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7讲种群及其动态课件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7讲种群及其动态课件新人教版

ID:937782

大小:1.6 MB

页数:62页

时间:2022-03-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7讲 种群及其动态第9单元 素养导读 必备知识固本夯基 一、种群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同一时间、同一、相同、全部个体;同一物种的生物常因划分为不同种群;不同物种间则存在。地区物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3)年龄结构通过影响,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名师点睛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 (4)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弱正方形平均值 随机取样1m2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模型构建的形式、步骤及意义(1)表现形式及意义通过和数学方程式表现种群数量变化,属于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和种群数量变化。(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曲线图数学解释预测合理的假设数学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①产生原因: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等条件下。②数学模型:(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③特点:。食物和空间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Nt=N0λt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种群的“S”型增长①产生原因:环境条件的制约,包括、空间、和天敌等。②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K值)后将,有时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资源食物停止增长 名师点睛(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对比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对于大多数生物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中。(2)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波动下降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成分空间pH温度“J”有限“S”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混合均匀取样计数抽样检测曲线图 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名师点睛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就是一个大方格(体积为10-4mL),其内部方格有两种类型,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大方格长度为1mm,高度为0.1mm(即规格为1mm×1mm×0.1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10-4mL),故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因素,例如:阳光、温度、水等。(2)因素,例如: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相互竞争的关系、寄生等。2.种群研究的应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有害生物的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非生物生物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治 概念检测1.基于对种群及各数量特征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微山湖内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2)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4)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答案(1)×(2)√(3)√(4)√(5)× 2.基于对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在生长密集处取样。()(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3)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卵的种群密度。()(4)重捕间隔时间越长,最终所得数据越准确。()(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答案(1)×(2)×(3)√(4)×(5)× 3.基于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3)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答案(1)×(2)×(3)√ 4.基于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若酵母菌密度过大,应当先稀释。()(2)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要在滴入培养液后盖好。()(3)要立即计数,不用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4)为了增加准确性,可重复实验。()答案(1)√(2)×(3)×(4)√(5)√(5)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通过多次计数取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少实验误差。() 5.基于对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捕捞湖泊中的鱼类使其数量维持在K值,能持续获得最大产量。()(2)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途径是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3)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答案(1)×(2)√(3)× 核心考点能力提升 考点一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合作探究探究1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草原与相关植被类型之间通常会出现一种动态平衡。有时候,干旱、火灾或密集放牧的时段有利于草原形成,其他时候,湿季和没有重大干扰时有利于木本植被生长。(1)该草原上某动物为1000只,一年出生10个小动物,则出生率是多少?提示10/1000×100%=1%。 (2)草原牧民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哪种途径控制害虫密度?提示该措施可改变害虫“性别比率”,从而降低“出生率”,故而降低种群密度。(3)种群各项特征中对种群密度大小具“决定”“预测”及“影响”作用的因素分别是什么?提示“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动趋势,性别比例则可“影响”种群密度。 (4)干旱期间,某种大型食草动物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动,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哪项?提示干旱期间某种大型食草动物数量会因“迁入率与迁出率”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动。 探究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动物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1)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估算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发生什么变化?提示样方法。提示变大。 考向突破考向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1.(2020山东淄博模拟改编)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它与种群的特征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雌雄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B.某一草原,野兔的迁入和迁出直接决定其种群数量C.研究某种鸟的年龄结构能够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在某一地域大量释放经绝育后的雄蚊,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控制其种群数量 答案D解析雌雄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某一草原,野兔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其种群数量;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研究某种鸟的年龄结构能够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在某一地域大量释放经绝育后的雄蚊,主要通过减少有效的交配来降低蚊的出生率,从而控制蚊的种群数量。 2.(2020内蒙古赤峰模拟)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答案C解析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易混辨析对种群数量特征辨析不清(1)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剧增——一般是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4)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5)性别比例中,♂多于♀,如蚂蚁等;♀多于♂,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考向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020河北模拟)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子叶草本植物比双子叶草本植物更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株生长密集处选取样方C.计数时应将处于样方内和四周边线上的植株都统计到D.如果所调查的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答案D解析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个体数目;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计数时,在边线上的植株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如果所调查的种群个体数较少,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会使估算值更加准确。 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D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题后反思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只有植物才用此方法,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合作探究探究1“J”型增长和“S”型增长对比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右图分析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是什么时期?防治害虫应在什么时期?提示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害虫应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之前。(2)环境容纳量受不受环境影响?提示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影响,环境改变环境容纳量就改变。 探究2对“K值”的理解 (1)图中表示K值所对应的是什么时间?K/2值所对应的是什么时间?提示图中A、B、C、D时间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2)K值是一成不变的吗?提示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3)在A'→A时段内,种群数量是不是会逐渐减少?提示在A'→A时段内,增长速率仍大于零,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只是增长的速度减缓。 探究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1)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提示符合“S”型增长。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探究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右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 (1)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2)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年后开始的。(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4)你认为种群增长速度在迁入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5)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B6B食物充足,没有天敌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等 考向突破考向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2020山东滨州三模)科研工作者在不同时间调查了某种群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其中K值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值是调查的种群数量。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A.该种群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波动B.S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最快C.(1-N/K)可代表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资源量D.S1—S5期间,该种群的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答案B解析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改变;据表格数据可知,在S3时,种群数量等于K/2,种群数量的增长最快;因为当N=K时,(1-N/K)=0,所以(1-N/K)可代表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资源量;S1-S5期间,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受空间和食物因素影响,该种群的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易错警示(1)“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可能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2.(2020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对于某生物种群来说()A.K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B.K值随环境条件而变化C.生存面积相等的两个种群K值相同D.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答案B解析K值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数量也随之改变;两个种群生存面积相等,但对气候的适应状况、其天敌情况、食物状况等可能不同,故其K值也不同;当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数量可增加、减少或动态平衡。 题后反思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K/2值为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考向2种群研究的应用3.(2020浙江宁波模拟)小龙虾具有食性杂、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缺乏食物时,小龙虾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进行小龙虾的养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的持续短缺会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B.小龙虾自相残杀的行为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小龙虾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D.养殖过程中病原菌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小龙虾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C解析种群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食物的持续短缺会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小龙虾因食物短缺而自相残杀的行为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小龙虾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但自然增长率一直减小;养殖过程中病原菌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小龙虾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4.右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您好,谢谢观看! 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1增加到K2,说明环境条件变得相对更适宜、更有利于该种群生物生活。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有利于该种群数量增加;由于K1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使环境容纳量下降;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更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加,使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