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秦兵马俑》备课素材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秦兵马俑》备课素材整理

ID:106008

大小:3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秦兵马俑》词语解释 【魁梧】 (身材)强壮高大。文章指的是将军佣身材魁梧,给人一种冷峻威严的感觉。 【举世无双】 人世间没有第二个。形容极其罕见。 【所向披靡】 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消除。所向,指风所吹到的地方。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 【昂首挺胸】 仰着头,挺着胸。形容坚定英勇的样子。 【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若,好像。 【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各地,经历了许多战斗。 【久经沙场】 形容经历了许多战斗,作战经验丰富。沙场,战场。 【神态自若】 神态安详、镇定,充满必胜的信心。 【跃跃欲试】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在文中是形容战马准备出征的样子。 【殊死拼搏】 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绝无仅有】 世界罕见,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处。 【乘】 读“shèng”,古时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秦兵马俑》教材理解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关于这个教材,看到过 一些争议。曾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五年,我想就这个课文作为教材的选用, 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见】1.语言规范。文章框架清晰,文字简约现代,符合基础教育学段学生的 年龄特征。 2.个性鲜明。文章文字的描述个性鲜明,区分度明显,能让读者分辨出是“这” 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文章写了“将军、武士、骑兵、车兵(驭手、军 士)、弓弩手、马”等六个类型的佣,从衣着、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佣 的个性。将军:头戴金冠、手握宝剑、神态自若;武士:头发绾成向右偏侧的发 髻、或握着铜戈或擎着利剑或拿着盾牌、神态严峻;骑兵:着短甲、执缰绳持弓 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车兵驭手居中而立驾驭战车;车兵军士分列两侧保护驭 手;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或立或跪;马佣与真马一般大小。教学时,如果教师 能通过课文的文字抓住区别不同类型佣的上述关键词,并且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 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那么无论出示字符图还是实物图,学生都能指认出符 合其身份特点的不同类型的佣,所以说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3.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秦朝是中华民族发展 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朝代,是“史链”上不可脱卸的一节,承认秦朝在中华民族 的历史地位就得承认秦兵马佣的中华民族代表性。秦兵马俑是秦朝的遗迹,它是 墓文化,但这个墓文化呈现的内容,无论规模还是气势确实让人震撼,因为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没有哪朝哪代以这样的方式和气势来展现 它们或身前或死后的军事阵容。所以对于秦兵马俑而言作为墓文化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透过这个墓文化让我们看到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和呈现这个军事力量的手 段所展现的智慧、汗水和艺术。它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试想,如果我们 把中华民族建国 60 周年庆典时的军事检阅场面,用佣的形式表达出来,保存下 去,你能说这不是“中华民族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的展示吗?你能说展示这场 面的佣不是艺术珍品吗?所以教师面对教材,如何选取教学的立足点,是全面考量教师内涵的重要标尺,与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视野视域密切相关。 4.教材的研究与完善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变化,教师的视域 在开阔、思想在成熟,面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活跃的想法。敢质疑、敢否定、敢 批判、敢藐视,绝对是教师智慧与勇气、责任与良知的表现,是人性复苏、个性 强大的表现,教材也正是在这样的有志之士的呼吁、呐喊和护航中不断向前发展 和完善。大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小至一行一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当 时当代振臂高呼应者云集的人,金刚怒目式的清醒,引领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引领着教育事业柳暗花明一春又一春的发展。教材选之与 民,用之于民,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完善是创新教材永恒的发展之路。所以 每位从事教育的教师都有责任边实践边提出对教材的使用意见来完善我们的教 材,包括我们的学生。但是,一套教材的出炉,绝不是编委们闭门造车的臆想, 而是经过国家机构的严格审核,是国家政令、地方教育历史与实践、编委智慧的 结晶,它是严肃的,尤其是思想与立意,旗帜鲜明地拥护国家文化主旋律。 因此,面对既有教材,作为术有专攻的教师,我们在大胆质疑的同时也应该冷静 对待,不妨思考一下、重温一下苏教版教材的培训资料,以便更好地达到把握教 材、解读教材、运用教材的目的。 【重申】1.研究语文教学,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作为语文教育的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凭借,古今中外的文章浩如烟海,精彩绝 伦的文章也不乏其篇,但能作为教材的文章可不是那么好选的。其原因是:作为 教材的文章既要规范,又要精彩,更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好不容 易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文章,但深入研读以后,仍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妥,于是编 者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加工,花费多少心血,最后才能与教师、学生见面。因此 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极为必要的。 2.钻研教材,既要弄懂本单元、本册教材的目标要求,又要弄清它在整个小学阶 段教学训练中所处的位置,才能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作 为“教者”去研究这样一个教材,我们必须要考虑:对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他们在经过了我们的教学之后,应该有些什么收获? ——我们要积极寻找“这篇课文”中的教学因素、或者是从学生视角而言的“学 习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回到文本中间去,就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去研究“教些什么”与“学些什么”。 (1)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①通读全文。学生拿到课 文后,通过练读,把课文的生字字音读准,并初步理解“佣、秦、享誉、文物、 折服、鸟瞰、披靡、殊死、颔首、千乘、雕塑”等词的意思,再结合语言环境初 步感知一些难懂的词语的意思,比如“恢宏气势、南征北战、铠甲、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等等,直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 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 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用力。 ②知道文章之大概。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概,“秦兵马俑是我国 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出土于西安临潼,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齐全,个 性鲜明,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现了中华 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③落实 “五不”要求。把读通训练落到实处,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完成“五不”要 求,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 顿恰当,有畅达感和节奏感。④字形教学。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读通 了课文,读准了字音,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可以通过描红、仿影、临写 进行写字训练,即字形教学。 (2)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 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 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①研读重点词语,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 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让词语通过 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比如“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 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 ②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 自己的喜欢、崇敬、向往等感受”。比如理解秦兵马俑“高超的制作工艺”,教 师可以补充下列资料,让学生体会“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秦俑艺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专家们归结为“大、多、精、美”。当我们一跨进 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由于面积的“大”和秦俑的“大”所产生的壮阔气势使人倾倒。总面积达 2 万平方米的军阵场面,身高 1.8—2 米的陶俑,1.7 米高 2 米长 的陶马,如此高大的形象,以及由“大”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真可谓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由于数量的“多”所形成的秦俑群雕,在世界雕塑史和考古发掘史上 都是空前的壮举。谈到秦俑的“精”,大到陶俑、陶马本身的制作,小到铠甲、 胡须、发髻等的刻画处处体现着精雕细刻。比如铠甲的刻画,不同的职位不同的 兵种配备不同的甲衣。不同的甲衣色泽、装饰、甲片的细密度又完全不同。再如 秦俑的发髻和胡须:有的梳扁髻贴于脑后;有的缉圆髻于头顶;有的绾圆髻外罩 软帽。无论武士还是军吏,都留有胡须。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 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 百战的军吏;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 或憨厚质朴,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神情凝重。他们身穿战袍的轻柔,衣 褶的飘动,飞扬的胡须,丝缕可辨的发髻,粒粒可数的鞋钉,都会使你感受到真 实生活中的气息。秦俑坑中陶马形象的塑造同样逼真传神。马头方正,棱角分明, 四蹄躜地,劲健有力,两耳短促,张口嘶鸣,十分神俊。陶马的造型抓住了马的 神韵和特征的关键部位,生动准确、丝丝入扣。秦人的祖先有善于养马的传统, 正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马的形态才能雕刻得如此活灵活现。 ③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可 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模仿课文中典型的“概括+描述”段式或活用课文中一些富 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找到好的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 (3)培养普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 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 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 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 针对学生中对“秦兵马俑是艺术珍品”的不理解,对“秦兵马俑个性鲜明”的不 认可,教师应善于通过关键词涵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概念。并提出有思 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类比中提高认识。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播放的文 物,就普通人的视角去看:或色彩暗淡、或形状残缺,或样貌普通如家中的破物 件,好像毫无价值,但它们是稀世珍品,是“国粹”,它们成为“文物”,就在 于稀世的科学视角和专业眼睛,在于鉴定文物的普世价值观。(4)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学这篇文章应着重向学生推介对语言的感受并 依托语言唤起“活的形象”。《秦兵马俑》作为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课文 资源自身的思维价值,就这篇课文而言,侧重在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科学认识 与正确引领上。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荒凉偏僻的环境里,历代淳朴农民的无意 识保护,才使得秦兵马俑这一奇迹安睡地下 2000 多年。今日面目“破损、残缺” 的兵马俑启示我们更好地保护文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兵马俑举世瞩目。透过 墓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 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 大力量。秦兵马俑作为“文物”,本身具有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无容置疑的。 3.树立并强化目标意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漠视或偏离目标都会对课 堂教学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课标》是多位知名的语文教育专 家借鉴了古今中外有关语文教学的经验,并在较为广泛吸纳了多方面意见的基础 上,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经教育部批准、颁布的法规性文件,它代表了国家在语 文教学领域的意志,它必然对整个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导向和规范 功能。配套教材的编写、评价标准的制定,乃至我们的教学设想和行为都要为落 实《课标》设定的目标和要求开展、进行。因此,无论是解读教材也好,课堂教 学也罢,首先考虑的就应是《课标》规定的目标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读 教材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寻找范例的,而课堂教学则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 通过这些范例,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及学生的语文实践,去实现《课标》的规 定和要求的过程。我们都曾读过“南辕北辙”的故事,尤其是面对《课标》规定、 教材要求和评价标准分治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的现状,我们要大声疾呼:尽管你有 宝马良车,尽管你有充沛的储备,尽管你有娴熟的驾车技术,但方向不明,目标 不清,会南辕北辙。 4.在合理安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 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基础教 育阶段的基础学科的教材。