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评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评析

ID:53578

大小:16.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06-05-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第一小学  康天美 评析:江西省婺源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忠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的: 1.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学具钟、实物展示平台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⑴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⑵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明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明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钟)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评析: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以儿童熟知的生活场景为导入,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①观察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认识钟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都有两根指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b.都有从1到12共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评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认识整时 ⑴尝试拨钟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天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拨在带来的小钟上,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学生分组操作后,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所拨时刻。(有拨整时的;有拨半时的;有拨大约几时的。) ⑵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按照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把这些时间分分类。 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从中选取整时的钟面进行教学。 ⑶比较归纳 ①师:观察这些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a.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b.平时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板书学生所说时刻,并说明这是整时的一种表示方法。(11时、8时、9时、6时) ②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a.师指着其中一个显示11时的钟面,问:11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板书:11∶00) b.师: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 c.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d.师:你能用电子表示法写出剩下的时刻吗?(8∶00  9∶00  6∶00)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和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设计新颖。另外,通过设计“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并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3.应用 师:小明听到这里这么热闹,也赶来了。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请大家提意见呢! a.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用两种书写方法将“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补充完整。 (7时起床,8时上学,10时做操,12时吃午饭,下午6时看动画片,晚上9时睡觉。) b.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看谁写得好。 c.讨论:小明一天的活动安排得合理吗?你想对小明说什么?(小明晚上9时睡觉太晚了,最好是晚上8时睡觉。) d.课件显示“上午8时小明上学”和“晚上8时小明睡觉”两幅图。 师: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 (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时间,一圈表示晚上的时间。) [评析: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利用小明的作息时间情境图,呈现“现实冲突”──为什么一天中有两个8时?让学生“议一议”,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三、综合应用 1.请你设计一份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在括号里写时刻,在____上写活动内容,比一比,看看谁的安排合理。 上午  ( ∶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下午  ( ∶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2.帮小熊修钟。 (1)师:小熊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想起家里的钟有一根指针掉了,想请你们帮它添上,你们能帮它添上吗? 课件显示钟面,钟面上只有一根长针指着12,师:时间是4时,缺少什么?该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在钟面上画时针,时针指着4。 (2)师:小熊还想考一考大家呢! 小熊:再过一小时是几时?(5时) 小熊:猜一猜,走这一小时,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吗?它们走的路一样多吗? 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 [评析:练习设计突破了“就数学练数学”框子,教师没有大量出示一些人为设置的钟面时刻让学生去认读,而是创设了“安排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 帮小熊修钟”等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有趣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拓展总结 师: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师: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钟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评析:本课小结一改“你学会了什么?”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课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 [总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通过看、拨、比、想、说、议、评、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既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堂课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实物钟,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时,启发学生思考,时间安排应该合理、科学,注意劳逸结合等,尽管学生的安排表五花八门,但是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