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 汉  唐  宋   元   明清   赋 诗 词 曲 小说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 , 不仅语言隽美 , 而且意境深远 ;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 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 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 , 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 , 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观沧海 曹操 曹操( 155-220 ),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尤善诗歌,其风格以 慷慨悲壮 见称, 有 《 曹操集 》 。 背景资料 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写作背景 。 字词正音 碣 石 沧 海 澹 澹 竦峙 萧瑟 哉 jié cāng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zāi 观沧海 东临 碣石, 以 观沧海。 水 何 澹澹 ,山岛 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 萧瑟 , 洪 波涌起。 日月 之 行,若出其中。 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 哉,歌 以 咏志。 东:向东。 临:登临。 以:来。 何:多么。 竦:高高的。 峙:挺立。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之:助词,无实意。 星汉:银河。 幸:幸运。 甚:表程度深。 至:极点。 洪:大。 互文 背景资料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漫天卷起汹涌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观沧海 1. 解题 : 题目是什么意思 ? “ 沧海 ” 的 “ 沧 ” 字怎么解释 ? 题目能不能换成 “ 观大海 ” ? 明确 : 沧 , 是暗绿色。 “ 沧海 ” 有色彩 , 比 “ 大海 ” 形象 , 所以不能换。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2 、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诗想像的 ?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读一读,想一想 观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目的。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两句是总写全景 , 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 , 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紧扣上文 “ 山岛竦峙 ” 展开。 写岛上的草木 ,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 一派生机勃勃。 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展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 , 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 洪 ” , 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 “ 水何澹澹 ” 而写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第一层(开头两句):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观 ”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实写):描写海水和山岛。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 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虚写):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诗歌品析 叙事 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诗句 情感 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 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观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 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胸襟开阔,表现一统中国的抱负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虚写 实写 写景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 统一中国 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 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小结 这首 乐府诗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李白 (701 ~ 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齐名 , 世称“李杜” , 还有“诗仙”之称。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者简介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凉武昭王九世孙,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江油)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ruí ,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李白的性格特点 自信 天真 狂傲 仗义 (重义气和 友情,把钱财看得很轻)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的创作风格 李白的是豪放飘逸,豪迈,奔放兼具浪漫主义情怀。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视钱财如粪土(五花马,千金裘,呼而将出换美酒),他的诗中有大部分的歌行体和乐府体,更方便他表现自己的诗情,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写作背景: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龙标 :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 : 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标题解说 朗读诗歌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 / ” 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唐 ]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 / 王昌龄 / 左迁龙标 / 遥有此寄 [ 唐 ] 李白 杨 花 / 落尽 / 子规 / 啼 , 闻道 / 龙标 / 过 / 五 溪 。 我寄 / 愁心 / 与 / 明月, 随风 / 直到 / 夜 郎 / 西!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 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 让它伴随你一直到夜郎西 。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 ,( 我 ) 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1. 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 合作学习 2.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 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 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 融情入景 。 赏析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 直叙其事 。 “ 闻道 ” ,表示惊惜。 “ 过五溪 ”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 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 赏析 在这句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 。     品味佳句 : 谈谈你对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的理解 . 说说这两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诗句运用 拟人 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 , 此句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担忧、关切之情。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 这种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 也就是使之 人格化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积累、拓展: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的一些名作中。如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或思念寄予明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次句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将诗人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主题 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 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写景 叙事 抒情 写景兼点时令,隐含同情。景中见情,融情入景 直叙友人之事,深切挂念 饱含深情 丰富想象 结构全解 作业 1 、背诵前两首诗,并默写; 2 、完成练习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语: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 712 )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北固山下 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途 家信 端直高挂 停泊 【 注释 】 ①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 “ 客路 ” 与 “ 舟行 ” 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1.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 ,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 “ 客路 ” 呢? “ 客路 ” 即驿道,在青山之外,可见是诗人的 想像 ,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 “ 乡书何处达 ” 。 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 潮 平 两岸 阔 ,风 正 一帆 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 潮 平 两岸 阔 ,风 正 一帆 悬 。”是怎样的情景?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显得宽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顺风的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阔 ” 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 悬 ” 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 “ 正 ” 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1. “ 日 ”“ 春 ” 是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置句首表强调。 “ 生 ”“ 入 ” 两个动词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 2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 、 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 名句分析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 1.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2 .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 乡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 —— 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首联: 写行程。 船上想像,暗含奔波之意, 羁旅思乡之情, 点题。 颔联: 写 船上所见之 景。景,平静开阔 颈联: 写 船上所见之 景 。点明时令,又暗含理趣。 尾联: 抒发思乡之情。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著名散曲家 马致远: 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 《 汉宫秋 》《 青衫泪 》 等杂剧共十五种,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 200 余首,经后人辑入 《 东篱乐府 》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 小令 《 天净沙 • 秋思 》 最为有名, 被誉为“秋思之祖” 。 划分节奏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 \ 老树 \ 昏鸦, 小桥 \ 流水 \ 人家, 古道 \ 西风 \ 瘦马, 夕阳 \ 西下, 断肠人 \ 在 \ 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老树昏鸦 夕阳西下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枯藤:老树: 昏鸦: 深秋,萧索,暗淡 黄昏,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曲的意境: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 、小令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何用意? 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衬托出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惆怅的心情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黄昏),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天净沙 · 秋思 写景 : 枯藤 老树 昏鸦(动静结合)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写人: 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烘托 白描勾勒 孤寂愁苦 艺术特色: 1 、言简意丰 -----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 藤、树、鸦、桥 、水、家、道 、风、马 ,一字一景,分别冠以 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2 、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 人感到具体生动。 所谓 “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 。 3 、多方映衬 ----- 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 “ 小桥流水人家 ”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 “ 断肠人 ” 更添悲愁。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突出游子情怀。 小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 , 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 , 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 , 刻画得淋漓尽致 , 因此被后人称赞为 “ 秋思之祖 ” 。 “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愁诗知多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将散曲《天净沙·秋思》扩写成散文 要求:字数 300 字以上。 2 、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作业: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