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版高中语文5.2伶官传序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ID:936913

大小:62.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伶官传序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ì)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g)盛以锦囊(chéng)誓天断发(fā)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仇雠已灭(chóu)乱者四应(yīng)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ì)泣下沾襟(jīn)解析A项,“矢”应读“shǐ”。B项,“发”应读“fà”。C项,“应”应读“yìng”。答案D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C.乱者四应,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解析A项,文中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其他三项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答案A4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答案B二、阅读理解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B.忧劳可以兴国兴:兴盛。C.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D.而皆背晋以归梁背:背负。解析A项,原:推其根本。B项,兴:使……兴盛。D项,背:背叛。答案C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独其为文犹可识B.盛以锦囊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有二十八骑解析A项,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代词,那。B项,以:介词,用。C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对于。D项,乃:代词,你的/副词,仅。 答案B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B.本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庄宗遗矢,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他愤恨填膺的神态。D.本文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五代后唐王朝灭亡的覆辙。解析C项,是晋王遗矢。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参考答案(1)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2)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荆溪集》序[宋]杨万里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①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②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尝与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③,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④之春,上塈壬午⑤,止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窹,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⑥,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诗四百九十二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备官宫府掾,故人钟君将之自淮水移书于予曰:“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子荆溪之诗,未可以出欤?”予一笑,抄以寄之云。淳熙丁未〔淳熙十四年(1187)〕,庐陵杨万里廷秀序。 (选自《诚斋集》)注①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②半山老人:王安石。③精: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做学习对象,又单单学习模仿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体。④淳熙丁酉:淳熙四年(1177)。⑤壬午:绍兴三十二年(1162)。⑥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有诗五百八十二首,其寡盖如此止:只,仅仅。B.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暇:空闲。C.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口占:作诗文不打草稿,随口而成。D.庐陵杨万里廷秀序序:序文。解析序: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序。A项,“止”与《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同义。B项,“暇”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义。C项,诗《口占一绝》题中“口占”即用此义。答案D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杨万里克服“诗人之病”的一项是(  )①学之愈力,作之愈寡②择之之精,得之之艰③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④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⑤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⑥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解析①②都是“诗人之病”的表现。③句讲自己作诗曾经有灵感,只是没有时间,与“诗人之病”无关。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答案C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B.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C.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D.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解析原句标点为:“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先根据句段中“方是时”“未觉”“亦未觉”标志性短语断开,其他的就不难了。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2)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3)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参考答案(1)诗人大概缺点(不足)不同但根源却是一样的,难道只有我是这样吗?(2)第二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接替(代替)我的官员到了,我合对符文(文书、符节,办好交接手续)离开。(3)荆溪最近换了太守,你以前觉得做州官不难,现在比以前难了十倍还不止!三、表达交流13根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语段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审视自然和社会,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守;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答案示例“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凤凰对高洁的坚守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古圣先贤在清贫中的坚守14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①    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    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    也不乏幼稚之处。④    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    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解析填写虚词一定要考虑分句间的对应关系、复句类型以及句与句间的结构关系。如①②处分别对应“必”“偶有”,④处与前句是递进关系等。参考答案①逢 ②一定 ③其中 ④甚至 ⑤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