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ID:104304

大小:287.63 KB

页数:57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 1 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教学重点】 1.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及意义。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教学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小时候常常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而爸爸妈妈的回答总是五花八门,垃圾堆 里捡的,树上结的,天上掉下来的等等。长大了,我们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这又让我 们思考,最早的人类是怎么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请同学们看书,找出我国境内有哪些 远古居民?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考古学家进行研究的依据是什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有哪些显著特征? 3.北京人有哪些体貌特征? 4.北京人的生产工具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 5.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有什么意义? 6.对北京人遗址及北京人的研究具有哪些史学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学生根据《人类进化示意图》及相关史实复述人类进化过程。 2.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复述相关知识点。 课件展示 时间:约 170 万年前 地点:云南元谋县 考古发现: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 ——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使用火。 3.教师提问:前面讲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讲元谋人是人而不是猿呢?我们是 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学生回答:因为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和炭屑烧骨等。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而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总结:讲得很好。主要是根据考古发现来判断的。考古学家在元谋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 糙的石器和大量炭屑烧骨。门齿,大家知道动物的牙齿,像老虎、狮子,它们的牙齿是尖尖的,而人的牙 齿和它们不同,光凭这个还不能判断这是人类。粗糙石器,说明他们已经会使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标记)炭屑、烧骨,表明他们已经会使用火。动物是害怕火的,在野外遇到野兽可 以用火来驱赶,但是人能使用火。通过这些就证明了元谋人是人,而不是动物。 这是在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下面我们接着讲我国境内的另一种远古居民: 北京人。 二、北京人 (一)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复述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过程。 课件展示 时间:约 70 万~20 万年前 地点:北京周口店 考古发现:1921 年最先由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遗址,后来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将它命名为“中国 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 年,中国青年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 盖骨、古人类用火遗迹。1936 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掘出土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在这一遗址进 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 40 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 10 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影响: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北京人的特征 1.体形: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学生根据课本复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3.思考一下北京人是更像猿还是更像现代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实际上,北京人有很多特征类似于猿。但是北京人和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他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从头部特征来看,北京人前额是很平很低的,他的眉毛骨是很平很粗壮的。他的鼻子是很扁很扁的。嘴巴是往前面突的,基本上没有很明显的下巴。所以说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但是区别猿和人最主要的不是看相貌,而是要看他的智慧,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我们知道动物有 四肢,四只脚,但是人是两只脚、两只手,而北京人手和脚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能够直立行走。这说明 北京人更像现代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北京人制造了哪些工具。 (三)打制石器 1.请学生根据课本《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及课后活动中第 1 题的石器图,想象这些工具的制作过 程及用途。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制作过程及用途。 这些石器肯定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经过北京人打制锻造的。所以说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 具。所以,北京人是人类、不是动物。 (四)群居生活 教师提问: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据《韩非子》记载:上古之 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 学生回答: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 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三、山顶洞人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复述山顶洞人遗址的考古发现过程。 课件展示 时间:距今约 3 万年 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考古发现: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 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并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 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他们过着 集体生活。 探究 1:最初的火种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第一种途径来自煤的自燃。地表的煤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热量,当热量 积累到超过燃点,就会引起自燃。第二种途径来自雷劈、电击产生的燃烧。第三种可能是他们生活中某种 偶尔的碰撞生出火来了,就是所谓的摩擦生火。第四种是森林里面的草、树叶产生的自燃,我们经常听说 东北大小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就是属于这一种。 探究 2:火在古代有什么作用?或者说,北京人用火做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第一个可以烧烤食物,把生的食物烤熟。没有火,就只能吃生的,生的食物有各种细菌和 病毒,而且不好消化,对健康不利。火还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在晚上黑不溜秋的时候可以照明,天气冷 的时候不至于冻死冻伤。火还可以驱赶野兽,保证人类的安全。这就是火的四大功用。探究 3: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学生回答: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大进步。 巩固练习 1.2014 年 5 月 18 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B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社会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 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 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原 始农业的发展”的内容,归纳相关知识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兴起: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 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一节,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发现地点:浙江余姚 距今年代: 距今 7 000 年左右 生活情况: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会制作 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而且还学会养蚕缫丝。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制造工艺品,是世界 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生产情况: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3.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 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 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 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板,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 形成架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 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 式。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 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 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4)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课堂小结 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作物品种、房屋建筑样式、家畜 饲养有着重大影响。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品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样式等 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候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比长 江流域低,故主要种植耐旱但产量较高的粟。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等不可能在北方出 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长江流域的地势低洼、温热潮湿,既可以避免潮湿,又可以避免 虫蛇猛兽之害。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2.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教学重点】 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传说、神话与历史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先 生这段话中所说的“轩辕”指的是谁呢?“中华开国五千年”又是从何时算起的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你一定会发现答案的。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炎黄部落联盟是怎样形成的? 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各有哪些发明? 3.有哪些考古遗迹印证了远古传说? 4.尧舜禹是如何依次禅让的? 5.大禹有哪些历史功绩?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炎黄联盟 1.指导学生在《距今四五千年时中原地区部落分布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 2.阅读课本第 12 页讲述“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对征战的双方、征战的过程、征战的结果作 出解答)。 3.引导学生对炎黄战蚩尤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归纳:经过涿鹿之战以后,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我们世代把自己称为“炎 黄子孙”。 4.组织学生讨论。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学生看课本内容,复述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2.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 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 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炎帝和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后人把这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炎帝和黄 帝名下,认为他们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些有关他们品行、才能、功绩的传说,反映了后人对他们的尊敬。