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 索
1.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整体感知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
“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
驮队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
“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
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还有驮队的领队、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驮队的领队
人物形象
领队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领队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
“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①万丈绝壁垂直而下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
,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心中一颤”等
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
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②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等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与溜索时惊恐失态之状,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
烘托出峡谷的险恶
;而这些牛们又
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
③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
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驮队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溜索
板书设计
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
对比
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