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2)

ID:909509

大小:2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 针对当今语文教学有人戏称: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因此不敢妄谈什么模式,只是组委会给了一次我跟诸位一起学习新课标、新教材的机会,面对新课标我们有主动认识、积极贯彻的热情,更应有面向新学生合理运用新教材的冷静实践。吾口言吾心我姑且说之,大家姑且听之。 确立教学目标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苏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主题是“亲近文学”,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涉及的第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外国小说,因《泰坦尼克号》的影响,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单元引言中说:“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帘,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所以根据单元主题、文学体裁、学生情况制定目标如下:(一)识记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二)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三)感受、学习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的无私、勇敢和负责的崇高品质。目标尽量兼顾三个维度、三个不同方向,尽量顾及学生的接受心理、能力、方式、质量等实际。我打算通过反复朗读,置疑、讨论等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帮助学生感悟形象,领悟内涵。 整体规划教学流程 在基本锁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简单规划教学步骤如下:感知文本、欣赏文本、置疑探究、拓展迁移,力求循序渐进,让学生吃透文本而又有所拓展。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相时而动随课堂变化之“机”应变。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自我感知文本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自查并识记生字、生词,然后跟同学交流;边读边圈点勾画,搜索重要信息,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文字障碍,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认识自己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不可能百事代劳,只有依靠自我习惯的养成,才能学好语文。从老师的角度说,给了学生方法,我们不妨“懒一点”,魏书生、李镇西、程祥等名家名师在课堂上也都是很“懒”的。说到此我简介一下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日常学习中我让学生常备“五个本”、学会“六个一”。“五个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本、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一个摘抄本、一个火花本(似日记本,记录自己的见闻、想法的点点滴滴。);“六个一”是指阅读语文报刊的一种具体做法——研究一则文章标题、摘抄一句妙语、分析一篇文章、细做一则阅读理解练习题、搜索一则学习信息、记录一份读报心得,我校的“语文报刊阅读法”经验总结在《语文报•初中版》03年第379期有详细介绍。这些具体的措施的实施意在加大学生自主的输入量、积累量,为输出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一个基础。我们摒弃以前单一强调教师输出一碗水必储一桶水的老思路,而是让学生去积攒自己的一桶水,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目的。(可参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04年1-2期张伟忠老师的《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初探》) 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故事情节无疑是其要素,在此却不便多提。一是当前语文教学提倡淡化文体,二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学作品不易涉及太深。让他们复述课文可以锻炼其对信息的搜索、提炼、概括等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再者初一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确有待提高,通过复述可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通过相互转化可以认识两者的差别。在这节课上,大家看到先复述课文的两个同学并不能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只能拿着课本读部分原文。我意识到他们可能不知如何讲或太紧张,毕竟后面有三四百人听课。因此我马上给同学们“打气”,并让他们搞复述接力赛,从这时同学们逐渐适应了课堂,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表达了,进步不小,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自主欣赏文本   本课文本欣赏的重点无疑是感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而探究作者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在从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越俎代庖,总觉得这些问题不讲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当我把“哈尔威船长是一个(    )的人”写在黑板上以后,学生们踊跃上去填写中间的空白,以致于填了半块黑板。这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差。记得有一次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其中一个同学说到“杨二嫂”这一形象时,并没有像老师一样解析“杨二嫂”的出场、尖刻的语言等等,而是抓住了这一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两个动作。他说:“杨二嫂退场时是‘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而当她发现闰土‘偷’碗碟后‘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这一‘慢慢地走’一‘飞也似的跑’的关键在于她手中是否拿了东西,通过这两个动词的对比使杨二嫂贪财之心暴露无余。”还有个例子,就是针对《勇气》一文中“美国士兵是否有勇气”的争论,支持“美国士兵”勇敢的同学说他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谓大智大勇;反方则认为他作为军人贪生怕死而又殃及无辜是个十足的懦夫。这些恰恰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自己悟到的东西,远比我们硬塞给他们的印象深。就在这节课上我们的同学也有上佳表现,他们在写出船长性格特征的同时都能在文中找到自己的依据,说出自己的理由。我也趁机让他们以各种方式读写这些语段,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其中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脱险一节尤为精彩,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可见他们理解课文的精准。新课标阅读实施建议更是明确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三维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在感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有必要了解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让他们在积累感悟和问答读写中认识语言、动作、神态等直接描写与用环境、其他人物烘托或衬托的间接描写。这个环节我继续采用了多引少讲的办法,尤其是少讲术语。古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思而未得愤闷不已,老师帮助开启,学生思而有所得却不能准确表达,老师予以疏导。我们能清晰的看到“知彼”是准确引导的前提,正如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三)适度置疑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置疑探究式课型好像一时间成了一种“时尚”。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没有问题的课被很多人一言以冠之:不是语文课。除去绝对因素,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时尚”,它恰恰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从前语文课不是很注重学学问问吗?但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像脱离了文本的泛泛讨论、一味放任的盲目求异、肤浅的追求自主自由式置疑探究无疑又偏离了方向。张定远先生在中语会第八界年会开幕式上谈及“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重要话题时就反复强调过不要脱离“文本”。像前两年在一些语文报刊上引起争论的“壁虎不爬怎么办”那种课,我认为“度”的问题就没把握好,那不是实用高效的语文课。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给学生设计统一的讨论探究题,提前设计好问题好比预先设下埋伏,单等学生入瓮一样,再说“阅读是个性的再创造”(霍兰德•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认识水平等等都不完全在同一起跑线上,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岂能面面俱到?看看这节课上同学们讨论的问题:“诺曼底”号上有26名员工、31名乘客,文中又说船上共61人,那么其他4人是谁?课文最后“黑色的雕像”有什么含义?船长完全可以不死——这么负责的船长,他肯定游泳技术不错,难道高超的游泳技术不是他的必修课?……这些问题在我们眼中往往有主有次分量也不同,我们会依我们的主观来取舍,这样做显然是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忽视,是对学生自主理解的压抑,这就偏离了新课改的方向。