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地名考略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水浒传》地名考略

ID:907564

大小:122.0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水浒传》地名考略日志地址: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o一剑卿心2011年01月16日:龙虎山(1)——在信州境内,为道教圣地。信州在北宋时属江南东路,管辖六县,州治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龙虎山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水浒》第一回说仁宗嘉佑二年(1058)派洪信迎请张天师,应该是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史载仁宗至和二年(1055)曾召其入京,赐号冲静先生(或虚白先生)。后徽宗崇尚道教,于崇宁三年(1104)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入京,赐号虚靖先生,小说中称洪信迎请的为“虚靖天师”,显系混淆。 关于龙虎山得名的另一说法:由山形得名,因山有双峰对峙,状若龙虎。此说似更为准确。 东京开封府(2)——今河南开封市,北宋首都。唐代洛阳称“东都”,开封则更东,所以称东京。开封在唐代是宣武军所在地,小说中高俅是宣武军的一个破落户子弟,宣武军即开封。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的魏国,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都定都于此。《水浒》中的卢俊义、燕青、林冲、曹正、韩滔、彭记、蔡福、蔡庆是东京人氏。 大相国寺(2)——开封的著名古迹。大相国寺位于开封闹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 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樊楼(2)——樊楼 位于宋都御街北端,在东华门外,也叫矾楼。以“商贾鬻矾于此”得名。相传樊楼曾是北宋东京最繁华的一家酒楼,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亲临此楼,并留下一段与李师师相会的佳话。宋代开封的酒楼一般是上下两层,唯有樊楼三层。《东京梦华录》描写它是结构是“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安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乃京师九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小说中陆谦曾骗林冲上楼饮酒。第72回宋江等入京,在樊楼赏灯。樊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每座楼皆高三层。其中西楼是樊楼的主要建筑,也是五楼中最大的一座,楼上设有宋徽宗御座,陈设富丽堂皇。中楼上有李师师琴房、书斋等,布置得淡雅幽静。今天的樊楼是1988年仿古重建。 州桥(2)——州桥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内横跨汴河、贯通皇城的一座石桥,遗址在今开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明朝末年因水患桥被淤埋在现地平面以下6米处左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榫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可见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石平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店铺酒楼繁荣,笙歌连成一片。站在桥头南望朱雀门,北望皇宫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当时,汴京沦陷已40多年,诗人奉命出使金国,就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之一。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便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对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原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明月”为汴京“八景”之一。 御街(2)——宋都御街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条仿宋商业街。据史记载:北宋东京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和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驾出入,显示尊严气派的主要街道。新建御街系在原御街遗址上修建。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门,全长400多米。虽不及古御街之长,但其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尚属少见。