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十五夜望月

ID:972456

大小:24.6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十五夜望月篇一: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吴庚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赏析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篇二: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十五夜望月》10级D班104030213王晓玲 [案例背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二、能力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3.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三、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引导分析法。[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2、学生通过分析,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过程实录]: 师:我们中国人普遍都有很浓厚的月亮情结,古人很喜欢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了,不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师:很好,这些必背篇目大家还记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现在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第一首《十五夜望月》。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生全班朗读。师:大家的朗读字音准了,也挺流畅的,但是缺乏感情。这没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把这个缺憾补上。 师: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我要大家画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温暖,这种温暖是我们触感能感受到的,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请同学说一下。生1:我会画一炉火,外面天寒地冻,我们烤火感觉很温暖。生2:我会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让我感到温暖。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设计都能很好地体现主题。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能画出温暖这种东西吗?生:不能。师:但是,你们的构思确实体现出了温暖。(师板书:实物——感觉)诗歌与画画有相似之处,只是它的层次比画多一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类诗歌呢就是通过一些景物构成一幅画面,通过画面渲染一种意境,传达一种情感。(师板书:景物——画面——意境——情感)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景物。生: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师板书) 师:很好,找的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些景物在你脑子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师:嗯,很好,描述很到位。我们脑子里差不多都是这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一些词语概括一下。生1:安静。师:大家想想,平时很聒噪的乌鸦此刻都已经安静了,整个庭院没有一点声音。这应该比安静再深一个层次是吧?(生:是。)那应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呢?生:寂静、沉静、寂寥。(师板书)师:很好,这些词语就很恰当了。关于这个意境,你们觉得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师:大家想想,十五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洁白空明,师:说到点上了,但是语言用的还是不到位。我们给它换一个有诗意的同义词——素洁。(师板书)还有吗?生:??师:大家再看看,露水是什么样的啊?生:冷的。师:很好,冷露传达出一种寒意,所以呢我们可以说它寒意袭人。(师板书)还有吗?生:桂花很香。师:太好了,又抓到点了。在一个月夜,桂花的香味若隐若现的传来是不是很幽远?(生:是。师板书。) 师:很好,已经分析就到这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大家看看诗人此时此刻是借月亮表达什么样的情?生:秋思,思念别人。师:大家理解得很到位。诗人写望月怀人的秋思之情,直接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生:借景抒情。师:对。这些景物都与作者的情感有一致性。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与情在此融汇贯通了。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师:好啦,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本诗的感情有所体悟了。现在,你不是你了,你是诗人王建,现在,你望着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请大家带着思念的心情再来吟诵这首诗。《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生:全班齐读。 师:这一遍朗诵比上一遍好多了,感情也到位了。好的,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大家背诵这首诗并预习下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课后反思]:在诗歌开讲之前,应该首先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意境的,由于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所以我感觉孩子们有一点迷茫。篇三:十五夜望月译文及赏析译文1.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译文2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 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既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联想。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 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0《十五夜望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