至今,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 仍旧到炎帝陵、黄帝陵祭拜、凭吊,足见他们在中华民族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阅读课本内容,回答有哪些考古遗迹印证了远古传说。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 课件展示: (1)黄河流域有哪些部落?他们为什么要走上联盟? (2)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学生讨论 后各抒己见) 2.学生阅读课本第二段内容,谈谈大禹是如何治水的?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巩固练习 1.2014 年 4 月 5 日举行的轩辕黄帝公祭典礼,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下列人 物中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 ) A.炎帝   B.尧   C.舜   D.禹 2.俗话说“洪水无情”。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水患,这 位英雄人物是( D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禅让制是传说中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禅让的依据是( C ) A.财产 B.武力 C.才能 D.出生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远 经过:逐鹿之战 古 炎帝战蚩尤 结果:黄帝、炎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的 影响: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 传 华夏族 说 黄帝及部属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为 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 黄帝——“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海外华人自称 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即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教学难点】 1.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 的文化。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这是我们今天要弄清楚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什么事件之后,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哪里?夏朝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 3.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商朝为什么又称殷朝? 4.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5.列举夏桀、商纣的暴行。 6.简述商汤、周文王时为什么会国力强盛。 7.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特点,有哪些国家机构? 注意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 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2.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国家机构的建立是奴隶主阶级压 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等。 3.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 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 “天下为家”,则指将君位传给儿 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4.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哲学上说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王位世袭制属于上层 建筑,它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意识水平还很 低,禅让制这一政治范畴的制度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随之出现,与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王位世袭制也就应运而生,取代了禅让制, 所以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图解助记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夏朝的统治范围包括哪些地区? (2) 哪些考古遗迹反映了夏王朝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哪些文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6.结合相关史事回答问题: 夏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 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桀同归于尽的怒吼。 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夏王桀的统治如何? 桀统治残暴,强迫平民和奴隶服劳役,尽失民心,引起民众的反抗。 二、商汤灭夏 1.商汤为什么能灭夏?何时灭夏? 汤有作为,商朝强大,利用桀的暴政失去民心,趁机于公元前 1600 年起兵灭夏。 2.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 (1)政治动荡和洪水泛滥。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古时气候比较湿润,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2)由于统治者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不断发生,为摆脱旧势力的影响,采取迁都的措施。 3.多媒体展示《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请同学指出商朝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怎么会灭 亡呢? 三、武王伐纣 1.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 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同时指出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 牧野之战。 2.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3.请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你对此有何认识? 原因:(1)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商汤和武王能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强大国家,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认识:(1)“治乱兴衰”的道理。 (2)民心向背、重用人才的可贵。 过渡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三、西周的分封制 1.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 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影响) 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方法: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 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义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 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分封制”。 图解助记 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的关系。 3.阅读课本内容回答:西周后期为什么发生了“国人暴动”?西周什么时候灭亡的?(学生简要回答) 巩固练习 1.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依次 应填的是( C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2.西周初年,疆域空前辽阔。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是下面的哪一 种制度( C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课堂小结 朝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时间 公元前 2 070 年 公元前 1 600 年 公元前 1 046 年建立者 禹 汤 周武王 都城 阳城 亳 殷 镐京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重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甲骨文。 【教学难点】 1.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2.甲骨文的字形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古到今,中国人为什么一直重视“鼎”? 你知道课本第 25、26 页右图中的物品是什么吗?它是 怎样造出来的?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铜器出现在什么时期什么地区? 2.商朝以后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功用? 3.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哪些? 4.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5.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学生阅读课本正文内容及相关史事回答问题。 (1)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各有什么特点? (2)商朝青铜器有哪些功用?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 课件展示 (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铜礼器鼎;商朝铜器以酒器为主;西周铜器 以礼器为主。 (2)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 器等发展到礼器。 3.课件展示《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制范示意图》。学生复述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 修整等工艺;还根据器形大小,制作出不同的范,然后再合范,浇注铜液。 二、甲骨文记事 1.学生阅读课本第二段及相关史事后,请学生复述甲骨文发现的有关知识。 2.根据学生的复述,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首次发现: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 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4)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课件展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及相关补充的甲骨文。 2.学生完成课本课后活动 2 后自己列举一些汉字并指出其造字方法。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巩固练习 1.2014 年 5 月 17 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 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 到的是( A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2.我国青铜器的出现是在( B ) A.原始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晚期 C. 奴隶社会初期 D.夏朝 3.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D ) A. 金文 B. 象形文 C. 大篆 D.甲骨文 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 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板书设计 青 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方面。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 铜 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器 青铜器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与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 甲 含义: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骨 甲骨文 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 文 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2.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周王室的衰微。 3.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 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诸侯们就率兵前来保卫周天子。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王妃褒姒不爱 笑,为了取悦于她,幽王竟下令燃烽火。各地诸侯率兵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 士,拍手大笑。后来,犬戎族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此后,西周灭亡。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各是什么?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学生阅读导读框及第 6、7 课课题注释理清东周的历史分期。 课件展示 (1)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3)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2.学生依据课本归纳: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1)农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一些诸侯国兴修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 漆器制作等都有相当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 1.