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第6讲 则者之:词语释义成语助记经典文言故事巧练高考实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第6讲 则者之:词语释义成语助记经典文言故事巧练高考实例

ID:943335

大小:30.5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词语释义+成语助记+经典文言+故事巧练+高考实例则、者、之十六、则【词语释义】【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引申义】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成语例释】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经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遗则。(屈原《离骚》)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成语举例】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成语例释】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经典文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3.副词,就、立即。【经典文言】沛公则置车骑。4、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经典文言】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⑤唇亡则齿寒。(桓宽《盐铁论·诛秦》)⑦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⑧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经典文言】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④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⑸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经典文言】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经典文言】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经典文言】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殽之战》)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经典文言】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2.助词,无实际意义。【经典文言】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诗经》)【固定词组】[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故事巧练】“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解析:(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可见他性情的忠厚。【高考实例】(1)(2019·全国卷Ⅲ)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则:连词,表示条件关系,译为“那么”“就”(2)(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3)(2019·北京高考)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4)(2019·天津高考)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则:连词,假设关系,译为“那么”“就”(5)(2019·浙江高考)余则无以难子相也则:连词,表示转折,却(6)(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7)(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8)(2018·江苏高考)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吕峄亭,人名)遣使来迎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9)(2017·浙江高考)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十七、者【词语释义】【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假借义】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成语举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者如云——来者不善——来者不拒【成语例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经典文言】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情况)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经典文言】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种”“样”“……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经典文言】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5.指代某种情况,可视上下文翻译。【经典文言】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6.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成语例释】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定语后置标志。【经典文言】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自衣冠以送之。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7.助词,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似的”。【经典文言】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助词,表示停顿,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表示“者”字后面有所解释,或者叙述、说明原因。注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9.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经典文言】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固定词组】【……者,……也】判断句的一般格式,也可以省略“者”或“也”,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故事巧练】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解析:(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译文:李白,是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高考实例】(1)(2019·全国卷Ⅱ)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2)(2019·全国卷Ⅱ)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3)(2019·全国卷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4)(2019·天津高考)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 的人(5)(2018·全国卷Ⅱ)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者:代词,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6)(2018·天津高考)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者:代词,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7)(2017·全国卷Ⅱ)赵憙真长者也者也:表判断,是(8)(2017·天津高考)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9)(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者: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十八、之【词语释义】【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到……去、往(动词)【经典文言】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⑤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假借义】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成语例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经典文言】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④未之有也2.指示代词,这、此。【成语例释】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经典文言】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代词,相当于“我”“自己”。【经典文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成语举例】不经之谈——不惑之年——伯仲之间——布衣之交——城下之盟——乘人之危——出头之日——侧隐之心【成语例释】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经典文言】作定语: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特别注意: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定语【经典文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____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凌万顷之茫然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经典文言】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⑥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⑦愿夫子之幸存寡人⑧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⑨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⑩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⑾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应侯之用於秦也,孰与文信侯专?6.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句式。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经典文言】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④何功之有哉?7.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经典文言】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④三寸之舌8.助词,用在方位名词(如“前”“后”等)和它们的修饰语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经典文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9.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经典文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为什么这样不愉快呢)【固定词组】[唯……之、唯……是]表示宾语前置的格式,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文言例句有: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此之谓、斯之谓、是之谓]可译为“这就叫做”,文言例句有:语日“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故事巧练】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解析:(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译文: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高考实例】(1)(2019·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之:代词,作宾语,译为“他们”(2)(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3)(2019·全国卷Ⅰ)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4)(2019·全国卷Ⅰ)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之:代词,作宾语,译为“他”(6)(2019·全国卷Ⅱ)秦民之①国都言初令之②不便者以千数①之:动词,到、去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2019·全国卷Ⅲ)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之:动词,到、去(8)(2019·浙江高考)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9)(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10)(2018·浙江高考)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1)(2018·江苏高考)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12)(2017·全国卷Ⅱ)憙素与奉(人名)善,数遗书切责之之:代词,作宾语,他(13)(2017·浙江高考)今之①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②罪。”①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②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14)(2017·山东高考)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之:动词,到、去(15)(2017·山东高考)顷之,敕起还府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