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带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带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带解析新人教版)‎ ‎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钦佩不已(qīn)‎ B.荒谬(miù) 气氛(fèn)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轻捷(jié) 深邃(suì) 滑稽(jì) 气冲斗牛(dǒu)‎ D.涉猎(shè) 头颅(lú) 澎湃(bài) 目不窥园(kuī)‎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2分)‎ 全神惯注 心会神凝 忘乎所以 慷慨淋漓 历尽心血 搏学多识 一拍既合 锋芒毕露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日前,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文明旅游大讨论”之“十大旅游陋习,哪个最令你深恶痛绝?”‎ B.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于‎10月25日正式开馆迎客,展厅内收藏了抗美援朝期间的文物数千件,真实还原了6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 C.2013年,广丰县农民郑春枫参加了人生中第四次高考。他年过半百锲而不舍,终于圆了自己几十年的大学梦。‎ D.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 ‎4.(2013·济宁中考)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12‎ ‎5.仿照下面的句子,发挥想象,再写两个关于书的比喻句。(2分)‎ ‎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             ;      ,‎ ‎            。‎ ‎6.(2013·泉州中考)综合性学习。(10分)‎ ‎【知媒体】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莫言获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纸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5.2%‎ ‎(1)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  ‎ ‎  。(3分)‎ ‎【话标题】莫言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莫言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谁给了莫言奖金?》‎ ‎《莫言悟到了诺奖密码》‎ ‎《莫言代言天价香烟诺奖只是过眼烟云》‎ ‎《诺奖颁奖礼10日举行莫言启程赴瑞典领诺奖》‎ ‎《莫言作品遭抢凸显诺奖效应过度消费折射社会心态》‎ ‎(2)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3分)‎ 答:  ‎ ‎  (答一点即可)‎ ‎【用新闻】获知莫言获奖后,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教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 方案一: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  ‎ 方案二: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莫言获奖”的专题,‎ 12‎ 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  ‎ 方案三: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莫言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3)请运用新闻相关知识,为校报主编补写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方案分析”。(4分)‎ 方案一分析:  ‎ 方案二分析:  ‎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3分)‎ 孙权劝学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解释下列词语。(3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 ‎(2)见往事耳 (     )‎ ‎(3)及鲁肃过寻阳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  ‎ ‎9.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是      ,目的又是          。(2分)‎ ‎10.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文中孙权、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4分)‎ 答:  ‎ ‎  ‎ ‎  ‎ 12‎ ‎11.文章本来是写孙权劝学的,而段尾却写了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及交往,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3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 12‎ 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⑦段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  ‎ ‎  ‎ ‎13.闻一多在古代典籍的研究上取得了哪些硕果?(2分)‎ 答:  ‎ ‎  ‎ ‎14.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何在?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 ‎  ‎ ‎15.⑦⑧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答:   ‎ ‎  ‎ ‎16.闻一多前期和后期的“说”和“做”矛盾吗?为什么?(3分)‎ 答:   ‎ ‎  ‎ ‎(三)阅读下文,回答17~22题。(14分)‎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  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12‎ 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字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12‎ 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图谱》的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这种菜不妨叫作“夹馅回锅油条”,对此我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女作家们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所以我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作家”。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2‎ ‎(1)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 答:   ‎ ‎  ‎ ‎(2)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答:   ‎ ‎  ‎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2分)‎ 答:   ‎ ‎  ‎ ‎19.第5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写出两点即可)(2分)‎ 答:   ‎ ‎  ‎ ‎20.第7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4分)‎ 答:   ‎ ‎  ‎ ‎21.纵观全文,汪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2分)‎ 答:   ‎ ‎  ‎ ‎22.