学生归纳春秋时期的周王室的处境。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地盘缩小,经济困窘,政治失势,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名存实亡。 3.请学生用课本知识印证上面的归纳。 4.学生讨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原因有哪些? 课件展示: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三、诸侯争霸 1.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诸侯争霸的原因及著名的霸主。 课件展示 (1)原因: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目的:争夺霸主的地位。 (3)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 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4)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局部地区的统一,也出现了 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请同学们讲《一箭之仇》《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故事。 巩固练习 1.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C ) A.青铜农具的使用 B.都江堰的新建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筒车的发明 2.《论语》中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D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分封制逐步 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知识。我们一定要知道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 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农业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都有相当的发展。商业活动十分活跃,金属货币越来越广泛流通 动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分封制逐渐遭到瓦解 荡 王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 的 主要霸主:其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春 诸侯争霸 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 秋 融合 时 期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前 356 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 “谁能把这根木 杆扛到北门,赏‘十金’。”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 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 “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战国七雄”是指哪些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国时期诸侯战争有什么特点?战国时期诸侯战争有什么影响? 3.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4.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有什么影响? 5.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及其作用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战国七雄 1.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学生对照找到不同处,引出韩、赵、魏三家分晋。 2.引导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得出易记口诀: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频繁,都有哪些著名战役呢?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战国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 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 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教师讲述改革措施,学生逐项分析历史作用(利用板书、图示),设计如下: (1)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奖励耕战:奖励生产→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3)建立县制,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4)商鞅变法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学生根据课本复述各国变法改革的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使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 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4.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可按不同观点辩论,后由教师点拨:商鞅被处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 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的大地震中,有一项古代水利工程抵挡住了剧烈的震动,依然屹立不倒。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水利工程吗? 2.教师提问:都江堰是由谁设计的?这项工程有哪些功能?(学生浏览教材后回答) 板书设计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 356 年 战 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 国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时 军事:奖励军工 期 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 的 基础 社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洪,灌 会 溉,水运等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 变 府之国” 化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 2.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各派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 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 虎还厉害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 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下 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主张有哪些? 2.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教育成就有哪些? 3.“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学派有哪些?其主要代表人物各是谁?他们有哪些著名的主张? 4.“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老子 1.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段,自主归纳相关知识。 2.学生展示归纳成果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时代及籍贯:春秋时期楚国人。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主要观点: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 主张“无为而治”。 (4)他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一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3.阅读下列材料: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 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 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 题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有用的。它使人们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 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课本内容,复述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学生回答要点: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礼治国。他提出“仁”的学说。他反对苛政。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段,复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 响? 三、百家争鸣 1.出示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 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 的负担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2.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 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3.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4.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巩固练习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 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B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生 活在这一时代的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都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主流是总结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每位思想家都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 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2.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 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七国中 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秦灭六国的条件、经过和影响各是什么? 2.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思想上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4.秦始皇北筑长城,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各是什么? 5.秦朝疆域的四至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秦灭六国 1.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复述秦灭六国的条件及过程。 课件展示 (1)条件: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 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公元前 230 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在不 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复述秦朝建立及秦的统一的意义。 课件展示 (1)秦朝建立: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国家。 3.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 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 2.课件展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 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3.学生结合课本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谈谈郡县制的影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只要有 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问题探究:从材料中你可以发现哪些问题?如果你是秦始皇,面对这样的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 施?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学生在图上指出秦朝疆域四至。 巩固练习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B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2.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历史人物秦始皇进行评述,下面说法 最适合他的是( A )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在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 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 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 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 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板书设计 秦灭六国: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国,定都咸阳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秦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 统 地方:建立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一 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 中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国 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军事:北击匈奴,筑长城 疆域:东至南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2.