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24世界地理篇之资源与环境(原卷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24世界地理篇之资源与环境(原卷Word版)

ID:946215

大小:1.16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24世界地理篇之资源与环境一、选择题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也呈现增长趋势。下图示意中、印、德、美四国经济体某种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演进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能源最可能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核能2.德国该能源消费拐点早于美国的直接原因是()A.技术先进B.经济发达C.政策推进D.教育领先3.为降低我国该能源消费总量,目前可采取的措施是()A.全面控制居民消费量B.增加该能源出口量C.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D.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答案】1.A2.C3.D【解析】1.2018年中国的该种能源的消耗量接近30亿吨,符合我国煤炭2018年的消耗量,而且我国煤炭的消费量近年有所下降,故该能源为煤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在人均30000美元时达到拐点,美国在人均50000左右才达到拐点,因此经济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教育对拐点出现时间的影响较小,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能够更高效率利用煤炭,对减少煤炭的使用有一定的作用,但拐点之后,德国煤炭的使用量大幅下降,说明主要是政策起重要作用,而不是技术的影响,C正确,故选C。3.降低能源消费的方式有:降低使用量、提高使用效率等,全面控制太过绝对,A错误;增加出口会导致国内资源紧张,B错误;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技术并不成熟,全面推广并不现实,C错误;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煤炭使用效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能源使用与经济关系。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与运用。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知,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以高耗能为主,而发达国家相对能耗低,主要与经济的结构和技术水平有关。垦殖指数是指一个地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据表回答下面小题。4.亚洲的垦殖指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A.农垦历史悠久,人口数量众多B.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较少C.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D.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5.2000年与1950年相比(  )A.欧洲因人口增长较快,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北美洲垦殖指数的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大洋洲因人口负增长,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增加D.非洲因机械化水平高,导致垦殖指数上升【答案】4.A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4.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农垦历史悠久,人口数量众多,垦殖指数高,A正确;亚洲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较多,B错;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和垦殖指数无关,C错;亚洲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D错;综上可知,选A。 5.读表可知,欧洲人口增长但增长较慢,A错;读表分析可知,北美洲垦殖指数的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B正确;大洋洲人口增长较慢,但不是负增长,C错;非洲机械化水平程度低,D错;综上可知,选B。中国铝土矿缺口很大,其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其次为几内亚、马来西亚、印度、巴西等国家。下图示意2008—2015年中国铝土矿生产量与进口量及进口量所占比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数据表明中国铝土矿()A.进口量大于生产量B.进口比重直线上升C.对外依存度比较高D.2014年进口量最少7.中国铝土矿开采加工的现状,极有可能导致()A.国内铝土矿资源逐渐枯竭B.停止进口国外铝土矿资源C.世界铝土矿产量急剧下降D.世界电解铝产业加速衰退8.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部分地区涉及电解铝生产企业削减产能30%,原因是()A.保护矿产资源B.减少环境污染C.进口成本提高D.市场需求降低【答案】6.C7.A8.B【解析】6.结合图示信息,某些年份我国铝土矿进口量大于生产量,某些年份则进口量小于生产量。我国铝土矿进口比重呈波动性变化,AB错误。我国进口铝土矿最少年份占总需求量的35%以上,对外依存度比较高,C正确。2014年我国铝土矿进口量所占比重虽然最低,但由于总量较大,所以进口量并非最少,D错误。故选C。7.铝土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铝土矿资源蕴藏量占世界比重低,但开采量大,过量开采会导致其逐渐枯竭。A正确;国内资源枯竭,进口量加大,B错误;我国的铝土矿对世界产量影响不大,C错误;工业发展对铝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电解铝产业加速发展,D错误,故选A。 8.电解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部分地区涉及电解铝生产企业削减产能,B正确,ABC不符合发展的实际,错误。故选B。【点睛】铝土矿实际上是指工业上能利用的,以三水铝石、一水铝石为主要矿物所组成的矿石的统称。铝土矿是生产金属铝的最佳原料,也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其用量占世界铝土矿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铝土矿资源较为丰富,铝土矿保有基础储量在世界上居第七位,储量在世界上居第八位。截至到2006年保有的资源储量为27.76亿吨,其中储量5.42亿吨,基础储量7.42亿吨,资源量20.35亿吨,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广西、贵州4省区,其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9%,其中山西占41.6%、贵州占17.1%、河南16.7%、广西占15.5%。另外,重庆、山东、云南、河北、四川、海南等15个省市也有一定的资源储量,但其合量仅占中国的9.1%。2020年3月27日,肯尼亚政府宣布了在肯尼亚纳库鲁县开发由地热能源驱动的工业园区的计划。该工业园区将以提供廉价的地热能和蒸汽的方式,促进工业发展,重振当地经济。纳库鲁县位于肯尼亚西南部高原上,地热能源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毛纺、制革、木材加工等。下图示意“纳库鲁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纳库鲁县地热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洼陷,接近地热源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热能侵入地表C.湖泊众多,温泉遍布D.位于东非大裂谷,多火山10.纳库鲁县能够以地热能驱动工业园区发展,主要是因为地热能()A.发电成本低,电价低廉B.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C.开发难度小,节省投资D.储量大,发电稳定11.以地热能驱动的工业园区,适宜布局的工业部门是()A.有色冶金工业B.谷物加工工业C.大型机械制造业D.采矿业【答案】9.D10.D11.B【解析】9.