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与汪老的交往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  ‎ 三、写作(40分)‎ ‎23.成长中的你,驻足回望走过的青春岁月,会发现亲情如花,师爱如露;会发现四季如歌,山川如画;会发现知识如锦,书香如诗……在成长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请以“发现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12‎ 要求:①选取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12‎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氛”应读fēn;C项“稽”应读jī;D项“湃”应读pài。‎ ‎2.答案:惯—贯 历—沥 搏—博 既—即 ‎3.【解析】选D。“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根据语境,两人“常常”见面,并非“初次见面”。‎ ‎4.【解析】选B。此项句子成分残缺。应在“酌情扣分”后加上“的措施”。‎ ‎5.答案(示例):书是良药 能医治愚昧之症 书是乳汁 能哺育人们成长 ‎6.答案:(1)示例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示例二: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传统媒体 示例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示例四: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兴媒体超越 示例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媒体 ‎(2)吸引读者(或“提示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或“评价内容,表达报纸的立场及态度”)(意思对即可)‎ ‎(3)方案一分析:及时、迅速,但时间短促,难以做到深刻全面。‎ 方案二分析:能查阅、参考各种资料,做到深刻、全面(或“翔实”“权威”),但相对延迟,滞后。‎ ‎7.答案:(1)掌管 (2)历史 (3)到了……的时候 ‎8.答案: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来推托。‎ ‎9.答案:现身说法 涉猎,见往事 ‎10.答案: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吕蒙: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劝告,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鲁肃对吕蒙的评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行动“结友而别”体会鲁肃对吕蒙的态度——赞赏;再联系全文内容探究赞赏的原因——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然后,更进一步探究才略大增的原因——孙权劝学。‎ 12‎ 答案:利用鲁肃的赞叹、与其交友来衬托吕蒙进步之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效果的明显。‎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能力。读①~⑦段,从闻一多作为学者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闻一多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13.答案:写作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并研究了“古典新义”。‎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的分析。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从第③段中筛选有关语句作答,结合闻一多的研究目的分析其品质。‎ 答案:研究古籍是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体现了闻先生全心全意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是伟大的爱国者。‎ ‎15.答案:⑦⑧段是文章的过渡段,第⑦段总承上文,第⑧段总起下文。⑦⑧段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16.【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作为学者和爱国者,其言行始终是一致的。‎ 答案:不矛盾。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只做不说。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说敢做。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仁人志士,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17.【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众星捧月”结合语境,需要理解“众星”“月”分别指的对象;“味道”需要清楚它的对象是“白话诗”,要结合诗的特性来解释。‎ 答案:(1)在句中的意思是女作家们簇拥着汪老。‎ ‎(2)在句中的意思是汪老的白话诗有情趣,值得品味。‎ ‎18.【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一是根据提示性词语,判断修辞手法类型。从“好比”可以知道是比喻的修辞。二是明确答题格式。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具体内容)”。三是结合上下文,组织恰当的答题语言。‎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篇文章的语言互相融合不可分割的特点。‎ ‎19.【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层次的理解。可以按以下思路考虑:该部分有几句话?哪些单独表达一层意思?哪些是几句话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最后根据内容归纳,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2)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3)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4)写散文要平易自然,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写出两条即可)‎ ‎20.答案:(1)祖父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2)祖父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3)祖父夸赞他的文章写得好。(4)祖父送他几本碑帖和一方端砚。 插叙。‎ ‎21.【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汪老的总结,因此要总结概括汪老的形象,需要围绕最后一段来谈。‎ 答案:汪老是在坎坷经历的磨炼下,具有丰富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围绕有“文学才华”和有“人格魅力”回答即可)‎ ‎22.答案:文章通过记叙“我”对与汪老的交往经历的回顾,深切表达了“我”对汪老的深厚的感激怀念之情。(围绕“感激”“怀念”回答即可)‎ ‎23.【写作提示】是什么最能让我们发出“真好”的赞叹?命题者把选择写作对象的主动权交给写作者,这就使得我们取材和构思有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你可以打破写“人物”真好的惯常思维,而把赞叹的目光投向“情感”的天空,比如关爱、自信等;你可以打破写家庭学校日常事的平庸选材定式,而把选材的手锁定在社会生活里,比如帮助弱者、假货坑人的事;你可以打破写“好事”真好的思维定式,而让感情指向日常生活中的“坏事”,比如挫折、孤独、接受批评等;你可以打破“叙述一件事+几句抒情句”的结构常式,而采用片段连缀的抒情散文形式,给人以特别的美感。‎ 要讲究点题和扣题策略。主要有:动笔之前拟写提纲,可以避免思维的随意性;使用点题句、中心句;写一段话后注意回头审视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话题;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等。‎ 1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