御街南端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前面各立一尊石雕大象,上骑武士,手持长枪,肃穆威严。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店铺经营开封特产,传统风味,古玩字画,各具特色。另一说:北宋时曾指定东京城里的四条大街为御街,它们以宫城为中心,分别经过里城的四面城门,通向外城的四面城门。上述御街应为南面。 酸枣门(2)——北宋的宫城分三重,即宫城、里城、外城。南面城门依次为朱雀门、景隆门、通天门。可通往酸枣县(今河南延津)。景隆门和通天门俗称新旧酸枣门。小说中林冲夫妻烧香的岳庙在酸枣门外,应为景隆门。  艮岳(2)——艮岳是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毁。宋徽宗赵佶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花石纲”。(杨志)。 淮西临淮州(2)——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东淮河以北地区。按临淮郡置于汉代,治所在江苏徐州;晋代治所在江苏盱眙(音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灵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县);唐以后废。宋代没有临淮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部,曾置临淮县,唐、元时代,还曾经是泗州的治所。临淮州疑即临淮县地面。高俅曾投奔在此开赌场的柳世权。 延安府(2)——北宋的延安府属陕西永兴军路,管辖七县,州治在今延安市东南。 自古为西北重镇。老种经略相公驻军于此。 少华山(2)——在华阴县境内,即今陕西华阴,因在华山之北,故称华阴。少华山在华阴县东南。另:少华山位于陕西白水县境内。白水河自西北环流山下,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 蒲城县(2)—— 即今陕西蒲城县。 定远(2)——今安徽定远县。朱武、李忠的老家。 邺城(2)——邺城遗址在今邯郸市南40公里处临漳县的漳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是殷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东魏建南邺城,这一时期,统治者特别崇尚佛教,不惜动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北宋时为河北西路相州辖县,后并如临漳县,陈达是邺城人氏。 蒲州解良县(2)——蒲州在北宋时称河中府,属陕西永兴军路,辖七县,治所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的临晋镇。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蒲州。北宋无解良县,应为解梁城,关羽的故乡。即今山西临猗县西南的临晋镇。杨春的老家。  渭州(3)——古渭州(今甘肃平凉),旧唐书载:隋陇西郡。武德元年,置渭州。天宝元年,改为陇西郡。乾元元年,复为渭州。此处作者的地理概念错误,史进从华阴出发要到延安府,其实并不经过渭州。鲁达在此打死镇关西。 关西(3)——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今陕西、甘肃一带。鲁达、郝思文是关西人氏。 代州雁门县(3)——今山西代县。 五台山(4)——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山分五峰,峰顶地形平坦,故称五台山。鲁达在此出家。 桃花山(5)——桃花山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沙湖门一带。李忠、周通在此落草。 瓦罐寺(6)——离桃花山五六十里。鲁智深、史进在此合力杀死崔道成、丘小乙。 野猪林(8)——离东京约140里,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得林冲性命。 沧州(8)——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州治在今沧州市东南。林冲发配于此。 横海郡(11)--史无横海郡,唐代有一镇叫横海军,治所在沧州。《宋史.地理志》说沧州属横海军节度。从柴进庄上到林冲发配地只有不到半天的路程,可见横海郡即是横海军,也就是沧州。 济州(11)——北宋时属于京东西路,辖四县,州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梁山泊(11)—-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本名良山,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葬于此处,故该名梁山。 北京大名府(12)——庆历二年(1042)以河北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并称北宋四京府,在今河北大名县。又因边防缘故,为北方重镇,故蔡京令女婿梁中书镇守于此。杨志发配于此。 郓城县(13)——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郓城县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东临济宁市的梁山。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相望。宋江、晁盖、吴用、朱仝、雷横接是郓城人氏。 东潞州(13)——现有北京大兴县大皮营乡东潞州村,但《水浒》所说应不是此处。北宋无东潞州,或是指潞州,潞州乃北周所设置,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为隆德府,属河东路,州治在山西长治市。