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 ‎(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4)晓雾将歇 歇:消散 ‎(5)夕日欲颓 颓:坠落 ‎(6)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表达效果:“猿鸟乱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出水面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指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03  拓展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沉鳞竞跃     鳞:鱼 ‎(2)未复有能与其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大可七八围许  许:上下或左右 ‎(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暇:空闲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0.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2分)‎ ‎【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11.【甲】【乙】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情感是什么?(4分)‎ 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的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 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略微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 记承天寺夜游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5.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 【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2)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诵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弘楚中学团委会 ‎2018年9月21日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字用得很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尚且不知,因此要“寻”;同时,“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某个东西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 ‎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03  拓展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5分)‎ ‎(1)解衣欲睡       欲:将要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止午、未、申三时 止:只,仅仅 ‎(5)安可为俗士道哉 安:怎么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11.请品析【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3分)‎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幻似真的美妙境界。(1分)‎ ‎12.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4分)‎ ‎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1分)袁宏道借月表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1分)②启发: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言之有理即可)(2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诉说呢?‎ 划分句子节奏 ‎【典型例题】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技法点睛】‎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二石兽/并沉焉”。‎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何陋/之有”。‎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积累运用”T3。‎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