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评价22含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版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评价22含解析新人教版

ID:937794

大小:27.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质量评价(二十二)(建议用时:90分钟)一、阅读鉴赏(一)(2021·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需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9-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和礼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B 解析: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错误,原文所阐述的意思: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项,“被动形成的”错,原文中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和人治的不同。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9- 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D.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人们遵循礼应具有主动性。C 解析:“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B.乡土社会虽然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混乱的,它依然是个有秩序的社会。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缺乏变化。D 解析:“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9-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9-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有改动)4.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A 解析:B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的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须选择。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9-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 解析:A项,“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B 解析:B项,整句理解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7.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解析:如在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文章第六段,-9-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答案: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8.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的思路是把题干中孔子的答话与文章中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在文章第七段中“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而孔子对“孝”的解释因人而异,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具体解释的,也不是抽象的。所以,孔子的言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答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并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二、写作题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就是村落。但近年来,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正在使乡土文化趋于解体。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庄人去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手工艺濒临失传,县志、村志等乡土文献整理无人问津,乡村文化设施老旧短缺……凡此种种,让人说到乡愁时,甜蜜中充满着苦涩。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9-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假设你是某大学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根据材料反映的现实状况,以协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志愿者们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字数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写作前,先通读材料,仔细审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审清本题的限制性,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题明确要求根据材料反映的现实状况,以协会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志愿者们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参考例文:别让古村落渐行渐远亲爱的志愿者们:你们好!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皆含情;想起乡土,内心便满是温柔,感受乡土文化,如饮美酒醇厚悠长。可近年来,人口的流失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乡土文化趋于解体,乡村的一切与我们渐行渐远。所以,我在此倡议:留一片乡土去品味,勿让古村落成为历史。乡土文化解体,究其根本,是人口流失与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单元就是村落。可以说,村落承载着无法言喻的情谊与韵味,乡村的生活自然、恬淡。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快速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断有新的事物、新的契机涌现。大量的乡村人民为了追求更美好的高品质生活,迁徙到了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他们无法慢下来……凡此种种,让我也依稀体会到了余光中先生口中乡愁的韵味;乡愁是邮票,是思念,甜蜜中充满着苦涩。如此,怎能不让人感慨、叹息?如何才能留一片乡土去品味?同学们,我们要读好古村落这本书,让乡土文化在现代生根发芽。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9- 每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当我们真正了解这些历史时,我们就会明白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古村落的民风民俗、房屋建筑、手工艺都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让这些乡土文化失传,我们应当重新拾起它们,传承并使其发扬光大。乡土文化的没落,古村落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重视。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古村落,让乡土文化的生机再次焕发。我们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活动,组织大家去古村落参观,去学习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去了解流传千百年的民风民俗,去查看整理无人问津的县志、村志等乡土文献等等,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想要留住它们绝非易事。保护乡土文化,避免它们的消失,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同心。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片乡土,凝聚无数希望,让我们停下快速的步伐,留一片耐心来呵护我们的乡土,用丰富的思想装点乡土村落,以细腻的心去珍惜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永不落幕。因此,我在此再次发出倡议:“留一片乡土去品味,勿让古村落成为历史!”倡议人:××大学志愿者协会××年×月×日-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