是刘唐的老家。 石碣村(14)——现广东东莞市有石碣镇石碣村。石碣镇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被国画大师关山月誉为“东江之珠”。《水浒》中的石碣村今天山东东平县东平湖附近。阮氏三雄居于此地。 黄泥冈(16)——在今山东郓城县黄堆集乡。晁盖七人在此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小说中杨志五月中从大名出发,六月初四到黄泥冈。大名到郓城直线距离约一百公里,不可能耗时近二十天。而且从大名到开封也不必从山东绕道。这是书中又一处地理错误。 濠州(16)——隋置,治钟离(今安徽风阳东)。明初为临濠府。朱元璋起义即崛起于此。 青州(17)——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州治在今山东青州市。小说写杨志离开黄泥冈南行一日余即到青州二龙山,但青州在郓城以东且直线距离在二百公里以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到的。  孟州(17)——北宋属京西北路,州治在今河南孟州市。小说中称孙二娘开酒店的十字坡在孟县境内,但又说十字坡在山东东平,二者显然矛盾。孙二娘、张青、施恩是孟州人氏。 沙门岛(17)——在山东蓬莱县西北六十里的海中,岛上有龙女庙,故又叫庙岛。  庙岛群岛,在很早以前叫沙门岛。宋朝初年,这里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登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宋太宗本纪》建安三年索内外军中不律者发配沙门”。 二龙山(17)——今有二龙山位于宾县西南5公里,距哈尔滨市仅50公里。小说中的二龙山在青州地界。山上有宝珠寺,杨志、武松、鲁智深聚义于此。但不知是否真有此山。 清河县(23)——即河北邢台地区的清河县,为河北东路恩州的州治。 阳谷县(23)——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北宋时属京东西路东平府。小说写武松离开沧州柴进处到清河县,途中经过阳谷县。其实,阳谷县在清河县南面,从沧州南下清河不可能经过阳谷县。 景阳冈(23)——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 东平府(27)——北宋属京东西路,本为郓州,宣和元年(1119)改为东平府。辖阳谷等六县,治在须城(今山东东平县)。后成为元杂剧的中心。 快活林(29)——在孟州东门外四、五十里。 恩州(30)——北宋属河北东路,辖三县, 州治在清河县。 飞云浦(30)——距孟州十几里,武松在此杀死公人及蒋门神的徒弟。  蜈蚣岭(31)——距十字坡约五十里,武松在此杀死王道人。现有蜈蚣岭村在安徽,与水浒无关。 白虎山(32)——白虎山是海州八景“虎峰夕照”的处所,位于海州城南。遍山磊磊青石,形状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因以为名。古人迷信,认为白虎是凶星,“白虎临城”很不吉利,多次想把山名改掉。明朝改作白辟山,清朝改作鳌头山,但终因山形确实太像白虎了,所以老百姓便一直称呼到如白虎山虽不甚高,但靠近州城,登临方便,所以游人甚众。从唐代至清代,历朝都有人在山上勒石留名,形成了一处有价值的小碑林,其中尤以宋代张叔夜题名碑更为后世所珍重,那是因为张叔夜和梁山泊英雄的覆灭有着直接的关系。石刻长2.2米,宽1.5米;正文10行,每行7字。文曰:“微酞阁待制知州事张叔夜(同行官员人名赂)宣和庚子重阳日同登……”   据正史记载,宣和三年(1120年)仅在张叔夜等人登高之后四个月,梁山泊英雄好汉便打到了海州。原来宋江等人在河北、京东一带举义旗,转战10郡,所向披靡,各地闻风丧胆,没有敢和他们正面交锋的。宣和二年十一月,义军同朝廷调来的曾孝蕴部队激战一场。接着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和知州蒋园的军队又接上了火。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南下攻入沭阳县城,然后移兵至海边,传言他们可能要攻打海州城。看来宋江是准备以云台山为依托,与宋室作长期抗衡。不料由于轻敌,被张叔夜诱离海边,焚烧了船只,终于全军覆灭。许多俘虏惨遭杀害,在海州城外堆起了一座“好汉茔”。海州为区,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小说里的白虎山在孟州去二龙山途中,孔明、孔亮家在白虎山下。 清风山(32)——清风山,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北8公里处,距青州约百里,燕顺、王英、郑天寿在此聚义。 莱州(32)——今山东省莱州市,北宋属京东东路。 两淮(32)——北宋熙宁五年(1072)原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合称两淮。地点相当今天安徽、江苏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 清风镇(33)——在离青州不远的三岔口。 山后开州(34)——一说,北宋时习惯称太行山、都军山、燕山以北地区为山后。开州属夔州路,州治在四川开县。另一说,开州不是开县.乃是河南濮阳,此开州原称唐州、澶州,金代改称开州属大名府。秦明的老家。  潭州(35)——北宋时属荆湖南路,辖十一县,治在湖南省长沙市。蒋敬是潭州人。 揭阳岭(36)——在今广东省揭阳石西北,是闽粤两省的交通要隘。小说中宋江刺配江州经过揭阳岭是浔阳江边的地名。李立是揭阳岭人。揭阳镇离揭阳岭半日的路程,穆弘、穆春是揭阳镇。 江州(36)——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属江南东路。宋江杀死阎婆惜发配到此,提反诗,后李逵等大闹江州。