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一轮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岳麓版 时期 春秋、战国 汉代 宋、明 明末清初 单 元 概 览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单元主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第23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 ‎(1)孔子 ‎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 ‎“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政治主张 提倡“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③影响: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 ‎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7‎ ‎②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主张 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③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诸子百家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孟子 ‎①提出“仁政”学说②主张人性本善说③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 荀子 ‎①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主张“性恶论”③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衰落 道家 庄子 ‎①提出“齐物”的观点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 法家 韩非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主张变法革新 法家集大成者;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3)意义 17‎ ‎①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 孔子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子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③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学会读史]‎ 史料一阐述了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由①可知,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由②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由①和②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的结论。‎ 史料二指出了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辩论的具体内容。由③可知,辩论的具体内容涉及人生、人际关系及如何治国等方面。‎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提示】 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有学者认为,‎ 17‎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的是什么?‎ ‎【提示】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4)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的体现。‎ ‎【提示】 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思维拓展 ‎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筐箧已富,③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17‎ ‎——《荀子·王制》‎ 史料二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④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⑤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学会读史]‎ 史料一中三段史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由①可得出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由②可得出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由③得出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 史料二反映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由④概括出加强自我修养;由⑤概括出加强法治。‎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 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提示】 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 思维拓展 ‎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比较项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1.‎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 ‎ ‎【答案】 B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 思想家 基本主张 ‎?‎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解析】 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A项正确;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 ‎【答案】 A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赖“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 ‎【答案】 B 考点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7‎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①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②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史料一 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②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7‎ 史料二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③“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史料三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④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⑤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学会读史]‎ 史料一出自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董仲舒传》,是第一手历史资料,高度评价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①董仲舒把大一统作为天地之规律。②指出思想统一“民知所从”。‎ 史料二反映出董仲舒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已同原始儒学有了较大差异。由③可得出“君贵民轻”的结论。‎ 史料三说明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由④可知“君权神授”;由⑤可知“天人感应”。‎ ‎[学会用史]‎ ‎(1)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提示】 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如何背离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的?‎ ‎【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思维拓展 ‎ 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4)“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二)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崇之,‎ 17‎ 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 史料二 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学会读史]‎ 史料一指出了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由①得出“百家争鸣”;由②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③说明董仲舒“君权神授”的主张影响深远。‎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提示】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史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提示】 史料二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说明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思维拓展 ‎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17‎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5.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问题,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B ‎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且“全部”错误,故A项错误。“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 17‎ 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4‎ 古代儒者批评现实政治 古代儒学者的政治诉求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40‎ 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儒学思想的演变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5‎ 对儒家伦理的理解 儒学独尊 主题一 “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思想 ‎[主题立意]‎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思想派别有:①“儒家”代表转型的贵族势力,主张“仁”“礼”;②道家代表没落贵族利益,主张“无为而治”;③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各派思想相互论战又互相吸收、融合,都企图按本阶级(层)和本集团的利益与要求来改造社会,使天下重获太平。‎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所蕴含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先秦诸子思想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先秦诸子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见形式和内容。‎ 高考中常将该部分内容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近代民主思想联系起来,归纳共性,比较不同,考查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还常将“百家争鸣”与古希腊智者运动、孔子与苏格拉底等进行对比考查。‎ ‎[知识交汇]‎ ‎1.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17‎ 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体现的道家的世界观和处世方法是什么?‎ ‎【提示】 “道”是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韩非认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孟子认为:“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法、儒两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 ‎【提示】 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 ‎3.“百家争鸣”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所体现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请分析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哪些阶级利益?‎ ‎【提示】 ‎ 学派代表 主张 代表阶级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 儒家(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王道”‎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哪些重要借鉴意义?‎ ‎【提示】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跟踪训练]‎ 17‎ ‎1.(2016·石家庄质检)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 墨子 D.孔子 韩非 老子 ‎【解析】 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和老子,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解析】 荀子、韩愈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B项信息只能体现荀子的评价,表述不完整,故排除;荀子批评名家的辩而无用、韩愈批评佛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D项信息只能体现韩愈的评价,表述不完整,故排除。 ‎ ‎【答案】 C 主题二 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主题立意]‎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使皇权带有了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内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途径及其影响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较多。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从内容、地位等角度进行比较;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明清思想批判、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从多角度作比较考查。将董仲舒的新儒学放到整个儒学的发展历程中,考查其地位及特点,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17‎ ‎[知识交汇]‎ ‎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材料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提示】 政治化:“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理论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 ‎2.“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虽属唯心主义的说法,但却要求爱护百姓,有利于统治者长治久安。应如何分析二者的关系?‎ ‎【提示】 (1)“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它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应”是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应”说。‎ ‎3.汉代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应从哪些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 ‎【提示】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4.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那么,汉代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17‎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5.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奠定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家学派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 (1)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跟踪训练]‎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6·邯郸一模)“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17‎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解析】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故C项正确。‎ ‎【答案】 C ‎[展答题模板]‎ 运用转换法巧解选择题 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灵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文物都可入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随着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推广,题目的情境设计巧妙,往往需要对材料情境进行再处理,从知识和思维的角度进行转换。所谓转换法就是将题目中较为抽象的材料、陌生的情境、复杂的问题转换成较为具体、熟悉的历史主干知识或者历史主干知识的某一方面,然后从转换的具体历史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示经典例题]‎ ‎【例】 (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点拨】 将“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转换为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这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答案】 C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练分省考题——借鉴]‎ ‎2.(2015·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17‎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要把人民当作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A项是墨家的思想,B项是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主张,D项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C ‎3.(2015·安徽高考)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魏太子下车,向……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相悖,排除。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1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