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含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含课件)

ID:58870

大小:79.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08-08-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其中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 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匈奴族、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有关资料,课上交流,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不同的看法,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课前导学 1、观看有关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影视片 2、收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人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3、准备历史小品《冒顿单于》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进匈奴是如何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讲中原的汉朝在不同的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本课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教师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懂得,中原的主体民族后来发展为汉族,在各民族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中原汉民族的影响之下,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随着中原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VCD、电视机或小黑板; 2、历史资料片《上下五千年》 历史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你们听过王昭君的故事吗?汉元帝时,为了确保汉匈边疆的和睦安定,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从此汉匈两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密切,半个多世纪团结友好。你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想了解那时匈奴族的生活状况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出示课题)    学生认真听课       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匈奴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你们谁知道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怎样?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教师出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中第一标题)           下面,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表演历史短剧,大家在观看表演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有哪些?(出示问题)     学生认真看书,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②杰出的首领是冒顿,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学生表演预先准备的小品) 旁白:冒顿励精图治,建立一支严明的军队。他发明了一种响箭,命令士兵严格按要求练习射箭。(两三个学生装扮士兵练习射箭) 冒顿:大家一定要认真练习,我的响箭射向哪,你们就必须把箭都射向那儿,否则一律斩首。 旁白:一次,冒顿外出打猎,他突然把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战马,随行的士兵惊呆了,有几个士兵没敢跟着射箭,冒顿大怒。 冒顿:大胆,你们几个竟敢违抗本王的命令,给我拉下去,斩! 旁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冒顿的命令了。他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役,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他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发明一种响箭,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通过看书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掌握了本题的基础知识                     通过看小品,同学们对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有了具体的了解。   同学们演的很好,问题回答的也很好。 匈奴族兴起以后,他们除了有兴旺发达的畜牧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他们同汉朝的关系如何?请大家根据预先掌握的资料和课文内容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①他们的冶铸业有很大发展,铁器被广泛用于生产和军事 ②他们同中原交往,从汉人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③随着匈奴经济的迅速发展,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在秦末汉初时,匈奴对中原形成了威胁。而西汉初期,汉朝经济凋敝,国家贫穷,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面对匈奴的南下进攻,西汉为了稳定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匈奴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以及汉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   大家说的很好。汉初由于国力有限,所以对匈奴只好采用“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当时的情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出示标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的对匈奴用兵,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卫青、霍去病漠北大破匈奴。 (出示卫青、霍去病的有关资料) (卫青,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 (出示西汉和匈奴战争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兵攻打匈奴,卫青军队歼灭单于主力,霍去病也大破匈奴兵。     根据大家掌握的资料,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卫青或霍去病的故事?     通过刚才大家讲的故事我们思考一下: 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有何作用?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踊跃发言 汉武帝时,发展经济,发展军事,使国力大大加强; 汉武帝认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南下; 汉武帝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要用“战”的方法来解决匈奴的威胁。                                 学生看或阅读大屏幕上的有关资料。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北方边郡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 卫青、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发言,一环扣一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       可能愿意讲的学生较多,教师要掌握好时间。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汉武帝时,大规模出击匈奴,使匈奴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从此再也无力与西汉反抗。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到了汉元时,他主动提出愿和汉室通婚,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这样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出示标题) (出昭君图和资料) (昭君,南郡秭归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她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关于王昭君的资料和有关的电视剧很多,谁能根据预先掌握的资料,给大家讲一下王昭君的故事。                                                       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讲王昭君的故事。    课前要辅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讲的很好。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葱翠,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墓前竖立着董必武的诗碑,诗中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同。”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 昭君出塞给北部边境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定,促进了汉族和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大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我们对比一下: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不同?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他带来的不在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增强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大家谈的很好,昭君出塞给北部的边境带来了长久的安定。有史书记载: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大屏幕出示这句话)王昭君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和平使者。         下面我们把本课小结一下。本课我们学习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在匈奴兴起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讲了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和他的主要功绩。另外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朝和匈奴无论是在战还是在和的时期,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在昭君出塞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边境贸易等加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民族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大家明白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教师边小结边出示本课的板书)             学生边听老师小结边认真看屏幕的板书。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提高学生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道题: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印证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