由图可知,该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带,由于板块张裂,周围多火山分布,地热资源丰富,D项正确;地热能的丰歉与地势高低无关,A项错;该地属于板块张裂地带,不属于消亡边界,B项错;地热能源丰富可形成温泉,而不是温泉多形成地热能,所以C项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C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D项正确。10.由材料可知,肯尼亚纳库鲁县开发由地热能源驱动的工业园区的计划,说明地热能在该地可大量、长期被利用,说明该地地热能储量大、发电稳定,D项正确;ABC三项也都是地热能的优点,但与材料的这种表述无关,故可排除。本题D项正确。11.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工业园区主要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毛纺、制革、木材加工等,主要属于低能耗产业。与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相比,属于新能源的地热能发电量有限,不适宜布局高能耗的冶金工业和大型机械工业,故A、C两项可排除;谷物加工工业,既接近原料产地,对能源的需求较少,适合在以地热能驱动的工业园区发展,B项正确;图中信息表明纳库鲁周边地区没有矿产,故工业园区内发展采矿业更不合适,D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B项正确。【点睛】地热能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世界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以下4个地热带:①环太平洋地热带,世界许多地热田都位于这个地热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从意大利直至中国的滇藏。③大西洋中脊地热带,属于板块的开裂部位,包括冰岛和亚速尔群岛的一些地热田。④红海、亚丁湾、东非大裂谷地热带。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下图示意里海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3.里海东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A.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旱,蒸发强烈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D.处于大高加索山脉的雨影区【答案】12.B13.B【解析】12.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由于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资源的开发引发五国争论不休,所以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等资源是周边各国争夺的主要原因,该问题的实质是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B对。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不是争论的实质,A、C、D错。故选B。 13.里海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特别是里海东岸广大地区,从地理分区上属于中亚,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且大风日数多,蒸发强烈,从而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故B项正确。位于40°N附近,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项错误;湖水盐度较高,不适宜灌溉农田,故C项错误。里海及其东岸并不是大高加索山脉的雨影区,D错误。故选B。【点睛】由于里海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植被覆盖少,为荒漠环境,所以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4.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沙尘暴C.土地盐碱化D.洪涝灾害15.关于咸海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B.过度引水灌溉C.过度开采石油D.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16.导致中亚气候干旱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处亚洲中部,地势高,水汽难以爬升上去B.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C.所处地纬度低,热量充足,蒸发旺盛D.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答案】14.C15.C16.B【解析】14.由材料和图示可知乙地位于我国西北,,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灌溉主要靠河水,引水灌溉后,水中易溶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累,易造成土壤盐碱化,故选项C正确。而农业灌溉,不会造成洪涝灾害、沙尘暴和水土流失,故选项A、B、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5.咸海位于中亚地区,气候干旱,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小。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会使湖泊面积缩小,故选项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过度引水灌溉,会使湖泊面积缩小,故选项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也会使湖泊面积缩小,故选项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过度开采石油不是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故选项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中亚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由于位于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故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气候干旱。所以选项B正确。A选项地处亚洲中部,地势高,水汽难以爬升上去(中亚地势不高),所以选项A错误;C选项所处地纬度低,热量充足,蒸发旺盛(位于温度,中纬度),所以选项C错误;D选项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位于温带,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所以选项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沙漠广大,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沙漠、草原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河流:多内流河,主要有锡尔河、阿姆河,额尔齐斯河、乌拉尔河,夏季是汛期。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农业生产在获得人类所需产品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关于造成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壤污染主要是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的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清除③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不会危及人类健康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严重,尤其是城郊、工矿区周围土壤污染较重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④18.有关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B.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C.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D.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答案】17.B18.D【解析】17.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比如施化肥、洒农药等造成的,①错误。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很难清除,有些可能需要换土才行,②正确。