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教学文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下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教学文稿

ID:941825

大小:866.5 KB

页数:126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检测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lúnjĭnxīshĕnyúkēngxiàngyíguànkuìsìzhuànshèbìwúrăn 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 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希,通“稀”,稀疏 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希,通“稀”,稀疏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莫春者,春服既成3.唯求则非邦也与:希,通“稀”,稀疏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与,通“欤”,语气词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二、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如二、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至于如二、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至于或者如二、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至于或者或者如二、一词多义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形方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形纵横方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形纵横道,是非标准(礼仪)方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形纵横道,是非标准(礼仪)正、才方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介词,因为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介词,因为动词,认为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介词,因为动词,认为动词,用、做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介词,因为动词,认为动词,用、做介词,用以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与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给予与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给予赞成与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给予赞成跟、和与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给予赞成跟、和“欤”,相当于“吗”与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给予赞成跟、和“欤”,相当于“吗”结交。(所与:结交的人,即同盟者)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比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比在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比在和、跟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比在和、跟到、在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你(们)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铿的一声,象声词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铿的一声,象声词你尔 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三、词类的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三、词类的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三、词类的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最后出三、词类的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最后出戴……帽子三、词类的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最后出戴……帽子吹风,乘凉三、词类的活用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回答(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回答使……富足(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3.则何以哉(1)宾语前置四、特殊句式——倒装句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宾语前置四、特殊句式——倒装句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则何以哉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宾语前置四、特殊句式——倒装句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则何以哉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宾语前置寻找规律和方法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四、特殊句式——倒装句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2、异乎三子者之撰。(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以吾一日长乎尔 2、异乎三子者之撰。(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以吾一日长乎尔 2、异乎三子者之撰。(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以吾一日长乎尔 2、异乎三子者之撰。(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以吾一日长乎尔 2、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以吾一日长乎尔 2、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2)介宾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以吾一日长乎尔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整体感知】 孔子____志【整体感知】(1) 孔子____志弟子____志【整体感知】(1)(2-12) 孔子____志弟子____志孔子____志【整体感知】(1)(2-12)(13-16) 孔子____志弟子____志孔子____志四位弟子“志向”、性格怎样?【整体感知】(1)(2-12)(13-16)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孔子的“志”是什么? 【课文疏理】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日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一、孔子向学生文“志”。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子路率尔而(表修饰)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以师旅,因之以(用)饥馑;由也(句中语气词)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来等待君子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治理国家),愿学焉(语气词)。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名作动),愿为小相焉(语气词)。”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同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二、四个学生分别讲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表修饰)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仲由)志:性格: 子路(仲由)志:性格: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志:性格:侧重强国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志:性格:侧重强国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志:性格:冉有(求)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志:性格:冉有(求)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志:性格:侧重富民冉有(求)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志:性格:侧重富民冉有(求) 志:性格:公西华(赤) 志:性格:公西华(赤)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志:性格:侧重以礼治邦公西华(赤)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志:性格:侧重以礼治邦公西华(赤)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志向虽各有侧重,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 志:性格:曾皙(点) 志:性格:曾皙(点)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志:性格:春游图曾皙(点)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志:性格:春游图曾皙(点)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赞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赞惜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 孔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礼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用礼治理国家,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三、写孔子对三人的评价。唯(句首语气词)求则非邦与(欤)?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为何“哂”子路? 为何“哂”子路?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孔子为什么“哂由”呢? 孔子为何与点呢?【合作探究】 为何“与”曾点?三还是在讲﹁治国﹂二不想做官,逍遥生活一太平盛世的缩影以礼治国 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去之则藏”,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相合拍。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一味消极。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孔子是一位爱护学生,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循循善诱的老师。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子路:自信而率真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子路:自信而率真冉有:谦恭有力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子路:自信而率真冉有:谦恭有力公西华:谦虚谨慎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子路:自信而率真冉有:谦恭有力公西华:谦虚谨慎曾晳:从容有礼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晳的一段话。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yí)水中洗去尘土, 到舞雩(yú)台上临风起舞, 兴尽时放歌而归。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晳的一段话。 请你谈谈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这种生活理想勾勒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yuè)”治理天下的理想相吻合。也可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 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 灵魂的自由。请你谈谈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 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和他 的四个弟子便展开了有关志向的 心灵的对话。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他先扫除弟子因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引导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的理想;但他们的回答似乎都还少了点什么。孔子并不即刻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读者评孔子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读到“是谓大同”,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