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ID:106840

大小:838.58 KB

页数:59页

时间:2020-08-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年级班级 二 0 年 学期 备 课 本2 学 期 教 学 计 划 课标解读: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教学理念,提高语言 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第一册选用的可读性强,图文 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 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 21 课 学情分析: 我教的 班学生共 人,七年级学生一般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 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还是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有部分同学学习 目的不明,欠积极。 目标分解: 教学措施:3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 学 期 教 学 任 务 安 排 周次 教 学 任 务 1 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3 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3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4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 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5 国庆假期 6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 8 课 百家争鸣局面  7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8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9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0 复习  11 期中考试 12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3 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4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5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16 活动课堂 17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4 18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0 第 21 课 活动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21 学 期 教 学 总 结5 班级学情考情登记 学号 姓名 职务 月考 月考 月考 月考 月考 活动 活动 活动 活动 活动 活动 活动6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1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考点梳理及巩固记忆,90%的学生能基本记住考点知识。 2. 85%以上学生根据当堂复习的知识合作完成史料探究的问题。 3. 85%的学生随堂练习的选择题正确率达 90%以上。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 教学难点 劳动创造了人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 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 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 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 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 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 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7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 万──20 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 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 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 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 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 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 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 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 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 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 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 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 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 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 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 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 (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8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 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 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 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 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 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 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 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板书设计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3、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 4、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意义 教学反思 910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2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考点梳理及巩固记忆,90%的学生能基本记住考点知识。 2. 85%以上学生根据当堂复习的知识合作完成史料探究的问题。 3. 85%的学生随堂练习的选择题正确率达 90%以上。 教学重点 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 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 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 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 7 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4、农耕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1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 :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 们一起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教学反思 12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3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考点梳理及巩固记忆,90%的学生能基本记住考点知识。 2. 85%以上学生根据当堂复习的知识合作完成史料探究的问题。 3. 85%的学生随堂练习的选择题正确率达 90%以上。 教学重点 “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 3 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 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 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 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13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 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 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被成为“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嫘祖 2、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 A、尧时期 B、禹时期 C、舜时期 D、黄帝时期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桀 B、启 C、禹 D、伯益 4、小明想了解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情况,你会向他推荐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4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4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考点梳理及巩固记忆,90%的学生能基本记住考点知识。 2. 85%以上学生根据当堂复习的知识合作完成史料探究的问题。 3. 85%的学生随堂练习的选择题正确率达 90%以上。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学法指导 引导激趣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 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 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5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约前 2070 年 夏朝建立 禹 约前 1600 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 1300 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 1046 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 前 771 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巩固练习】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启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人称为“殷朝”,与此有关的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牧野大战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3、暴君亡国,明君兴政。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 4、列表比较 朝代 建立时间 结束时间 开国国王 最后国王 重大事件 教 后 反 思 16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5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考点梳理及巩固记忆,90%的学生能基本记住考点知识。 2. 85%以上学生根据当堂复习的知识合作完成史料探究的问题。 3. 85%的学生随堂练习的选择题正确率达 90%以上。 教学重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甲骨文。 学法指导 引导激趣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 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 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 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 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 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 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 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 和四 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 面具、 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 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 、 和 。17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 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 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 和 活动。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你是怎么看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 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 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2、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马俑 D.敦煌莫高窟 3、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下列关于西周农业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五谷”齐备 B.知道治虫害 C.知道选良种 D.使用牛耕 5、著名的司母戊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在当时应该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二、问答题 1、既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 青铜文明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2、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 教 后 反 思18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6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考点梳理及巩固记忆,90%的学生能基本记住考点知识。 2. 85%以上学生根据当堂复习的知识合作完成史料探究的问题。 3. 85%的学生随堂练习的选择题正确率达 90%以上。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学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历史作用。 学法指导 引导激趣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 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 期。 【自主预习】 学生结合课文和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一、春秋争霸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 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 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 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19 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 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 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 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 “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 陵之战。 2、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 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合作探究】 1、争霸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2、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3、请大家想一想,身处春秋战国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 厄运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横扫六合统天下。 板书设计 历史歌谣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 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 长平战后秦无敌,横扫六合统天下。 教 后 反 思20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7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4.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法指导 引导激趣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 (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 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 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 时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 铁中心。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 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此外,我国 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 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21 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 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 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 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 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三)商鞅变法 师先介绍变法背景(多媒体图表展示),再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 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导变法。