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而不伤的浪漫主义颂歌——解读济慈的《秋颂》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忧而不伤的浪漫主义颂歌——解读济慈的《秋颂》

ID:947164

大小:363.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O期(总第162期)忧而不伤的浪漫主义颂歌木——解读济慈的《秋颂》黄春燕(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8;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摘要:诗人济慈在其《秋颂》一诗中,用优美温和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多彩的秋天画卷,抒发了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首诗既包含了浪漫主义文学歌颂大自然,推崇想象力,强调情感,重视艺术效果等诸多创作元素,又体现了诗人淡化个性色彩的“客观感受力”的诗学理念。但是当读者从文本结合历史的角度细读全诗,就会发现诗人其实是“欲隐而不能”,整首诗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诗人对其人生体验的自我表述。文章将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诗人自身的阅历两方面来诠释这首秋天的颂歌。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客观感受力;人生感悟;济慈;《秋颂》[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08)10.0035.05BluebutNotSad——OnKeats’ToAutumnHuangChunyan(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BeijingWuzi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Abstract:InToAutumn,Keatspresentsacolourfulandvividpictureoftheautumn,andgivesexpressiontohisOWnthoughtsonlifeaswel1.ThispoemshowssomeofthemainfeaturesofRomanticismsuchastheadmirationofnature,theuseofimagination,thestressonemotionandonartisticefect.Particularly.itisagoodexampleofKeats’poeticprincipleof“negativepower”.Butbyanalyzingboththepoemanditsbackground,wemayfindthatalthoughKeatswantstoconcealhisownfeeling,thispoem,withbothitslanguageanditscontent,isatruereflectionofhisthoughtsandlifeexperience.Inordertogetanoverallunderstandingofthispoem,thispaperwilldiscussfromtwoaspects:oneisthewritingskillsoftheromanticism,theotheristhelifeexperienceofthepoethimself.Keywords:romanticism;literature;neg~ivecapacity;thoughtsonlife;keats;ToAutumn英国诗人济慈只活了短短的26岁,但他凭借推崇想象力、强调情感、重视艺术效果等主要特着《夜莺颂》、《秋颂》和《赫披里昂》等一批征,又有别于诗人自己早期以及大多数浪漫派作优秀诗篇,最终跻身于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的品,感情的表达温和而非热烈,诗人的“自我”行列。在《秋颂》一诗中,诗人着眼于秋实、秋隐蔽而非张扬,充分体现了诗人淡化个性色彩的色、秋味、秋收、秋声,借助多种修辞手段,用“客观感受力”的诗学理念。但是当读者用文本细致生动的笔触,舒缓优美的语言,描摹出一幅结合历史的角度细读全诗,就会发现诗中的每一秋天的画卷。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个场景,每一个意象的选择,其实都是诗人人生《秋颂》既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歌颂大自然、体验的自我表述,丰满的个性隐藏在字里行间。本论文获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PHR(IHLB)专项经费资助。[收稿日期]2008—1—21[作者简介】黄春燕(1972一),女,上海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35 北京第_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总第162期)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忧而不伤,哀而不怨,济拈来,其实是在为全诗定下基调。淡如烟霭的雾慈在这首涛中用秋天诠释着自己,也诠释着另一笼罩在秋天的田野上,使得一切似真似幻;圆熟种浪漫主义。的果实看上去诱人又香甜,散发着秋的魅惑。雾的虚无飘渺,散发出的淡淡愁绪;果实的丰硕甘一、秋之晨甜,给予人的温醇和愉悦,是统领全诗的两种情绪,这既是诗人置身于秋晨之中的直观感受,也1819年9月,是济慈病故前倒数第二个秋是诗人在当时人生阶段心态的真实写照。天。生命即将凋零之际,他在诗歌创作上却进入在整个第一节诗中,“温醇”的感觉和“愉了高峰期,先后完成了《秋颂》等几首最具代表悦”的情绪贯穿始终。看着满眼的硕果,诗人性的颂诗。