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阅读周周练(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中考语文阅读周周练(2)

ID:133395

大小:64.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0-04-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周四说明文阅读 太空垃圾:包裹地球的“幽灵” 地球周围成了垃圾场,充满了各种卫星残骸、碎玻璃、螺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撞击事件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宇航和军事部门首要头疼的问题。但是谁来做清扫的工作呢? 2009年3月12日,国际空间站上已做好了战斗准备:一块卫星碎片正在接近。前夜,美国国家宇航局和联合航空作战中心的负责人紧紧盯住探测屏,他们希望能够确认:检测到的物体只会带来很小的威胁。但是几个小时过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这次是“红色警戒”!3名宇航员迅速冲进空间站内的“联盟号”飞船。万一发生撞击,他们要确保有办法返回地面。幸运的是,编号25090PAMD的太空碎片(直径12厘米)最终与空间站擦身而过。 已经有十几艘飞船经历了类似事件。美国人在提到地球周围的垃圾场时喜欢称其为太空垃圾,它们已成为令空间工程师和宇航员们倍感头痛的难题。空间轨道已经成了太空垃圾的倾倒场。每年轨道都会新增200多枚垃圾。自从1957年10月Spoutnik1发射升空到现在,已经有3万多垃圾残骸在地球附近的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游荡。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在返回地面时烧毁在大气层中,但轨道上的“人口密度”仍相当大,如今尚有1.25万枚雷达可探测到的直径超过10厘米的垃圾在编。保温毯、螺母、工具箱,甚至是出舱时丢掉的手套,还有大型设备,如空间站航天员搁置在甲板上的液氨燃料箱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总重量达5000吨。除此之外,还有约30万个较小的垃圾(直径1到9厘米)和约3500万个1毫米左右的碎片。①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垃圾清理计划负责人费尔南多·阿尔比解释说:“即使是很小的物体,跟卫星碰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这些微小而致命的物体在太空中的寿命可能会很长。在800千米的高度,它们可以存在200年之久,而在地球同步轨道,其寿命可能是无限的。“全世界每年有60到80次发射升空,就会有220个物体滞留在空间。”阿尔比说,“后果就是,太空垃圾的数量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激增,已经达到了警戒标准。” 随着太空垃圾数量的不断增加,它们之间的碰撞几率也大大提升,从而产生更多的碎片。科学家指出,当太空垃圾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产生“雪崩”效应,使航天活动无法进行,近地空间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太空垃圾巨大的破坏力来自于它的速度,它和航天器撞击时的动能十分巨大。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宇航局轨道残骸计划办公署主管兼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介绍:“一颗10克质量的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时,它的撞击效果就和质量1300千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撞击效果一样,后果是灾难性的。” 1991年12月,俄罗斯宇宙1934导航卫星和另一颗宇宙926卫星残骸相撞;1996年7月,法国西雷斯军用卫星与10天前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第三级燃料箱爆炸碎片发生碰撞,造成卫星失事;2007年7月,欧洲Meteosat气象卫星碰到不明物体,轨道发生改变……②这些都是典型的太空垃圾“宇宙交通肇事案”。2009年2月10日,美国的通讯卫星铱星33和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如今,人们还在对爆炸产生的碎片进行清理:已发现的有铱星33碎片159枚,宇宙2251卫星碎片355枚。 由谁以及如何清扫这些太空垃圾成了眼下的一大难题。2009年3月25日到27日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召开的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11个主要空间组织专家会议上,空间垃圾威胁成为主要议题。 至于如何阻止太空垃圾扩散,IADC的空间专家们建议在卫星完成任务后清空燃料箱,以减少爆炸的可能性。他们还希望把近地轨道上的残骸引入大气层焚毁,以此来把它们的寿命限制在25年内。同步轨道上的飞行器则被发配到300千米以外的轨道坟墓里。研究办公室也在开发用于捕获残骸的系统(cnes),通过从捕获卫星上伸出的光缆网捕获,或是通过强力激光束把垃圾轰入大气层,或是像折叠帆一样,一旦完成使命,就展开空气囊减速返回地球。Cnes微型卫星试验将在2到3年内完成。 (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7期) 阅读训练 1.“不要小瞧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它们很有可能成为致命武器,使宇航员丧命,将人造卫星击穿或至少会擦坏航天飞机那些价值不菲的窗户。”这是原文中的一段话。你认为应该插在哪两段之间? 答:这段话应插在第_____________和第____________自然段之间。 2.“太空垃圾”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它是包裹地球的“幽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文中两处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4.费尔南多·阿尔比解释说:“即使是很小的物体,跟卫星碰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威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如何阻止太空垃圾扩散的问题上,专家们在做着哪些方面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三 四2.人类发射的各类航天器的残骸以及航天员遗留在太空的生活用品。使航天活动无法进行,近地空间完全失去使用价值。3.①列数子②举例子4.太空垃圾巨大的破坏力来自于它的速度,它和航天器撞击时的动能十分巨大。5.例如:卫星完成任务后清空燃料箱;把近地轨道上的残骸引入大气层焚毁;同步轨道上的飞行器则被发配到300km以外的轨道坟墓里;开发用于捕获残骸的系统(cnes)等。 周五议论文阅读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和“让”。 