教材的使用对象是不谙世事的儿童,他们是语文学习 的主人,是教材编写、教法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材的创新,与时俱进,在 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大家知道,语文学科的任务具有多重性,但其基本任务应当是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等等都应当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然体 现的,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这就是所谓“语文应当姓语”。一方 面,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工具课,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应当是最基本的,比如 掌握两千五百个常用字,写一手好字,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初步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等。这就是所谓“小语应当姓小”。教学实践中,我们千万不可贪多 求全、拔苗助长,应该将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上,努力做好固本培元、夯实基础的工作。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苏教版教 材在练习安排上突出了读书、写字等语言训练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 想,抓住了这些方面,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而一些现代诗文,语言规范 优美,富有童真童趣,有熏染功能和积累价值,我们从中挑选精晶作为学生阅读 的材料,这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的实际出发,在尊重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做出的选择,是“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没有理由只盯着那些名家名篇,应该拓宽视 野,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以改编, 奉献给我们的孩子。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 理应为“我”所用。“我”为何人?“我”是教师这个施教的主体,是学生这个 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 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 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之视为一 种理念,难免失之空泛;我们也应该把它作为是操作的策略,这样才更有现实意 义。当然,“用教材教”的途径并不仅限于这些,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 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且还务必明确:“用教材教”的目 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是为了全面提升学 生的语文素养。(倪莲芬) 《秦兵马俑》开心积累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 诸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13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据《史记》记载,当时从 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70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 和陵墓,一直修了37年。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 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公元前210年,秦 始皇死在路上,只有49岁。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 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确定最高的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而皇帝都称自 己为“朕”,皇帝用的大印,专称为“玺”,皇帝下的命令,则叫“诏”。这些, 相信同学们在许多的电影、电视作品已有所了解吧!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 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秦兵马俑》相关链接 【秦兵马俑】 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 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 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 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 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 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 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1987年12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铜车马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 车马,已被定为国宝,经修复后于1983年10月对外展出。两乘车都是四马 单辕,由大小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二号车(课文中的图片即为二号 铜车马)车长317厘米,高106厘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02 厘米,总重量1234千克。主体为青铜铸造,车马金银饰品1720件,金银器总重7千克。它的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 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目前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 器。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 舆行驶。 《秦兵马俑》相关小知识 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诸 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 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 13 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据《史记》记载,当时从 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 70 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 和陵墓,一直修了 37 年。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 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公元前 210 年,秦始 皇死在路上,只有 49 岁。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 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确定最高的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而皇帝都称自 己为“朕”,皇帝用的大印,专称为“玺”,皇帝下的命令,则叫“诏”。这些, 相信同学们在许多的电影、电视作品已有所了解吧! 1974 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 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阅读余秋雨的《藏着的中国》和中国地图出版社 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国游》,也可以翻看我们提供的图片资料。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