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乡土地理探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偃师乡土地理探究

ID:61215

大小:7.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09-01-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第八单元。 【设计思路】 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广泛。我校与英国剑桥大学附中建立友好关系,成为友好学校,每年两校之间都要互派教师、学生进行访问,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今年10月下旬,剑桥大学的八名同学将要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到我校进行访问。届时,学校要向来访的英国同学介绍偃师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方面的情况,介绍的方式有作报告、组织参观等。为此,我们要准备相应的报告,选择参观地点,并要随时应答来访同学的提问,使访问同学对偃师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1.同学四人一组自由结合,分组准备偃师自然环境、物产、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的报告。三个小组各自选择有代表性的参观景点,并准备相应参观地点的介绍报告,及参观路线设计。报告要求:简单明了,图文并茂;先写成汉语,在全班发言,待讨论定稿后再翻译成英语。发言要求:大方自然,语言生动准确,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2.八名同学扮成英国访问同学,进行提问。提问要求:涉及偃师自然环境、人地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均可提问,有关中国的问题也可以,但以前者为主,并要尽可能难住对方。提问语言先汉语后英语,其他同学及老师做评委,对双方的表现进行评判。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一个月,按前面的设计,全班同学进行自由结合,形成不同的小组,自主选择了不同的探究课题,并经过走访、调查、实验等不同的手段,收集资料,经分析综合形成了各自的成果。有自然环境小组、人文地理小组、来访同学扮演小组及评判组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课前,将教室的座位进行重组,“来访同学组”坐第一排,裁判组坐第二排,其他按探究小组坐于后面。 二、教师导言 为迎接剑桥附中来访同学,各小组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下面开始我们的介绍,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顺序发言,其他同学可随时进行提问,发言同学可斟酌回答。 三、学生报告 1.地貌组代表报告 偃师地貌概况 一、位置和地势:偃师地处洛阳盆地东隅,全市南高北低,中间凹,地貌景观呈槽形。偃师地形大体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北部为邙山丘陵,中部为伊洛河冲积平原,南部为万安山低山丘陵和山前洪积扇,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二、地形区概况:①北部邙山区;②中部平原区;③南部山前地区。 学生提问:广泛分布于山化、邙岭乡的沟谷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地貌组回答:该处为邙山低山丘陵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加上本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易形成洪水,对地表长期强烈侵蚀形成沟谷地貌。 该小组还通过对一条沟口夏季洪水进行的观测,测量了其含沙量、持续时间,较科学地估计了流量,从而大致算出了一次洪水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从而推测了流水对邙山的侵蚀速度。 2.气候组代表发言 偃师气候 气候类型:偃师地处暖温带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要素:①太阳辐射与温度;②降水:本县年降水量一般为500~600 毫米;③风:本县平均风向为东北风、西北风最多,其次是东风、南风,北风最少。 灾害性天气:①暴雨;②洪涝;③干热风和大风;④冰雹。 气候灾害:偃师地区的最大气候灾害是旱、涝,几乎隔几年都要有一次,甚至有时一年中有几次这样的大灾害,大旱、大涝、特大旱、特大涝交替出现,气候灾害频频发生。 学生提问:偃师的气候对河流有什么影响? 气候组成员回答。(略) 3.人文组发言 偃师县城变迁及原因探讨 汉时偃师县城曾设于老城;魏、隋、唐三代偃师县城曾设于古城(即今首阳山镇古城村一带);宋初,偃师县城设于老城,熙宁八年(1075年)夏迁于古城;明清至民国24年(1935年)县城仍设于老城。 1935年7、8月,伊洛河、黄河同时暴涨,河水自北门倒灌入县城,城内房屋倒塌殆尽。究其水灾原因,偃师冬季受冷高压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风带来丰沛的水汽,冷高压与副高互相交锋就形成雨带,雨带长期滞留,致使偃师全区普降大雨、暴雨;另外,连年的水灾致使偃师县城外泥沙不断沉淀、堆积,城内地形相比之下,越来越低,终致1935年大水,城内淹没殆尽。当年冬,在槐庙火车站北邙岭半坡上筹建偃师新城,原县城改为老城。新城依自然地势而建,东北窄,西南宽,北高南低,呈不规则倾斜状梯形;四周土墙,高8米,底阔8米顶阔4米,城门三道。1937年县政府及所属机关和部分老城灾民迁入新城。 由于新城地势较高,(海拔在200米以上)地形坡度较大,不易于建筑。1956年2月县直机关迁至火车站以南槐庙镇,即今县城。县城面积约4?5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18米,陇海铁路横贯城区,310国道穿越城西,交通十分便利。1980年9月县城区域,东至老城西堤,西至大槐树村,南至商都路以南200米,北至新城村。 (学生提问及该组组员解答,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哪些方面探讨得比较透彻,尚有哪些方面和哪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