重庆古代因江水(长江古称)流经,曾被称为江州,汉代在今重庆设巴郡,曾短暂更名为江州,后弃用该名称。 浔阳江(36)——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长江河段称浔阳江。白居易的《琵琶行》即作于此。童威、童猛是浔阳江边人。宋江在江边酒楼题反诗。 沂州沂水县(38)——沂州属京东东路,辖五县,治在今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即今山东沂水县。李逵是沂水县百丈村人,朱贵也是沂水县人。 无为军(39)——据《辞海·军》条载:“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书于府、州。”据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中解释:“北宋时,无为军属淮南西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又据清人程穆蘅《水浒注略》中介绍:“无为军、无为州、巢县地,宋置无为军于此。”不管无为军故治是在巢县还是在无为县,反正这两个地方离江州都有数百里之遥,而且这个地方都不靠长江,离长江都有三十至五十公里不等的距离,火势就是冲天也无法映红长江江面,在江州更望不见无为军火起。军,一般设在军事要冲之地。 南京建康(41)--北宋时,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故宋州升为应天府,后改称南京。这里的南京建康显然不是宋州,而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在北宋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为建康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称南京。石秀、马麟是建康人氏。 光州(41)——时属淮南西路,辖光山等四县,治在定城(今河南潢川县)。陶宗旺是光州人。  彰德府(44)——现为河南省安阳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张清、杨林是此地人。 盖天军襄阳府(44)——宋代无盖天军,不解其典出何处。襄阳府即今湖北襄樊市。北宋时称襄府,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改称襄阳府。邓飞是襄阳府人氏。 京兆府(44)——属陕西永兴军路,辖十三县,治在今陕西西安,裴宣是此地人。 蓟州(44)——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脚下,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称无终于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1913年改为蓟县。五代后晋的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割燕云十六州,蓟州也在其中。北宋宣和四年(1122)收复,宋朝设立燕山府路,但到宣和七年又被金占领。小说中两次写戴宗到蓟州找公孙胜,时间在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此时蓟州在辽国的管辖下,不可能出现宋朝的官衙。 翠屏山(46)——翠屏山因形状似龟,又名龟山。翠屏山位于蓟县翠屏山乡八里铺庄东约1.3公里处,即于桥水库一翠屏湖南岸。属燕山山脉,丘陵地貌,山势低缓,山色郁葱苍翠,连画如屏,故名。小说里的翠屏山是一个乱坟冈,为杨雄杀妻处。 高唐州(46)——高唐州为元朝所置,北宋时只有高唐县,属河北东路博州,今聊城市高唐县。时迁是高唐人氏。小说第52-54回,大破高唐州,杀死高廉。 祝家庄(46)——在郓州地界,距梁山泊不远。庄前有山,叫独龙山,山前有冈,叫独龙冈,祝家庄即在冈上。西面是扈家庄,东面是李家庄,三庄联防。祝家庄地形复杂。 中山府(47)——原为定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才升为中山府,属河北西路,治在安喜(今河北定州市)。杜兴是中山府人氏。  登州(49)——时属京东东路,辖蓬莱等四县,治在今山东蓬莱。解珍、解宝是邓州人氏。 茅州(49)——北宋无茅州,唐武德三年(620)曾在今江苏句容设置茅州,但七年即撤消。或说此茅州为古代茅国。茅国为西周的封国,在今山东巨野以南。(一说在河南武修)。乐和是茅州人氏。 琼州(49)——北宋时属广南西路,治在今海南琼州县。孙立、孙新是琼州人氏。 九宫县二仙山(50)——应为作者杜撰。九宫为道家名词,内容十分复杂。小说里的九宫县离蓟州四十五里,二仙山在县东五里。公孙胜和罗真人居于此地。  武冈镇(54)——今有湖南省武冈市,但应与《水浒》无关。李逵从蓟州出发去高唐州,行三日,到达武冈镇,则武冈镇应在河北境内,今有武强县非常吻合。李逵在此结识汤隆,同上梁山。 东昌府(54)——北宋时有博州,属河北东路,治在今山东聊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为东昌路,明朝洪武初年改为东昌府,其治所和区域不变。因此,东昌府为明代地名。 寇州(54)——史无寇州,疑是冠州之误。小说中高廉被宋江包围,派人到临近州县求救,而东昌府和冠州(今山东冠县)都相距不远。但冠州在北宋称冠氏县,属河北东路的大明府。元代至元六年(1269)改称冠州,洪武初年改为冠县。 河东(54)——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呼延灼是河东名将呼延赞之后。 汝宁州(54)——呼延灼是汝宁州都统制。宋无汝宁州,元代设置汝宁府,治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  陈州(55)——北宋时属京西北路,治在宛丘(近河南洛阳县)。韩滔是陈州团练使。 颖州(55)——今安徽阜阳。彭杞(斜玉旁)是颖州团练使。 