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中语文《丹柯》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学年高中语文《丹柯》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ID:979323

大小:353.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外国小说欣赏》《丹柯》优化训练题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周围三面都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第四面便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回困难的时期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地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这个时候妻子、小孩子们伤心痛哭,父亲们静默沉思,他们让悲哀压倒了。他们明白,他们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这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然而他们原是习惯了草原的广阔天地的人。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又好像给他们唱葬歌一样。然而他们究竟是些坚强的人,他们还能跟那些曾经战胜过他们的人拼死地打一仗,不过他们是不能够战死的,因为他们还有未实现的宿愿,要是他们给人杀死了,他们的宿愿也就跟他们一块儿消灭了。所以他们在长夜里,在树林的低沉的喧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坐着想来想去。他们坐在那儿,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人们老是坐着在想。可是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恐怖是由女人产生的,她们伤心地哭着那些给恶臭杀死的人的尸首和那些给恐惧抓住了的活人的命运,这样就产生了恐怖。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他们已经准备到敌人那儿去,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大家都给死吓坏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害怕奴隶的生活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这样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1.“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一句在文中有何深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衬托出森林给族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以及穿越森林的威胁之大;二是写出族人貌似勇敢、实际懦弱的本质;三是反衬丹柯的坚定、执着、勇敢与坚强。2.开头为什么以大量篇幅写外族的强大、环境的艰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丹柯智慧和果敢形象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背景,也为后文写族人在困难面前的退缩作铺垫。3.倒数第2段说“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美”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中的“美”,表面上看是指外貌,其实是指丹柯心灵的美好,因为本文主要突出的是丹柯心灵的崇高美好。4.选文最后引用丹柯的话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点题。让丹柯一亮相,就表现出挑战困难、拯救族人的勇气和信心,也预示了丹柯率领族人走出困境的艰难以及他为民造福而献身的结局。二、语言运用5.仿照例句,在下列四个句子中的横线处,分别用一组反义成语填空,要求用词准确,合乎语境。帮助别人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①追求理想要____________,而不要____________。②接见宾客既不能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③干工作要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④面对困难要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答案:①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②趾高气扬 低三下四 ③精益求精 粗枝大叶 ④勇往直前 望而却步 6.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高尔基的经历能说明什么。高尔基是这样描绘他的出生和童年生活的:“我于1868年或1869年3月14日出生,父亲是装饰裱糊工。我五岁丧父,母亲死在库拉文纳村。母亲去世后,外祖父把我送进鞋店当学徒。九岁,外祖父就用《圣经集》和《日课经》教我认字。我不想干修鞋做靴这种活计,终于逃跑了,后来又到绘画师那里当学徒,我还是溜之大吉了。不久,我进了画圣像的作坊,后来又到轮船上当伙夫,后来还帮花匠打杂。在15岁前,我就靠干这些活计维持生活。”1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学做“环形小甜面包”,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他只好走进下九流社会,同那些“沦落的不幸者”长久地生活在一起。1888年,磨难曾一度折服过高尔基,他曾企图自杀,以此一了百了。意志终于占了主导地位,他战胜了死神。大病一场之后,他在街头当苹果贩子,吆喝着:“快来买呀,又大又甜又脆的乌克兰苹果……”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1893年,他终于踏入了高尚的文学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沼(zhǎo) 圈养(juàn) 疙瘩(ɡēdɑ)  愠色(yùn)B.桠枝(yā)跻身(jī)蓦然(mù)嫡亲(dí)C.虬曲(qiú)对峙(zhì)龌龊(wòchuò)惬意(qiè)D.宿愿(sù)抽搐(chù)篝火(ɡōu)掣肘(chè)解析:选B。B项,“蓦”读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缠结  遮盖  黏泥  勉为其难B.篝火  宿愿  暄响  令出法随C.浪费  龌龊  安详  声名雀起D.飘缈  警戒  疙瘩  蛛丝马迹解析:选A。B.“暄响”应为“喧响”;C.“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D.“飘缈”应为“飘渺”。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铭心的挫折,有助于驱逐人生的幻想和幼稚,________了战胜挫折的艰难和壮丽,会使我们更有勇气________命运的残酷,谁说不期而至的挫折不是一种机遇的________?A.体味 正视 赏赐   B.体验 正视 恩赐C.体验 直面 恩赐D.体味 直面 赏赐解析:选C。“体验”: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直面”:是敢于面对的意思,“恩赐”:突出机会难得。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B.德国前外长菲舍尔曾写道:“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C.在追悼季羡林大师的现场上,敬仰他的人,亲近他的人,无不低首垂泪,侧目而视。D.近十年来,文学刊物江河日下,读者日渐疏离,有的刊物在硝烟弥漫的报刊市场被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停刊。解析:选C。“侧目而视”:形容畏惧或愤恨。用于此处不合语境。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死。B.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C.不论是白天和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D.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把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解析:选B。A项,语序不当,“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应与“注意到他的死”互换位置;C项,“不论”后面的条件应为选择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和”应改为“或”或“还是”;D项,主客倒置,应该把“火把把林子照亮”而不应是“林子把火炬照亮”,因此应将“把”换为“被”或“给”,或删去“林子把”并在“火炬”后加“把林子”。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顶,可是它的喧响让那些奔跑的人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他们都让燃烧的心的奇异景象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可是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显得鲜红,跟那股从丹柯的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6.