得 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 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巩固练习】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 板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变” 走向统一 战国七雄 “二变” 变革制度 商鞅变法 “三变” 兴修水利 都江堰 教 后 反 思22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8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 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 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难点 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学法指导 引导学练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23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 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 百家争鸣 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以学生为主总结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学派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 央集权制 兵家 孙武 战国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4 【巩固练习】 1.老子的学说记录在 A.《道德经》B.《尚书》C.《论语》D.《春秋》 2.“苛政猛于虎也!”说这句话的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3.下列内容中属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A.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B.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C.主张减轻赋税,实行“仁政” D.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25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09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 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识读《秦统一中国形势图》《秦朝的政治结构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图片材料,注重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 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 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 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 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26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 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 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 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 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 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 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 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 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27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 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 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 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教 后 反 思28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0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 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 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 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29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 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 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 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 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 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 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 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 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30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板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教后反思 31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1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 时 1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汉朝开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3.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4.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 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教学重点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 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自主预习】 文景之治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生: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 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师: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 1.是经济凋敝; 2.是边境不安; 3.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自主学习】 休养生息创盛世  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本 “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然后思考:  1、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有哪些?  2、、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学生回答: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 同桌讨论汉高祖采取的措32 施有哪些作用?(教师总结) 得出结论: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学生 回答)  (三)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学生回答  材 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 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中国梦圆享盛世  (一)在文景之治后,中国历史上又相继出现了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敬仰。虽然近代我们经历 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持续发 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个新的盛世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能为新中国的盛 世做些什么呢? 练习 (一)选择题(学生选题回答)  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 )    A、吸取秦亡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2、“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的、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 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这段描绘与下列哪一盛 世局面有关(  )  A.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②吸取秦朝速亡教训③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④勤俭治 国 A.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猜猜我是谁(抢答题)  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 了“文景之治”——汉景帝   我和景帝一直坚持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 化民”。——汉文帝   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 农业生产。 ——汉高祖  板书设计 西汉初建,残破荒凉,国家贫穷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为武帝大一统打下基础 教 后 反 思33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2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等史实。  2.课前收集、复习比较、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 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并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使西汉王朝达到全盛时期, 使中华民族开始以“汉人”的称谓走向世界。 教学重点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 202 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 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 似?34 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 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 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 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 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 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 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 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 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 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 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 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 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兴衰有 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35 【巩固练习】 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你认为汉武帝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设计 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教 后 反 思36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3 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 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 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 现了中兴景象。 教学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 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 难点。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 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 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 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 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第 12 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 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 6—8 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37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 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 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 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 中:农牧业发展 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 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 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 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豪门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7、2006 年丙戌年 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 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土 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四、检测学习情况 (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 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 (出示幻灯片) (一)、填空: 1、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都城在洛阳。 2、光武帝在位 30 余年间,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社会呈现出 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是以“柔术”治天下和注重文治。 (二)、单项选择题 1、东汉地方官学的名称是( A) A、郡国学 B、私塾 C、太学 D、乡学38 2、东汉衰败的原因不包括(D)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豪门世族把持政权 C、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D、严惩贪官污吏 (三)简答题: “光武中兴”的表现: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 乱的局面,在位 30 余年里,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 二次达标:对个别学生学不懂的问题教师进一步阐释,并提问检测。 估计学生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归纳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 因比较困难。 布置作业:请大家查阅资料,看“光武中兴”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跟现 在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作比较,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设计 光武中兴 五大内容:五大内容: 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 ④整顿吏治; 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 教后反思39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4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等基本史实,透过 现象认识本质。 2、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3、学习张骞意志坚韧,顽强不放弃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个时代各个方面 因素的产物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 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 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 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 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 36 万。这里的居民 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 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40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 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 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 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 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 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 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 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 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41 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 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公元 73 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 166 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 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 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板 书 设 计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篇章:丝绸之路——开辟篇 第二篇章:丝绸之路——交流篇 第三篇章:丝绸之路——管理篇 第四篇章:丝绸之路——传承篇 教 后 反 思42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5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 时 1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 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 的简要内容 3、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 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难点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 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 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 气象。 