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告诉我们:骄傲是一条多么可怕的思想蛀虫,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又是多么重要,寓意比较明显。可前些年偏偏有一些语文教师硬说“石像”影射什么国民党反对派,以致于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专门出来释误。老师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可行吗?相反,我上一级学生对本课人物的讨论倒令我大吃一惊。看看他们自己的认识吧: 小石子:有弟兄情味儿,理由——反复提醒石像戒骄戒躁;另一方面,他们又嫉妒、抱怨、不顾手足之情,理由——对石像嬉笑、讥笑、集体恫吓,不能因自己哥哥偷人家一条鱼就把他摁河里淹死吧? 雕刻家:认真、细致、对艺术极端热爱,理由—— 翻历史、查资料、选石头、雕刻一丝不苟;但其意志品质脆弱,理由——石像倒塌后大哭,且再也没雕过一件小东西。 市民:支持正义、尊重英雄,理由——膜拜英雄的石像,在英雄的感召下添了许多干事的气力和趣味;却也人云亦云、盲目崇拜,理由——对“英雄”全然不知,石像倒塌后精、气、神全无,仅仅崇拜“石偶”如果他是“李洪志”呢? 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把这些“形象”全都能一分为二来看待,真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细细想来他们的分析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勇于挑战大师的精神更是令人敬畏。 (四)合理拓展迁移  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推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正像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就如何灵活使用新教材这一点我区教研室宋擎柱先生已经讲得比较透彻,这里不再多说。本文中大船将倾“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在这特殊的环境里哈尔威船长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者把这一灾难中的特殊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所以今天我选择了“在特殊环境中描写人物”作为拓展迁移的重点。今天的会场就是个特殊的环境,有的同学就地取材描写在场人物:写到了同学在刚上课时不敢高声语、回答问题声音都打颤,后来却高高举手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写到了讲课老师黑脸且皮厚、讲课风趣幽默、爱拿着课本在同学中转来转去等等。都抓住了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特点,能够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刚入初中仅一个多星期的他们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单就本课而言:感知文本可以说是个相对定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要读懂文章的主旨;欣赏文本则一定是个变数,因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置疑探究很可能是个未知数,语文程度因人而异,新课改鼓励不同的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拓展迁移则是个目的数,因为举一反三早已是不争的教育箴言。会议主持人要我作报告,实不敢称报告,只是说说课,兼及自己的一点认识信口开河,请大家斧正。 (2004-11-10) 附: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冯言宾   聊城第五中学 教学目标:   一、识记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三、感受、学习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的无私、勇敢和负责的崇高品质。 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涉及的第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外国小说,因《泰坦尼克号》的影响,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而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教者打算通过反复朗读,置疑、讨论等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帮助学生感悟形象,领悟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 复述提示:(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二)课文复述。(可用同学接力法) 三、人物形象欣赏 (一)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可说、可写) (二)分析课文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思以及其他人物、环境等描写分析、学习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以学生自主朗读、分析、讨论为主) 四、探究置疑 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探究。(不设计统一问题,自由提问、合作讨论,自主解决问题) 例: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众人惊慌失措,场面一片混乱,船长为什么镇定自若而威严呢?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哈尔威船长一定要死吗?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 议论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五、拓展迁移 1.    给哈尔威船长写几句诗或写三两句评价性的话。 2.    描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写一两个镜头。如:公开课上的讲课老师、听课同学等。 六、课堂小结  XX中心小学每周例会教师谈课改体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主题:《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主讲人:2018年3月23日(第3周)内容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9 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德育意识。9 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道德培养效果。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所学内容当中,很多文章都是开展的德育教育的合适载体,比如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将相和》的课文,教师在讲解课文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讲解历史典故,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气度与胸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习惯与德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构建和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三、强化课堂实践环节,唤醒学生道德意识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教学问题就是实践环节的缺失,这也是制约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与提升的一个瓶颈。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将教学内容有效延伸与拓展,要与日常生活实践相互衔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强化自身道德意识,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在不同生活角色中进行转换,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9 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水平。举例来说,具有高道德水平的人,一定是一个遵守社会规矩的人,在开展社会规则教学当中,就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索,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如何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人,并且去亲身实践,正确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并最终把这些正面评价反馈到课堂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外出踏青的时候,可以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美丽的同时,还要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利郎,努力做一名文明游客。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做一名好少年,在公共场所,要做一名文明公民,不吵闹和大声喧哗,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在家庭生活中,要尊重父母,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在校园生活中,要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四、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是塑造学生个人品格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德育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系统和价值理念,进一步深入体察社会、融入社会。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德育知识与小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春节活动策划酒店春节期间员工关怀活动安排一、迎新年拔河比赛点:*******厅时间:19:30——0:30)9 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