‎ ‎ 渔人甚异之 ‎ ‎ 闻之,欣然规往 ‎ ‎ (7)“然” ……的样子(有时可不译)。‎ 7‎ ‎ “豁然” “俨然” ‎ ‎ “怡然” “欣然” ‎ ‎3、古今异义。‎ ‎ (1)鲜美:古:   今:食品的味道好 ‎ (2)交通:古:   今: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 (3)妻子:古:   今:男子的配偶 ‎ (4)绝境:古: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 (5)无论:古: 今: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 (6)不足:古: 今:不充分 ‎4、出自本文的成语 ‎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理解性默写。‎ ‎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 ‎ ‎ 4、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 ‎ 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 ‎ ‎ ‎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 ‎ 7、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 ‎ 六、问题探究。‎ ‎ 1、运用怎样的记叙顺序?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 ‎ ‎ 2、根据渔人的行踪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 节) ‎ 第二部分:(第 节) ‎ ‎ 第三部分:(第 节) ‎ ‎ (渔人)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 3、作者为什么细致描画桃花林的美景?‎ 7‎ ‎ ‎ ‎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特点?‎ ‎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 ‎ 生活状况: 精神状态:; ‎ ‎ 民风: ‎ ‎5、桃源中的人如何对待闯入的外来者——渔人?由此可见桃花源中的人怎么样?‎ ‎ ‎ ‎ ‎ ‎ 6、桃源人为什么来此绝境?‎ ‎ ‎ ‎ 7、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  ‎ ‎ 8、听到渔人“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 ‎ ‎ 9、临别,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10、渔人“处处志之”但“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了什么?‎ ‎  ‎ ‎ 11、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如何评价?‎ ‎ ‎ ‎ ‎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