知道秦朝的灭亡。 【教学重点】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 1.秦灭亡的原因。 2.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秦王朝仅存二世历时 15 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那么显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 会如此短命呢?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秦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经过及结果。 3.秦朝是被谁灭亡的? 4.“楚汉之争”的双方是谁?战争结果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秦的暴政 请同学们依据“秦的暴政”一节,看谁能用最精确的词组概括出:秦朝暴政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课件展示 秦的暴政之一: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秦的暴政之二:沉重的赋税; 秦的暴政之三:残酷的刑法。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陈胜吴广起义”一节。 2.学生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谁首先发动起义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陈胜吴广为什么要发动起义? 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 (3)他们是怎样发动起义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泽乡起义》图,看看起义军手中的武器、旗帜和着装有什么特点? (4)我们可以由此把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概括为“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图中哪个人物是陈胜?他说 了什么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请同学们再看《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利用此图,简要叙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4.起义结果如何?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 残暴的统治。 三、楚汉之争 1.在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同时,刘邦在干什么?秦朝灭亡了,从此天下太平了吗?历史上又发生了 哪些事?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鸿门宴》片段) 《鸿门宴》片段中项羽在巨鹿之战是怎样以少胜多的?其中有个成语,你知道吗? 2.项羽、刘邦先后进行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秦亡之前,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属于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农民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的目的 是争做皇帝,故其性质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 战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这是因为:(1)秦亡前,他们的活动目的 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秦亡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做皇帝。(2)秦亡前,他们的身份一个是封建小官吏,一个 是旧贵族的后裔;秦亡后,二人都成了代表一种政治势力的诸侯,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项羽代 表旧贵族的势力,不管谁上台,都是统治秩序的重建。 3.刘邦战胜项羽的哪些重要原因? 学生根据材料自由发言,只要能够紧扣材料,教师就给予肯定。但最终要强调两点:一、刘邦军队纪 律严明;二、刘邦善于用人。 4.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 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各自表达不同观点。 课堂小结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 动人民团结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板书设计 承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秦的暴政 严苛的法律 秦 秦二世更加残暴 末 时间、地点:公元前 209 年,在大泽乡起义 农 陈胜、吴广起义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 政权:“张楚” 大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义 楚汉之争 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结构: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 2.“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 诗句。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对此,汉 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是谁?定都哪里? 2.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具体内容及影响各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1.依据课本内容,复述西汉的建立。 2.学生依据课本第二段复述汉初经济状况。课件展示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 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复述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2.学生复述完后,教师归纳总结。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措施: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 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 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材料研究,回答问题。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只要有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只要有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文景之治” 1.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复述“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 2.学生复述完后,教师归纳总结。 (1)形成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 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还提倡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 (2)“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 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3.谈谈“文景之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巩固练习 1.史书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社会状 况( A ) A.汉朝 B.秦朝 C.西周 D.春秋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B ) A.王国问题 B.恢复发展生产 C.人口问题 D.王权问题 3.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其客观与原因是( C ) 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 C.经济萧条 D.居安思危 课堂小结 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在位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 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文景时期的统治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 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西 西汉的建立:公元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 目的: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建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立 休养生息政策 内容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和 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 提倡以农为本 文 措施 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景 文景之治 重视“已德化民” 之 治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 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 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推恩令”实施的原因,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4.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的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推恩令”的实施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 京师。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有何烦恼呢?下面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发言 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3.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 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 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具体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4)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 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5)刺史制度: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 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又为何而烦恼呢? 2.在我们学习过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向来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我们来看 一下这三家的治国策略。 课件展示 儒家 道家 法家 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 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了皇上 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 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 帝说三道四 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 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假如你是汉武帝,你会采用哪一思想来治国? 3.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4.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 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 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 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5.完成课后活动,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6.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三、盐铁专卖 1.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思考: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的原因、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 许多富商大贾,垄断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2)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 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影响: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 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重点】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能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光 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显赫一时。然而,东汉 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途穷日暮。