华州(58)——华州在今日的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华州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华县也是古郑国的发祥地。渭南在宋朝为华州下邽县。史进、鲁智深曾在华州入狱。 华山(58)——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宋江为营救史进、鲁智深在华山劫持前来进香的太尉宿元景。 徐州沛县(59)——北宋时,徐州属京东西路,辖五县,治在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刘邦的故乡。项充是沛县人。 芒砀山(59)——即芒山、砀山的合称,两山皆在今河南永城东北。樊瑞、李衮、项充曾在此聚义。 涿州(60)——是被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十六州之一,直至徽宗宣和四年才归北宋管辖,宋朝该名涿水,属燕山府路,治在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市。段景柱是涿州人。 凌州曾头市(60)——宋代无凌州,小说第七十三回说“凌州高唐界内”可见凌州距高唐县不远,推测凌州为陵州之误。元代曾将陵县改为陵州,治在今德州市。曾头市在陵州西南,是有三千余家的大市镇。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县以下的交通要道,产生了许多成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所谓草市,有些草市经过发展固定下来成为线辖的行政单位,名称就叫某某室,估计曾头市即是此类市镇。  蒲东(62)——今上海蒲东与“水浒”无关,小说里的蒲东应该是河东,泛指山西一带。关胜是蒲东人。 河东上党郡(69)——即今陕西长治市,上党是秦汉旧名,宋代称隆德府,董平是上党人。 汶上县(69)——汶上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汶上县是金时的地名,北宋称中都。 寿春县(69)——北宋属淮西西路,即今安徽合肥寿县。小说宋江与董平在东平府交战,退到寿春县。实际上,寿春县距东平府很远,疑为寿张县之误。                                                                       四柳村(73)——李逵、燕青出东京后,绕道陈留县后梁山,途经四柳村。李逵在此乔装捉鬼,杀死狄太公女儿和她的奸夫。 荆门镇(73)——县有湖北荆门市。水浒里的荆门镇在梁山以北七八十里。元代曾经在山东东阿县西南设置了一个水站,叫荆门。李逵在回梁山的路上经过距荆门不远的刘太公,在此有一段李逵负荆的故事。 寿张县(74)——北宋时属东平府,县改名梁山县,是山东聊城专区。李逵曾担任该县县长。   洳州(76)——史无洳州,疑是汝州之误。即今河南省汝州市。弘农(78)——弘农郡为汉代设置,地域大约在今洛阳以西、陕西商县以东,治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北宋时该弘农为常农。云中(78)——秦汉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曾割给契丹,宣和四年收回,不久又被金占领。汉阳(78)——今汉阳为“武汉三镇”之一。古汉阳是东汉郡名,北宋时改为秦州,治在近甘肃省甘谷县。琅邪(78)——琅邪为秦时郡名,北宋称YI(水字旁加斤,左右结构)州,在山东。彭城(78)——汉郡名,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北宋设彭城县。西川峡江(78)——峡江县在今江西省,是明嘉靖年间才设的县。小说里的西川峡江可能是西川夹江之误,即今四川夹江县。泗州(80)——北宋属淮南东路,治在临淮县。康熙十九年(1680)因地震外城陷入洪泽湖,到乾隆四十二年迁治到今安徽泗县。    山后九州(83)——宣和三年(1121)宋金联合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复归宋,宋将其划分为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云中府路所辖的九州称山后九州,地点大约是近北京至晋北一带。但到宣和六年十六州又被金占领。幽云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东南部分,多为平原,称“山前七州”;而新、妫、儒、武、蔚、云、应、寰、朔九州则处在西北,多属山地,被称为“山后九州”。小说中说宣和年间辽国侵占了山后九州,显然是混淆史实造成的。                                                                         陈桥驿(83)——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陈桥始建于五代,后晋时已有其村,相传,有一小桥失修,陈姓捐资修复,故名陈桥。后周时,设驿站,名陈桥驿。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举行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史称北宋,定都开封。今有陈桥乡。                                                                      密云县(83)——密云县位于北京东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大平原北缘。是北京至东北与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故有京师锁钥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密云县即是檀州的州治所在地,小说中说宋江争辽离开密云,直抵檀州,乃是地理上的又一错误。 