曾有评论家认为,和同时期莎士比亚俏皮地想象,秋天一定是和太阳结成了同盟,的作品相比,济慈在此前后4年间的作品质量要“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更胜一筹。然而,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的一段藤蔓”。“conspire”一词,暗喻秋天的收获非时期内,评沦界对他却鲜有肯定和欢迎的声音,一时之功,而需长久的谋划。而这种密谋的结果只有包括李·亨特在内的为数不多的文学界朋友是丰硕的果实,又怎能不让人会心而笑,对秋天给予了他支持。一面是诗歌创作带来的丰收和喜和秋阳产生由衷的喜爱?随后,诗人用一连串的悦,一面是病痛和外界评论带来的压力和折磨,触觉、视觉和嗅觉意象渲染出秋天的圆满。成此时的济慈也正处在人生的秋冬交临之际。熟甘美的果实,被苹果压弯了腰的果树,胀大一天,当他漫步在秋天的田野上,他第一的葫芦和鼓起的榛子壳,甜甜的果核,还有粘次对秋天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美好感受:“现在这粘的蜂房。一系列含有“沉甸甸”、“饱满”季节多美——空气多好。爽利而适度。真的,不或“香甜”之意的动词和形容词:“load,Ness,开玩笑,确是适中的气候——暗蓝的天空——我bend,fill,swell,plump,over—brimm’d,mellow,从没像现在这样喜欢收割以后的田地——是呵,maturing,sweet,clammy”,加上读起来有膨胀胜过春天的冷绿。不知怎么地,布满茬儿的田地和充气感的唇齿音:“b”、“f”、“S”、看起来很温暖——就像有些画儿看起来很温暖一“P”、“m”,使得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果样。这在我星期天散步时给了我以深刻的印象,实的丰硕呼之欲出,连空气中都胀满了丰收的喜于是我就写了它。”(王佐良,1991:258)悦和甘甜。“兴之所致”往往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契但是温暖和喜悦之中似乎又有一丝隐忧。机,《秋颂》就是这样一首由自然催生的精美诗“被苹果压弯了腰的果树”这一意象很容易让篇。诗中的三小节分别描写秋日的早、中、晚3人想起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另一首诗《摘罢苹个时段的景色:雾霭笼罩的秋日之晨,充满了期果》。两首同为写秋天的诗,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待,也含有一些未知,如同人生的起步阶段;及“苹果”的意象。在弗罗斯特的诗中,坠入梦境至午后,劳作之后的满足,小卧田间的慵懒,和的“我”看见“膨胀得硕大无比的苹果忽隐忽人生收获阶段的心境不谋而合;到了日暮时分,现”(刘守兰,2006:205),尽管“我”已经飞鸟昆虫齐鸣,宛若生命的乐章都已奏响,燕摘得筋疲力尽,但是还有“千万个苹果要去采子即将远行,预示着一切将渐失生机。然而落日摘”(刘守兰,2006:205)。无论是《秋颂》红霞之中,萧瑟与感伤之外,燕子的呢喃又暗示中压弯了枝头的苹果,还是《摘罢苹果》中多得着春回大地的希望。随着场景和想象中季节的变让人摘不完的苹果,都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它换,诗人的情绪也在喜悦、倦怠、感伤和希望之们既传达着丰收的喜悦,也让人联想到难以承受J自然过渡。的劳作之苦,又似乎预示着“多事之秋”。理想在全诗的第一行,济慈就直奔主题:“雾气中的甜美和现实中的劳顿相互交织,一如诗人此洋溢、果实凼熟的秋。”层层薄雾,累累果实,阶段的心境:有文学创作给予的满足,也有疾病这两样秋天最普通不过的事物,看似被诗人信手和外界评论带来的困扰。3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lO期(总第162期)那样,细水长流,久久长长。“patient”一词,二、秋之收和第一节中的“mists”、“fruitfulness”一样,是全诗的点睛之词,也是诗人内心的告白:要忍果实既已成熟,农人就要收获,于是在耐,要坚持,要等待。第二节,诗人看见,秋天幻化成一个又一个的济慈的一生短暂而坎坷,在他早期的一些“你”,在秋天的田野里劳作和小憩。作品中,死亡与毁灭总是如影随形。脆弱而敏感“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的济慈对于人生的忧患,也曾害怕和恐瞑:“每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我的笔搜集完我蓬你有时随意坐在打谷场上,勃的思绪”(穆旦,2007:I84);也曾忧郁: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当忧郁的情绪骤然间降下,/仿佛来自天空的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悲泣的云团”(穆旦,2007:222);也曾在夜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垅,莺的歌声中痛苦地呼唤:“去吧!去吧!我要朝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你飞去”(胡家峦,2003:4l6)。但是,l8l9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年9月的济慈,已经进入了充满睿智的人生秋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天。执著追求美与真的他,面对不美与不真,变或者就在榨果架上坐几点钟,得淡然和宽厚;面对死亡和毁灭,变得从容和豁你耐心瞧着徐徐下滴的酒浆。”达。“济慈创作晚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也超越了激情与幻美。他寻求在自然旷达的境界与在诗人的笔下,秋天田野中的“你”,有点平和的生命心态中表现一种民族意识,一种对生慵懒,有点女性的妩媚,有时疲乏欲睡,有时又命进行深入思考的人文意识。”(章燕,2002:匆忙劳碌,偶尔也会静坐良久,耐心守候。秋天36)的丰收带给“你”满足和愉悦,也让“你”觉着有一点力不从心的疲惫。这个“你”,究竟是秋三、秋之暮天,还是诗人自己?