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东汉的兴亡》,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光武中兴”形成的措施和表现各是什么?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者和影响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光武中兴 1.学生阅读课本第 58 页内容,思考: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是怎样建立的? 课件展示 (1)西汉的灭亡: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 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学生依据课本内容复述“光武中兴”的目的、措施和具体表现。 课件展示 (1)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 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学生依据课本及《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叙述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大致过程。 2.研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的理解。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教师明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 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 尽荣华,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正直的官员遭排挤。 三、黄巾起义 1.课件展示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 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人民的反抗的情绪、愤怒情绪。 2.人们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愤怒,请依据课本回答。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3.学生简要叙述黄巾起义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1)时间:184 年。 (2)领导者:张角。 (3)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 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 20 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巩固练习 1.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 B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 系( C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板书设计 东汉建立: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措施: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东 光武中兴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汉 治世局面: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光 的 武中兴” 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形成了 亡 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 黄巾起义 领导人:张角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起义失败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 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 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 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 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 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 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 200 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 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 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 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钦佩:(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 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7.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从时间、目的还有结果 三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公元前 138 年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 西域各国概况及各国想与汉朝 往来的意愿 第二次 公元前 119 年 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 系 互派使节,交往日益频繁 8.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9.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 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节,思考: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根据课本《丝绸之路线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 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 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 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 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 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 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 作用。 图解助记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三、对西域的管理 1.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思考:西域都护设置的目的、时间、职责和意义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目的: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公元前 60 年。 (3)职责: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 36 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 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2000 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 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 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 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C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首先是西汉时期,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回走了两条 不同的路,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两条分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 上贸易,由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张骞和班超 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 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2.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3.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学重点】 1.造纸术的发明。 2.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3.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 1.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国际纸浆造纸展览会始办于 1987 年,展会主办方美国克劳斯公司邀请了美国制浆造纸学会光临 指导。当时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参展。现在在中国造纸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国际造纸展览以其历史最悠久、规模大、专业性强、国际参展商多、观众对口、研讨会水准高及实用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造纸 行业的传统性专业展览。同学们看到这个案例有何感想?那么纸是何时发明的,发明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造纸术的发明有何影响? 2.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有哪些? 3.《史记》记载了什么时间段的史事?如何评价《史记》? 4.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佛教为什么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和提倡? 5.道教兴起于什么时候?道教的哪些观点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造纸术的发明 1.教师简述:公元 105 年,蔡伦在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鱼 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制作简单 方便,造成的纸又耐用,所以很快普及。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课件展示:参照书中汉代造纸示意图,让学生复述造纸工艺流程 ,教师评价小结。 第一步:原料的洗涤、切割、浸渍沤制; 第二步:蒸煮、舂捣和纤维与水混合; 第三步: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 二、张仲景和华佗 1.教师讲述: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汉灵帝时举孝廉,曾任长沙太守,后弃官从医,著有《伤寒 杂病论》等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自唐以来,仲景学说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 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张仲景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为“医圣”。 2.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还创造 了“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1.学生阅读课本第 70 页,并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作者 作者生活年代 作品体例 作品起止年代 2.课件展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想一想,司马迁的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 有的人死却像鸿毛一样轻;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四、道教和佛教 1.学生依据课本复述有关道教的一些知识,学生复述后教师归纳总结。 (1)时间:东汉末年。 (2)创始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2.学生依据课本复述有关佛教的一些知识,学生复述后教师归纳总结。 (1)时间、地点: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3)教义:佛教认为人生来是受苦的,受苦的根源在于有各种欲望;人如果能够忍受苦难,消灭欲望, 就要修行为善。 (4)佛教的传入时间: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5)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 影响。 3.活动与探究: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 宗教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现象,它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佛教,它主张人们 向善,慈悲为怀,宽容待人,提倡人们追求真善美。而邪教则是为了达到一种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拿法 轮功来说,李洪志就是利用他编造的“法轮大法”蛊惑人心,达到聚敛财富,残害民众,扰乱社会治安和 公共安全的罪恶目的。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像法轮功这样的邪教一定要坚决抵制。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 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希望同学们能 勇攀科学的高峰,再创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气势雄浑的气氛,并提问此歌曲是哪部电视剧 的主题曲。 2.让学生补全歇后语和进行知识抢答 (1)补全歇后语 ①周瑜打黄盖—— ②关公面前耍大刀—— ③刘备借荆州—— (2)知识抢答: ①《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②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 3.看来大家都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进历史,探寻三国鼎立的形成。请同学们根据导读提 纲,自学新课。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3.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4.