写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为什么要设计他拿出心来这一情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心”即代表丹柯的心灵,丹柯拿出自己的心,让人看到自己无私的精神、高洁的品质,打消人们的疑虑;为了带领人们走出森林而拿出自己心脏的情节,也最能体现丹柯的牺牲精神。7.丹柯高举起燃烧的心之后,人们为什么又跟在他身后向前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丹柯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行的路,人们不再犹豫动摇,受到了他勇敢的牺牲精神的鼓舞。8.树林怎么分开后又合拢呢?怎么理解这一情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林分开又合拢”,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突出了人们在丹柯的领导下产生了巨大威力,黑暗的森林已经不堪一击。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料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微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9.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1)  (2)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首先要整体阅读理顺情节,把握人物在特定情节和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等,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也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分析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等外在表现,性格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性格,同时言为心声,不同性格的人物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而对于语言不多的人物对其神情的描绘也不可忽视。分析乌米的性格特征应联系其人生遭遇及小说的主要情节,乌米对丈夫、儿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著的等待,还要抓住其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她那坚信不疑、安详而喜悦的表情,她对“我”说话时的粲然笑容,由以上内容不难概括出乌米的坚忍、执著、乐观的性格特征。答案:(1)坚忍(执著) (2)乐观10.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第一问应注意细读所考查段落,找到景物描写的特点,即层次分明,然后概括描写环境特点的关键词,即肃穆、静谧、宁静,此段后半部分集中笔墨描写各种各样的声音,目的自然是衬托其环境的静,结合题干对景物描写手法的考查要求,本题答案应该是以动衬静的衬托手法,而景物描写又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解答第二问,通过题干明确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根据平时备考训练积累的经验可知景物描写有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此段景物描写除渲染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外,还衬托了主人公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她悲剧性的命运。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11.(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题(1)应注意先整体把握全文内容,选取答题范围,进行局部感知,找出与之相联系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再利用关键词句,归纳概括出合理答案。通读全文找到描绘乌米歌声的段落——第2段、第7段、第11段,再概括出形容歌声的关键语句,如“悲伤而激动的呼号”,“柔肠百转的怨诉”,“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由这些语句可归纳出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忧怨中充满希望。解答题(2)时应注意首先弄明白,反复地写乌米的歌声是作者的写作技巧,此题考查对艺术技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思考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静态艺术作用,一般是为了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充分展示或强调其表达的中心内涵。然后再分析反复这种手法放在具体语境中的动态艺术效果,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乌米是用歌声来传达她的内心世界的,弄懂了她的歌声也就了解了乌米其人以及她的不幸,反复描写她的歌声,目的是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唤起大家对乌米的同情。时而忧怨时而喜悦的歌声又营造了本文明亮与灰暗交织的氛围,正如作者对主人公乌米的态度:既同情其悲苦的遭遇又敬佩其满怀期待与希望的人性。答案:(1)忧怨中充满希望。(2)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氛围,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先弄清题干的意思,分析其中对解答思路的暗示:鲁迅《祝福》中的“我”这一形象的作用与本篇中的“我”相似,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指其线索作用;又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者,那么这样的人物就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而“我”的感慨及对主人公的情感,又是作者表达中心主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解答此类题目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四、语用创新13.(原创)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夜晚,俄国文豪高尔基脸色铁青地从剧院里出来,气愤地说:“胡闹!歪曲!”这天上演的正是高尔基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导演没经他的同意,将结尾处理成布雷乔夫死了。这一改,悲剧气氛浓了,观众激动非常,每次谢幕竟达二三十次。观众虽然欢呼,但高尔基看了却生气,说:“布雷乔夫没有死。”他找到导演,说:“你得改回去。”“为什么?”导演惊愕了,说,“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吗?”“布雷乔夫当时没死,要尊重事实。”导演欣赏自己的修改,也被剧场里的掌声迷惑了,不愿改。高尔基坚持自己的意见,导演没法,只好把结尾改为让布雷乔夫倒下,但没有死。这一改,剧场效果差多了,谢幕只五六次,但高尔基坦然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根据材料内容和上下文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他宁要真实的事实,也不要违背事实的剧场效果。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1)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逐句分析,把握重点句及重点词,然后进行归纳整合。阐述对材料的看法时,主要从中国人的美德出发。答案:(1)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2)示例1: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①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②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③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示例2: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与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15.为右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拟写解说词,考查的是语言准确、生动等方面的能力。属于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较难题型。完成本题,关键在于阅读题干。首先是抓住“拟写解说词”一句,写作时必须写出画面内容;其次抓住“揭示画面的内涵”一句,写出作者所要反映的思想价值取向;再次,不要忘记要能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