读者也许可以心领神会。从第一节的温暖甜美,到第二节的静谧安带着“patient”的心态,诗人坦然地面对详,从蜜蜂的忙忙碌碌到“你”的慵懒缱绻,季节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常。在第三节诗的一“秋天”的脚步一步步放慢,兴奋的情绪一点点开始,诗人自问自答道:“呵,春日的歌哪沉静。“sometime”一词的两度使用,又一次暗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示出人生如“雾”,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似乎乐。”“spring”的意象延续了上一节文学创连丰收的喜悦也变得不那么确切,有点无端的茫作的话题,一语双关,表面指“春天”,也可然,也夹杂着些许伤感。理解为创作的“灵感源泉”,而“songs”和在这一节中,诗人把秋天比拟成柔美的女性“music”则常被用来指代诗歌等文学创作。诗形象,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艺术女神“缪斯”,进人好像是在自问:呵,我的“灵感”哪里去了?而把秋天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诗人写道:“或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诗作。者就在榨果架上坐几点钟,/你耐心瞧着徐徐下在l818到I8l9的两年间,诗人一直在进行滴的酒浆。”“oozing”一词描绘出“滴”的情《赫披里昂》一诗的创作。不知是出于健康原因状,读起来也舒缓悠长,似乎在告诉读者:锲而还是灵感匮乏,他写写停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不舍,才能酿造出人生的美酒;坚持不懈,方能成这部作品。灵感会飞走,创作力会减退,但正收获文学的果实。“徐徐下滴”暗示出时间的漫如诗人所说,和春天一样,秋天也有秋天的音长,愁绪的绵长,以及诗人内心隐藏的愿望。对乐。于是,继植物和人分别作过主角之后,在诗此时的诗人来说,无论是秋天,还是自己的创作歌的第三节,诗人又让大自然的另一个主角——灵感,或是自己的生命,他都希望能像苹果酒浆动物——依次出场:河柳下的小飞虫在哀鸣;篱3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总第162期)下的蟋蟀在歌唱;即将被屠宰的群羊高声咩叫;在作品中极力彰显个人色彩、用热情的语言、奇红胸的知更鸟也群起呼哨。在这秋天的合唱中,特的幻想和豪放的夸张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济又何尝没有诗人发出的共鸣?济慈虽然才华横慈早期的一些作品也属此类。不过,在《秋颂》溢,却个头矮小,貌不惊人,更常年患病,恋爱一诗中,他却采用了另外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由失意。身后诗作流传千古,生前却是知己寥寥。高调转为平和,由紧张变为舒缓,不呐喊,不呼但是,诗人在这里似乎想用飞鸟昆虫来表明,哪号;以温和淡然,表现出冷静旁观。这种超然物怕是最卑微的生命,也要唱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外的姿态一方面源于济慈“客观感受力”的诗学怀才不遇的诗人也有“自己的音乐”。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可以想象,此时的诗人站在秋天的田垄里,成熟与蜕变。耳听着秋之乐章,眼看着黄昏的景象:“当波状综观《秋颂》全诗,认为“诗人没有自我”的云把将逝去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的济慈一直在试图隐去自我。比如在第二节中,碎的田野。”“soft.dying”、“stubble—plains”他把秋天称作“你”,而自己则站在全知型的和“rosyhue”从视觉上刻画出日暮秋阳之柔视角,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好像诗中表达美;一连串双元音和字首辅音“S”、“P”、的是“你”而不是“我”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更“h”则从听觉上让人感到情绪的逐渐低落和秋为客观和全体的而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感受。然天的萧瑟。就在读者的心情走向无奈和灰暗时,而正如华兹华斯所言,诗融入了诗人长久的心灵燕子的意象使得一切重又变得明朗甚至欢快。感受和情感体验,是内心感隋的长久进发。济慈在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诗人写道:“丛飞欲隐而不能,他把自身的感隋和体验巧妙地融入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这不仅与本节第一句了一切景物之中。表面上看,济慈的“客观感受中的“spring”相互呼应,而且婉转地给出了答力”理论和浪漫主义诗歌强调个性色彩的理论背案:春日的歌就在这里。这一结尾,和诗人雪道而驰,事实上,两者只是落笔角度不同,都是莱《西风颂》中的千古名句“要是冬天/已经来“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穆旦,2007:在诗中,济慈借助各种意象,利用“移情”95)一样,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乐等修辞手段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无论观盼望。是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mists”、“winnowing相对于前两小节以静态为主的画面,《秋wind”,“spring”、“lightwindlives”;还颂》的第三节融静态与动感为一体。长元音的使是动物意象“bees”、“smallgnats”、“ful1.