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

ID:105949

大小:20.2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7-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中国古代史,在体例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的。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是按照上述七个历史时期编排的。本单元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或以前256年东周灭亡为标志),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勃兴和传播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基时期。2.单元主题统编七年级教材在夏商周时期内容上,梳理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突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本单元展现了两个重要的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变革。3.课程结构(1)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第4、第5两课,涉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2)社会变革主要是:第6、第7、第8三课,涉及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渐趋瓦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展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诸多变化。二、单元知识梳理1.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约公元前2070年到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夏、商、周王朝兴替的历史进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王位世袭制为特征的“家天下”。夏商周时期在古代史上被称为“三代”。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夏、商、周三族的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其时已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显然是民族认同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说明我国古代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对疆域控制管理的稳固,是我国古代早期重要的政治制度。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日趋衰落;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工程,既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繁荣的表现。2.课标解析本单元所涉及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如下: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建立于大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作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要素:都城、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构。夏朝、商朝和西周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夏、商、周三代政权更替过程中,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揭示了政权更替的主要原因。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涉及的课程内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活动建议: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十分发展,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教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介绍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组织学生浏览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收集青铜器、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认识。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西周的各种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选取都江堰作为学习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反映出它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8课 百家争鸣: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组织学生搜集孔子的言论,还可以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通过讲述老子、孔子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提出了一些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思想,例如“和为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深刻地影响了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理念,成为数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思想渊源。百家争鸣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也是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源头,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三、单元教学建议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本单元的课程有一定的接触,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中,学生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通过图片认识了青铜器,分辨了青铜器的种类、用途以及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还对“一言九鼎”等与青铜器有关的成语进行了探究。第二单元第4课中,学生知道了“屈原的故事”,学习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对中国文字的特点有所了解。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第三单元第1课中,学生学习了“伟大的先人孔子”,了解了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在教育方面的成就。第三单元第2课介绍了中国的国宝,提到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介绍了神医扁鹊高超的医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引导。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有:对本单元一些艰深晦涩的专有名词难以理解,将古代神话传说典故与历史史实相混淆,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统编七年教材的编者在教材资源的创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教材本身就可以看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各位教师应关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这两种教学资源是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的读物,学生离开课堂后还是可以阅读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材资源的使用。教材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比如单元总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本单元的总体把握。下面我就针对每1课的内容,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第4课 主要有4个子目: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本课的四个板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反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历程。本课教学中各位教师可以参考示范课中的教学设计,梳理历史线索,利用教材、地图册,以时间线索为主线进行教学,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P11-P13:《夏朝形势》《商朝形势》《西周分封形势》等地图,有利于学生在初一阶段树立时空观念。各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考古学的成就和教材中提供的考古成果素材:与夏朝有关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教材P19《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与商朝有关的殷墟遗址(教材P22《知识拓展安阳殷墟》、地图册P12《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以及与武王伐纣有关的利簋(教材P24)和与分封制有关的宜侯夨簋等,有利于培养初一学生的证据意识。西周分封制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识读P21地图,了解主要诸侯国的分布,探究教材P22课后活动1,组织学生研读教材,认识和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本课还可以组织学生仿照书后大事年表,制作一张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整理。第5课 主要有三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板块:青铜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来探究,教材和地图册都有丰富的青铜器器皿的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P23《相关史事》、教材P26课后探究1、地图册P14《青铜器的种类》组织教学活动,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进而利用两个典型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来探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用环保材料或者是适合的材料制作青铜器的模型。有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26《知识拓展——金文》,进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甲骨文的学习。甲骨文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教材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是用两个子目来叙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P25《相关史事》帮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利用地图册P15《甲骨文的刻写》让学生动手试试甲骨文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一步了解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地位和影响。关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对初一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从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谈起,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教材P25《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当时中国高度文明的代表,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从传说时代走向文字记载的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通过本课学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初一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6课 主要有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大飞跃、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本课全面地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春秋时期的图景:经济发展、王室衰微,春秋霸主、争霸战争、民族交融,让学生能够更加多角度地去感受春秋时代。本课的核心主线: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局面两个方面呈现了春秋时期的变化,建议教师参考示范课的设计,抓住“变”这个核心,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本课可以利用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从本地区与春秋时期有关的历史入手,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者作为教师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本课的难点,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27《相关史事》、《春秋铁制农具图》,还可以组织学生浏览国家博物馆网站,查找收集相关的文物资料。进一步认识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铁器时代。进而探究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P28《材料研读》;P29《相关史事》、《春秋争霸形势图》、《春秋护头铜胄》、《山东临沂春秋殉马坑》;P30《知识拓展——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勾践剑与夫差矛》等,通过对这些教学素材的研读,探究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主要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进而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下共主”的局面不复存在;而强大的诸侯为了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争霸过程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与冲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第7课 主要有三个子目: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个子目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各国的变法和兴修水利工程都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战国七雄是本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军事上,战争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出现战国七雄。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和本课有关的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P32《战国形势图》、《相关史事》和《战国铜壶》,结合教材从三个角度探究: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通过比对春秋、战国形势图来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规模之大,战争之惨烈前所未有,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这一时期相关故事或者完成P35《课后活动》1。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促进了社会进步,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它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P33《商鞅变法的内容》、《人物扫描》、《材料研读》、《商鞅铜方量》等教学资源,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改革促进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都江堰工程体现了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利用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工程修筑的过程,分析其原理,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教材中P34《都江堰示意图》、《李冰石像》,P35《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地图册P20-21关于都江堰的介绍,材料鲜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第8课主要有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说明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春秋时期,旧制度逐步瓦解,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对社会发展关注和担忧,思考解决方法,提出主张。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旧制度分崩离析;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名言,分析老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初步认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希腊文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读教材,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和儒家学说是本课的重点,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也有《论语》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孔子的言论,结合教材P37《材料研读》通过讲述《苛政猛于虎》等故事,分析他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和文化贡献,培养学生提升史料解释的能力。了解“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应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等角度展开讨论;通过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感悟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神内涵,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