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被人类食用,也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③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郊地区开发加快,污染加重。工矿区因为开发资源,土壤往往金属含量超标,④正确。故本题选B。18.人类进行的农业生产,比如种植经济林木,就不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A错误。新疆绿洲农业的生产活动,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绿洲面积萎缩,影响生物多样性,B错误。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C错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污染土壤,这些污染物随着水循环等进入生态系统,最终污染整个生态,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D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包括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的统称)为原材料,制成可再生物质能锅炉直接燃烧的新型清洁燃料。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缺油少气,但人均能源消费量高,能源长期依赖进口。目前,瑞典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是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利用的先锋国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瑞典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重工业发达B.交通运输业发达C.供暖对能源消耗大D.能源资源丰富20.瑞典大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优势条件是()A.森林资源丰富B.太阳辐射较强C.对外交通便利D.邻近海外市场.【答案】19.C20.A【解析】19.瑞典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且漫长,需要长时间供暖,因此人均能源消费量高,主要是需求量大,故选C。20.瑞典有丰富的亚寒带针叶林资源,A正确。瑞典纬度高,太阳辐射弱,B错误。瑞典地势起伏大,对外交通不便,C错误。能源主要是自用,不是用来出口的,D错误。故选A。【点睛】考查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点二、非选择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约旦虽地处中东,但常规能源紧缺,近年该国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寻求国际合作。2014年中东地区第一个大型风电项目在约旦落户建设。目前,中东一些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下图为约旦位置示意图。(1)分析该国风能资源丰富但未被开发利用的原因。(2)目前,一些国家竞相参与中东风电项目开发,试述其原因。【答案】(1)中东油气资源丰富,进口便利;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区人烟稀少,工程建设、维护成本高;经济实力较弱,技术落后。 (2)中东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其他国家有优化本国能源消费结构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本国外贸经济发展(带动本国风电技术发展与设备输出);扩大清洁能源(风电)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中东资源型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现实与长远意义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亚地区的区域特征。【解析】(1)约旦位于中东地区,当地传统能源石油资源储多,开采量大,该地区多采用石油作为能源资源;风能资源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建设成本、维护等工作不利开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风力开发技术落后。(2)一些国家竞相参与中东风电项目开发的原因,主要从风能开发潜力、优化能源结构、扩大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中东国家新能源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中东国家以传统能源石油资源为主,能源结构单一,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开发风能;有利于促进本国外贸经济发展(带动本国风电技术与设备输出);增加新能源可以扩大清洁能源利用(风电开发)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中东资源型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现实与长远意义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点睛】某一种丰富的资源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原因主要分析:对该种资源需求量、开发能力(资金、技术)、开发难度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干热河谷处,海拔大约2300米。这里保留着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手工业制盐术,制盐历史已有1300年。盐民们在澜沧江江边挖井抽取地下卤水灌入盐田,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自然制盐。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奇观之一。2008年已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是由于先进的现代化工艺制盐技术的出现,加之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传统工艺有失传的可能性。下图为盐田景观图及芒康县气候资料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东岸盐田相比,西岸盐田数量多、密度大,宽度广、集中成片。(1)分析西岸盐田分布特点的成因。这里春季盐的产量最高,质量最好。(2)从气候角度,分析盐井古盐田春季产盐量高的原因。(3)简述盐井古盐田入选文化遗产的意义。【答案】(1)西岸坡度更小,相对更平坦,盐田更宽,密度大,集中成片。(2)春季,太阳高度角增大,白昼变长,日照时间长,雨季未到,降水少,睛天多,地处背风皮,气流下沉增温,气温高,风力大,蒸发旺盛,产盐多(3)利于盐井益田保护,传承晒盐工艺,提升文化旅游价值,提高影响力。【解析】本题以西藏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解析】(1)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而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这种特点是由于东西岸的地形差异导致的,根据图合理分析即可,因此西岸地形更为平坦,坡度较缓,且盐田面积更大,分布较为集中。(2)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该地距离直射点纬度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变长,且此时雨季还未到来,旱季尚未结束,气温回升快,同时受干热风的影响(焚风效应)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气温高(风力大),蒸发旺盛,有利晒盐。(3)本题主要从传统技艺保护和遗产保护角度分析。盐井古盐田入选文化遗产保护遗产,防止传统工艺的失传,保护世界奇观,利于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 【点睛】关于古盐田的传承与保护:1.利用当地独特的盐田景观,大力发展文化观光旅游,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强宣传千年盐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利用旅游收入来传承和保护古盐田;2.为了保护原有古盐田,应建立盐晒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3.利用古老制盐工艺打造特色盐制品产业,让古老工艺得以传承;4.扩大当地传统工艺制品的市场销售,以增加现代盐工收入,让年轻人参与其中,从而使古老的海盐晒制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