用放慢了语言的节奏,但是,飞虫“忽而飞高,grownlambs”、“gatheringswallows”,以及诸忽而下落”,知更鸟“群起呼哨”,燕子在高空多形容词的使用,都使得读者能够随着诗人平静聚集等一系列动作又突出了动感和变换,暗示出的描述,感受到温暖而忧伤的秋之气息,体验到季节更迭和生命轮回的不可阻挡。至此,在不长诗人微妙多变的心绪。和济慈早期的一些作品相的三节诗中,诗人从触觉,到视觉,到听觉;从比,《秋颂》一诗中语言风格和创作手法的转植物世界,到人的世界,再到动物世界;从秋变,折射出他在思想和心态上的改变。正如在前天,到冬天,再到春天,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文所引用的那封信里所说的那样,诗人原先或许上,实写景,暗写情,情景交融。并不以秋为美,也慨叹过秋之凄凉和哀切,但是在进入了人生的秋天之后,他才发现“现在这季四、“我”之隐节多美”,秋天温暖的田地甚至“胜过春天的冷绿”。思想上的成熟,心态上的平和,对美与真借景抒情是浪漫派诗人的一大特色,华兹华的追求,使得诗人在这一阶段更注重“客观感受斯在《抒情歌谣》的“序曲”一文中指出:“好力”的表达,也赋予了《秋颂》这首诗优美淡然诗是强烈感隋的自然流露。”(Greenblatt,1986:的气质。163)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不少浪漫主义作家3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总第162期)五、结语参考文献:[1】Greenblatt,Stephen.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客观感受力”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实Literature[M].Newyork&London:WWNorton&CoLtd.1986:163.践了浪漫主义的写作原则,它不仅没有削弱诗人【2】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的个陛色彩,反而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深沉版社,2003:416.含蓄。透过《秋颂》中一幕幕秋天的场景,读者[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看到是济慈对理想的执著,对前景的展望,是他社,2006:205.面临人生之秋的感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表白。[4]穆旦(查良铮)译.伦雪莱济慈抒隋诗精选集[M】.北质朴平实的语言,鲜活生动的联想,细腻丰富的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84,222,95.情感,冷静豁达的态度,既反映了诗人个性的成[5】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熟,也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技巧上的日臻完善。版社,1991:258.诗人济慈充分调动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主要元[6】章燕.济慈《致秋》中的审美观和人生观【J].外国文学素,用一支生花妙笔,为世人谱写了一首忧而不研究,2002,(3):36.伤的秋之颂歌。(上接第44页)[1]Ga~tanPicon.Panoramadelanouvellelittdraturefran~aises【MI.Pads:GaUimard,1988.注释:@DenisHollier.DeLalittOratureFrangaise,Bordas,1993:[2】FabriceThumere1.LaCritiqueLittOraire[M].Paris:Ar-mandColin,2002.25.(RolandBarthes.SurRacine[M].Seuil,1963:l53.[3】RolandBarthes.CritiqueelV~ritk【M].Paris:Seuil,@RolandBarthes.SurRacme[M].SeMuil.1963:157.1966.④黄忠晶.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中央编译[4]RogerFayolle.LaCritique,Collection“U"[M].Paris:AlmandColin,1964.出版社,2005.@PierreLepape.Andr~Gide[M].Seuil.1997:11.[5】Jean-YvesTadi6.LaCritiqueLitt~raireauXXesi~cle[M】.Pads:col1.Belfond,1987.@PierreLepape.Andr~Gide[M].Seuil.1997:13.(7)Institutdestextesetmanuscritsmodernes.【6]TzvetanTodorov.CritiquedelaCritique[MI.Pads:⑧G.Genette.Figures研M】.EditionsduSeuil,1972:19.Seuil,1984.G.Genette.FiguresI/[MI.EditionsduSeuil.1972:151.[7】J·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⑩茨维坦·托多洛夫.王东亮,王晨阳译.批评的批评——教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育小说[M】.三联书店,2002:164.社,2004.⑩参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8]冯寿农.文本·语言·主题——寻找批评的途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⑥又称“文本问性”.[9]茨维坦·托多洛夫,王东亮,王晨阳译.批评的批评——参考文献:教育小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2.3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