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检测题(共19套含答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检测题(共19套含答案新人教版)》 共有 19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实验完毕后,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试剂都应该放回原试剂瓶 B. 蒸发饱和食盐水,蒸发皿必须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 玻璃管与胶皮管连接时,应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管中 D. 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可直接放在电子秤上称量,有腐蚀性的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 食物腐败 B.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 矿石粉碎 D. 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 3.成语、俗语、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木已成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百炼成钢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B. 自行车车胎充气过多而炸裂 C. 熔化玻璃吹制仪器 D.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5.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做出重大贡献的方面是 A. 青蒿素开发 B. 导电塑料研制 C. 纯碱制造 D. 人工合成橡胶 6.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其中创立原子论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道尔顿 C. 汤姆斯 D. 阿伏加德罗 7.下列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电解水 B. 探究分子性质 C. 粉尘爆炸 D. 合金性质2 8.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B. 加热液体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9.下列仪器可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A. 烧杯 B. 试管 C. 集气瓶 D. 胶头滴管 10.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收集氢气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1.下列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海水晒盐 B. 铁矿石冶炼铁 C. 食物变质 D. 青稞酿酒 12.下图属“用后必须洗手”标志(贴在微毒或有毒的试剂瓶上)的是 A. A B. B C. C D. D 13.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 B. 汽油挥发 C. 蜡烛燃烧 D. 干冰升华 14.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状态 C. 气味 D. 硬度3 二、实验题 15.某同学配制 50g 9%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 (填序号)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需称取氧化钠_____ 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_____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7.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 闻药品气味 C. 读出液体体积 D. 稀释浓硫酸 三、填空题 18.如图是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单质 是 _________( 填 名 称 ); 化 学 方 程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4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 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803 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 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 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 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 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 原子论” _________中的观点。 1911 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 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___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2-15 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组成(如图所 示),四个圈层经过漫长演化,既相对稳定、动态平衡,又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 不停循环,这些循环既跟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关,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复杂的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实现。 20.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于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__; (3)过滤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5 四、简答题 21.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里(填仪器名称)。 (2)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过滤液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用托盘天平称量 12.6g 氯化钠时,向左盘中加入氯化钠后,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参考答案 1.C 【解析】A、实验完毕后,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试剂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因为会污染原瓶中的 药品,错误;B、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需要垫石棉网,错误;C、玻璃管与胶皮管连接时, 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管中,正确;D、没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 天平上称量会污染药品,应垫上一张纸,错误。故选 C。 2.C 【解析】A、食物腐败是食物发生的缓慢氧化的过程,故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C、矿石粉碎是矿石发生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有氨气放出,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C。 3.C 【解析】A、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铁杵磨成针的 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百炼成钢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故正确;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 C。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4.A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生成了氧化铁,故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B、自行车车胎充气过多,轮胎的内压增加,轮胎炸裂,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故是 物理变化,故错误; C、熔化玻璃吹制仪器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 误;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了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故过程中没有新物 质的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 A。 5.C 【解析】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做出重大贡献是纯碱制造。故选 C。 6.B【解析】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错误; B、道尔顿创立了原子论,正确; C、汤姆斯不是化学家,错误; D、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分子论,错误。故选 B。 7.D 【解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A、电解水 实验的过程中有氢气和氧气生成,故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B、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中,氨分子运动与进入酚酞溶液,和水反应,酚酞变红,故发生了 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C、该实验中涉及了粉尘的燃烧,故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D、合金呼吸刻画确定硬度的实验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发生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正 确。故选 D。 8.A 【解析】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平放,再将盛有药品的药匙伸入试管中,然 后将试管直立,使药品慢慢滑落至试管底部,正确;B、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药 品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错误;C、过滤操作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要 紧靠烧杯内壁,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错误。故选 A。 点睛: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9.D 【解析】A、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应 放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错误;B、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 用,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炸裂,错误;C、集气瓶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错误;D、胶 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正确。故选 D。 点睛:熟悉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10.C 【解析】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是向上排空气法,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 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 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正确;D、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且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错误。 故选 C。 11.A 【解析】A、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铁矿石冶炼铁,铁是新物 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青 稞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A。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 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2.B 【解析】A、是节约用水的标志,错误;B、是“用后必须洗手”标志,正确;C、是禁止饮 用的标志,错误;D、是腐蚀品标志,错误。故选 B。 点睛:熟悉各种标志表示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13.C 【解析】A、冰雪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变化,错误;B、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干冰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 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 C。 点睛: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14.A 【解析】A、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正确;B、熔点不需要通 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C、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 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D、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 误。故选 A。 点睛: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 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15. ②①⑤③④ ① 广口瓶 4.5 C 凹液面的最低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取药品①称量⑤倒入烧杯③倒入水④搅拌溶解。其中操作错误的是①,药品不应直接放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 盘。(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需称取氧化钠是 50g×9%=4.5g。 (3)50g-4.5g=45.5g,根据就近原则,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 50mL。故选 C。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点睛∶药品不应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量筒量程的选择应根据就近原则,读数应平视。 16.D 【解析】A、向试管中加入块状或大颗粒固体时,应将试管横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 将试管慢慢竖起,使固体滑到试管底; 将试管直立,将固体放入,易导致试管毁坏,错误; B、用托盘天平量一定质量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错误;C、将试管和胶塞连接时, 应将试管和胶塞拿起,将胶塞旋进试管中,把试管放在桌面上,将胶塞压进试管,易导致试 管损坏,错误;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 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 45°角,正确。 故选 D。 17.D 【解析】A、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吹灭酒精灯易导致灯内酒精着火,甚至引起酒 精灯爆炸,正确;B、闻气体气味时,应该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闻气 味,正确;C、量取液体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液体 偏多;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液体偏少,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 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扩散,防止酸液飞溅,切不可将水倒入硫 酸中,错误。故选 D。 18. 氮气 2CO+2NO N2+2CO2 【解析】从微观看,单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根据粒子名称及微观粒子构成确定单质为氮 气;从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上看,反应过程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和两个一氧化氮分子反应生成 了一个氮气分子和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粒子数之比为 2:2:2:1,据此可以写出化学 方程式。 19. 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推理 模型 【解析】(1)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原子不 可再分的观点。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测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在科学研 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 成果。 20. 量筒; 1/3; 玻璃棒(或“烧杯、漏斗”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初中化学常见仪器的使用。 (1)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于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 (2)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3)过滤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或“烧杯、漏斗”等)。 21. 广口瓶 腐蚀胶帽(或沾污试剂) 引流 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或向左盘添加药品, 或添加药品,或添加氯化钠) 【解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解答。(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2)取液后的滴管,平 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腐蚀胶帽(或沾污试剂);(3)过滤液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4)用托盘天平称量 12.6g 氯化钠时,向左盘中加入氯化钠后,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进行 的操作是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或向左盘添加药品,或添加药品,或添加氯化钠)。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