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燕歌行》教案

ID:929791

大小: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燕歌行》教案高适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二、相关内容介绍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齐读全文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4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官兵苦乐不均之苦思念亲人苦随时赴死苦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思路一】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4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B.“猎”为何不是“烈”?【补充】《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唐军挑衅,为表功结果吃败仗。?”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形式上:整散结合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配乐,进入情境)【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例句:①狼烟起,烽火燎。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何为战场,何为天下?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4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七、拓展思考“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八、板书设计九、教后感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