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官渡之战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 势图),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 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 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 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课件展示曹操图像)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课件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 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学生回答 后,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屯田。 结合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袁绍的谋士也曾献计让他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 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当他知道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后,后悔不已,体现了袁 绍不能采纳好的建议。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的示意 图)问,当两军相持在官渡时,谁给曹操出了一计?什么计策?你能根据图示的内容简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吗? 6.总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 7.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8.袁绍在当时的诸侯中,实力最强,按说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他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 次又一次绝好的机会。 课件显示 《三国志》对袁绍和曹操的评价。(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曹操)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图解助记 二、赤壁之战1.(课件展示)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和其他的军阀 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就是他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 积极进取的精神。 2.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知道是谁吗? 刘备和孙权。依附于荆州刘表势力的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要壮大自己的势力。 3.(课件展示“三顾茅庐”)图片,教师解说:刘备听说诸葛亮有定国安邦之才,便请他出来相助,于 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霸业 可成,天下可兴矣”,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起来。 4.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见孙权,问题:江东孙 权部下对曹军来攻击的态度如何呢? 5.动态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火烧赤壁的图片,问:你能简介赤壁之战的经过吗? 6.总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作用。 7.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 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8.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 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9.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三、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 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 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课件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学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 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图解助记 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学生分组,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问题:通过三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了 什么?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 的时代。 4.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坚决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课堂小结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 1000 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 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 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道西晋的兴亡,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西晋速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 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些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依 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晋建立于什么时间?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八王之乱的原因、影响各是什么? 3.北方游牧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地点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西晋的建立 1.学生依据课本第二段,简述西晋建立的有关知识。2.请学生简述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并简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西晋的建立: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统一全国: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西晋的腐朽统治: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统治阶 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 二、八王之乱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 (2)八王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3)八王之乱有何影响?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有关知识。 (1)背景: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 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 16 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 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4)西晋的灭亡: 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3.学生讨论: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西晋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西晋速亡主要有三个原因:①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 低下;②西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 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展示《敕勒川狩猎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学生根据图片及课本描述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2.展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学生依据图片及课本复述各族内迁的方向及地区。 (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4)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学生依据课本回答: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的?产生了什么影响?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 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4.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 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 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该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板书设计 西 时间:266 年 晋 建立者:司马炎 的 西晋的建立 都城:洛阳 短 统一: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暂 统 原因: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重权 一 八王之乱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 和 潮 北 方 北方游牧 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高 各 民族的内迁 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 族 陕西及河套地区 的 内 迁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道东晋的兴亡,南北朝的更替。2.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重点】 1.北方人口南迁。 2.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南北朝局面的形成,南朝政权更替频繁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江南地区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史记·货殖列传》是这样描写江南的: “楚越之地,地 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意思是: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 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须从外地购买,便能自给自足。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 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宋书·孔季恭传》是这样描写江南的:“江 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 帛之饶,覆衣天下。” 意思是:江南这里作为国家真是太繁荣昌盛了,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 劳而且本份于自己的工作(不是刁民),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渔业、盐业和矿业都很 发达,能够供应各地需求,丝绸布匹棉花的富饶,能够让天下老百姓都穿上衣服。两则描写对比我们可以 看出:江南地区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由贫穷变富裕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地区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呢?这是我们学习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 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东晋建立于什么时间?建立者是谁?东晋灭亡于什么时间? 2.南朝包括哪些王朝? 3.宋、梁的统治如何?有什么影响? 4.哪些因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学生依据课本简述东晋的建立。 2.学生依据课本简述“王与马,共天下”的故事。 3.学生简述祖逖北伐的故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他们之中的杰出人 物祖逖,为恢复中原作出了努力。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夜半闻鸡起舞,随时准备报效国家。 西晋末年,他流亡江南,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不发一兵一卒,祖逖只好带领亲族、同乡一百多家, 于 313 年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渡江以后,他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恢复黄 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东晋建立以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不支持祖逖继续北伐。祖逖忧愤而死。4.结合课本及祖逖北伐的故事谈谈: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的原因是什么? 5.简述东晋后期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南朝的政治 1.学生依据课本简述南朝的更替。 2.南朝宋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的原因有哪些? 3.从什么时候起,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原因是什么? 4.