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练  古诗词鉴赏(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8练  古诗词鉴赏(三)

ID:132863

大小:21.1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0-04-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8练  古诗词鉴赏(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前两句运用叠字形成了独特的韵味,试简析之。 答:                                                                                 (2)第三句中的“逼”字用得神妙,请问妙在何处? 答:                                                                                 答案  (1)“丁丁”摹状漏壶滴水声,“漫漫”描摹秋云的无边无际与缓慢移动之状。这两词为勾勒秋夜秋声秋色图增添了形象感和时间感,更好地表现了夜中人的寂寞孤独与百无聊赖。 (2)一个“逼”字,把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与惆怅。也正是这逼近岁暮、易生悲情的秋,逼得思妇夜不成眠,想起寒衣。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从诗的颔联出发,简要判断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  诗的颔联所写为自然情景,质朴平实,但是,这样的诗句与整首诗放在一起,在背景的烘托下,就传递出紧张、诡奇、异常、惊心的信息。可见其语言风格是平实中含丰富,质朴里藏深厚。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以景写情,巧妙用词,历来为人所称道。黄叔灿曾在《唐诗笺注》中评价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里“此字”是指哪个字?请你再从一、二两句中找出两个抒发送别之情的巧妙字眼。 答:                                                                                 (2)以巧妙用词为例,简析这首诗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  (1)“此字”指“寒”字,一、二句中抒发送别之情的巧妙字眼为“乱”字和“飞”字。 (2)一个“寒”字,既写自然之寒,更是心理之寒的映射;一个“乱”字,既写烟云缭绕之乱,更写诗人心情之乱;一个“飞”字,既写时间匆匆,更写心理感受的人生聚散匆匆。写景的词语,均是心情色彩的点染,情入景中,两相融合,营造了空灵蕴藉之美。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5.下面是一首宋人七言绝句诗,次序已经打乱。请仔细揣摩诗歌脉络,进行重新排列。 三衢[注]道中 曾 几 ①绿阴不减来时路, ②小溪泛尽却山行。 ③梅子黄时日日晴, ④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  三衢: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 答:                                                                                 答案  ③②①④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四) 王昌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此诗巧妙地运用多重对比,揭示了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景时内心的复杂情感。试分析诗中含有哪几重对比。 答:                                                                                 答案  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复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独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 8.请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 叶 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答:                                                                                 答案  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在不同时代都表现了不同形式,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宋词为例,又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苏轼开创了派词风,这首词的风格属于。 (2)此词历来为人赞颂,有人说上片写得跌宕起伏,有动态感;有人说下片融情入景,耐人寻味;有人说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你针对这三种观点中的一种,作出简析。 答:                                                                                 答案  (1)豪放派婉约词 (2)①有人说上片写得跌宕起伏,有动态感,其理由应该是: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由燕争泥推知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增加了动态美。②有人说下片融情入景,耐人寻味,其依据应该是:“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落花本无知,但是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产生“韵外之致”,耐人寻味。③有人说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理由应该是:全词上片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一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干 贾 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却望并州是故乡”一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它究竟好在哪里?试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  诗人的故乡在咸阳,并州只是“客舍”;现在“渡桑干水”后,就是想把并州当作故乡也只能望一望了。“却望并州是故乡”一句,把难返故乡的绝望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使诗歌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在用典、想像及倒装方面都有精妙之处,请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诗歌起笔写景,描绘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把东风拟人化,但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愁、伤感)。 (2)颔联运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意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尾联暗用范蠡泛舟五湖,归隐田园的典故,可见“归”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作者用“蝴蝶梦”想像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杜鹃啼三更”令人联想游子之心,构成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思乡之情顿出! 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想回去呀!倒装后强调了“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不休的苦闷、彷徨、自嘲、自慰的心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七言律诗颈联 (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