【自主预习】 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 2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 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43 二.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上有哪些贡献? 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医疗 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 则。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 1、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 春夏不得掏鸟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 对?你怎么看? 2、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谈一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中国早期拥有世界最早的造纸技术,在文化上奠基了基础。 板书设计 教 后 反 思44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6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 义,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学习品评历史人物的方 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 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 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 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45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 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 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 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 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 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 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 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 年,曹操率 20 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 1 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 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 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 3 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 5 万人,双方在 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 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 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46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 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 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 230 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 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 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 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板书 设计 教 后 反 思47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7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 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的背景。 2、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 图》, 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 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 教学难点 “八王之乱”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 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 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 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48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巩固练习】 1.建立西晋的是( D ) A.司马懿 B.司马睿 C.司马昭 D.司马炎 2.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 ) A.匈奴 B.鲜卑 C.羌 D.氐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少数民族是( A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匈奴、蒙古、羯、氐、羌 D.蒙古、鲜卑、羯、氐、羌 板书设计 1、八王之乱与分封的关系: 2、八王之乱波及的范围: 3、八王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后反思49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8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状况。 2、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 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美 景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那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 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明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266 年--316 年) 1、西晋的兴亡 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 ------ 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内迁 总结:首先,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 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 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 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 的统治。50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生找出内迁五个少数民族的分布。 2、内迁的各族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 出示:司马睿。生答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 16 个政权,史称十 六国。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东晋与前秦。 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 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 此后,苻坚急于统一全国,大举进攻东晋。 (二)淝水之战 看视频《淝水之战》,结合影片和课本知识,思考回答: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 结果?影响? “动脑筋”:苻坚拥兵 80 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 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420 年大 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 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材料 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 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 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51 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 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课文寻找答案。 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 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 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合作探究】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2、西晋仅仅是昙花一现,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3、淝水之战中,东晋能够以 8 万兵力打败前秦的 80 万大军,这是为什么?淝水 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 后 反 思 淝水 之战 背景:东晋的建立;前秦的建立 和发展 概况:383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 结果大败 影响: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 态,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 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52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19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 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 语。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 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 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你想知道他们的 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 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 的?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53 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了解 4 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 年,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 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 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 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 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 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 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 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 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 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 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 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54 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 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教后反思55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20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 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等基本史实。 2.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 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 能从历史优秀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 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 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论 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 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 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 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56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 部书的内容是什 么?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 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 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 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 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 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 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 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 “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 《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 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 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 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 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 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 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57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 “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 “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 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 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 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 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项目 主要代表 历史地位 书法家 王羲之写《兰亭序》 “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画家 顾恺之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三绝”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古代艺术宝库 板书 设计 教 后 反 思58 长沙县 中学教案 总第 21 个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日 期 课 题 第 21 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课 时 教学目标 (要求包含学 科核心素养) 1、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 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 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 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学法指导 新授 教学设备 教学用具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 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进入学习课文。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 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59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公元前 21 世纪比公元前 16 世纪 ( ) A.晚 500 年 B.早 5000 年 C.早 500 年 D.晚 5000 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 A.文王 B.伊尹 C.盘庚 D.纣 6、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 A.公元前 230 年 B.公元前 221 年 C.公元前 207 年 D.公元 221 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D.三星 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 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完成统 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教学后记

资料: 2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