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后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1)南朝:420~589 年的 170 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 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政治: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文帝、宋武帝在位的大约 30 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 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萧衍以镇将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 处于明显劣势。 相关链接 南朝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是权臣篡位。东晋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北方失地。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 权南下,东晋在长江沿岸的军事重镇设置镇将,兼任地方行政长官。镇将拥有重兵,常常发生争夺中央统 治权的事件。刘裕等南朝政权的建立者,都是拥有重兵的镇将。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后教师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1)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当时的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 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 生产技术。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 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南朝时的建康,人口已过百万,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注意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这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前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 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工具、技术与经验,这是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3.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学生回答上面问题后教师归纳总结。 (1)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2)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4.假设你来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江南地区,你能描述一下你的所见所闻吗? 思维拓展 南方经济的起步与发展。 (1)长江流域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吴、越等强国的出现,江南经济开始发 展。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铁器传播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牛耕在长江流域 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西晋后期,大批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巩固练习 1.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A ) ①北方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C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3.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D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C.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 D.推广屯田 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 心最终南移。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 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 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 19 课《北魏 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淝水之战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2.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3.根据课本简述淝水之战的影响。 4.学生讨论: 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总结: A.从前秦方面看:(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学生讨论: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相关链接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①巨鹿之战:公元前 207 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②官渡之 战:200 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③赤壁之战:208 年,孙权、刘备联 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淝水之战:383 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北方的影响。 2.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 背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主要措施: (1)494 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4.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谁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 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最好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而且中间有个“汉”字。 教师作提示语言: 语言 、 服饰 、 姓氏 、婚姻、 政治。 学生: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 5.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 么?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 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图解助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 6.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 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 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学生展开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作引导,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孝 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 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历程? (2)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3)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2.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1)各民族的交往: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十六国北 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 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具体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 民族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问题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孝文帝改革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继西晋时期匈奴、 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 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 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 化起了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 1.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C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D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孝文帝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北魏统治,促进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立下了功劳, 但是,孝文帝改革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全盘汉化,使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这也给我 们留下了一些遗憾。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教学重点】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祖冲之和圆周率。 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 1.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2.汉代以来的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我们这节课学习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和历史地位各是什么? 2.科学家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3.钟繇、胡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各是什么? 4.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什么?有何特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节以及补充图片《贾思勰种植农作物》,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 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平怎样? 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牛耕法,能够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3.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4.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表明作者怎样的精神?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 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贾思勰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5.《齐民要术》有何影响?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 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家祖冲之”一节以及补充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小组活动并 思考回答: 1.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之前,有谁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 3.1416。 2.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在天文预测、机械制造、数学推算等实践活 动中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学生结合课本谈谈我国书法艺术持久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人 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2.学生结合课本及课件展示的材料谈谈对钟繇和胡昭的认识。课件展示钟繇楷书《宣示表》以及后 人对胡昭的评价。 3.课件展示王羲之画像,简单介绍王羲之的生平。 4.课件展示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简单介绍两大石窟的状况。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 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 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和艺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作者:北朝贾思勰 魏 《齐民要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晋 时代:南朝 南 科学家祖冲之 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他还制定最先 北 进的历法《大明历》 朝 曹魏书法家:钟繇和胡昭 的 书法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科 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技 绘画: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与 雕塑:为宣传佛教,南北朝开凿许多石窟,最著名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 文 洛阳的龙门石窟 化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资料: 3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