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 “为中国人争气”,是钱学森的追求。1955年钱学森回国时,他的老师冯·卡门由衷地感叹: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超过世界闻名的权威冯·卡门,为中国人争了气,这让钱学森激动万分。 钱学森刚去留学时,常听到美国同学嘲笑中国人“愚昧无知”。几十年后,钱学森被国际社会誉为“新兴航空领域中最聪明的人之一”、“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一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钱学森和他们那一代人矢志不移的奋发努力,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为国争光,是钱学森的信念。当年,陈赓将军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当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如果没有老一辈科学家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就没有胆量和魄力挑战尖端科技,就不会有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钱学森的“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钱。 钱学森一贯反对别人称他“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总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大家,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两个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美国准备授予钱学森院士称号,被他拒绝。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 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当越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当副院长。他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钱学森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他把稿费和奖金上缴组织,捐给学生,捐给西部地区的治沙事业。 钱学森的“争”与“让”,彰显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他的“争”,争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作为。他的“让”,让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 钱学森的“争”与“让”,带给我们温暖、感化和醒悟。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拥有了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和优越得多的工作生活条件。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是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才不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才能迎来大师云集的喜人景象,推动中国走向真正的创新大国、科技强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激情创造和无私奉献。我们呼唤更多的钱学森,呼唤更多的知识分子、年轻一代担当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 (选自2009-11-10《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论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解释词语。 ①1955年钱学森回国时,他的老师冯·卡门由衷地感叹: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要求:句中的“自己”指的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要求:“有趣的现象”是怎样一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是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要求:“家国情怀”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论证钱学森为中国人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六、七、八自然段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争”和“让”的钱学森精神,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作者看来,继承和发扬钱学森“争”与“让”的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以“我眼中的钱学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1.钱学森的“争”与“让”的实质及其具体表现。2.钱学森的“争”与“让”,彰显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争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作为,让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3.①冯•卡门。②钱学森的“官”越当越小。③以国为家、爱国爱家的情怀。4.他的老师冯•卡门由衷地感叹钱学森已经在学术上超过了自己;钱学森被国际社会誉为“新兴航空领域中最聪明的人之一”、“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一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5.钱学森的“让”的实质及其具体表现。允许有其他概括。6.表面看,前者是一个个体、一个“点”,后者是一个群体、一个“面”,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争”所体现的正是“家国情怀”,而“让”所体现的正是“奉献精神”。允许有其他概括。7.只有继承并发扬了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我们才不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才能迎来大师云集的喜人景象,进而推动中国走向真正的创新大国、科技强国。允许有其他概括。8.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