溢津关(85)——在今河北霸县。曾割给契丹,为后周收复。与瓦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 燕京(85)——即今北京市。辽国曾作为南京。 幽州(85)——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大兴县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此非天津蓟县。) 青石峪(86)——是幽州的一处险要之地,四周皆是高山,只一条小径。卢俊义等曾被辽兵围困在此。 大坯(人字旁)山(90)——大坯山有两处,一在今河南省鹤碧市是浚县;一在河南荥阳西北。宋江争辽回京经过大坯山,应是前者,燕青在附近的双林镇遇到了许贯中。  博浪城(90)——即博浪沙,张良刺秦处,在河南原阳县东南。小说中戴宗和石秀从陈桥驿闲步到博浪沙,不可思意。 威胜州沁源县(91)——北宋无威胜州,有威胜军,属河东路,治在沁源县。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东南,长治市西北部。田虎是沁源县的猎户。 汾阳(91)——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 始建于春秋初期,为瓜衍县,属并州。战国属赵,为兹氏县,秦、汉时期仍名兹氏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西晋改为隰城县。北魏太和8年置西河郡,隶于汾州。唐肃宗上元元年(260)改隰城为西河县,历五代、宋、金、元。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府属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驻县城内。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存县。民国29年,属晋西北行署第八专区;民国32年,属晋绥边区行署第八专区;民国34年,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七专区;民国37年,县划属华北区晋中专区。1948年7月,汾阳全境解放。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汾阳专区,公署驻县。1951年3月撤汾阳专区县隶属榆次(晋中)专区。1971年5月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汾阳撤县设市,为县级市。一说北宋称阳曲县。 汾州(91)——北宋属河东路,辖五县,治在西河县(即汾阳)。 昭德.潞安(91)——北宋改潞州为隆德府,后又改为昭德府。明嘉靖八年(1529)改为潞安府。昭德.潞安都是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市。小说称昭德是今之潞安,显然是嘉靖八年的口吻。 晋宁.平阳(91)——今之晋宁县属昆明市;平阳县属温州市,皆与水浒无关。北宋政和六年(1116)改晋州为平阳府;元初改为平阳路,大德九年又改为晋宁路;明清复改为平阳府,治在今山西临汾市。小说称晋宁是今之平阳。是将元、明两朝的地名混淆了。 泽州(91)——北宋泽州属河东路,辖六县,治在山西晋城。盖州通常指辽宁省盖州市,但唐初曾在高平县设盖州。小说称盖州即今之泽州,从下文沁水、高平都是泽州属县看,小说里的盖州应是高平县。 辉县(91)——北宋时叫共城县,明初称辉县,在河南。辉县不是北宋地名。  武涉(91)——当是武陟之误。武陟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属焦作市。北宋属泽州。 沈水(91)——疑是沁水之误,今在山西。 壶关(91)——壶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 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接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属长治市管辖。北宋属潞州。 临县(93)——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北周大象元年置身突郡与乌突县。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后沿用至今。 霍山(93)——霍山位于广东省龙川县境内,具体位置在田心、石坑、铁场三镇交界处。《史记》说霍山即太岳山,又名霍太山,在山西中部,临近霍州市,此说更与水浒吻合。 抱犊山(94)——抱犊山有三:一在河北省获鹿县西八里,四面险绝,顶有二泉,《寰宇记》获鹿县有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呼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抱犊而上,故以为名,上有石刻抱犊福地四家。二在山东峄县北六十里,一名抱犊崮,又名君山,《魏书地形志》兰陵郡氶县有抱犊山,《元和志》山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山去海三百余里,天气澄明,宛若在目,昔有豚隐者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为名,《齐乘》“君山,一名抱犊山,”山势甚险,由山下至山顶,人须匍伏而行,最高处约一千八百尺,山顶则甚平坦,广数顷,有池蓄水,可资耕种,民国十二年,土匪于临城劫津浦车,掳置中外旅客于此,亦名豹子谷。三在山西壶关县东南,四围陡绝,山顶有二泉,《寰宇记》道书福地记云,抱犊山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取其叶末服之,二三日不饥。水浒里的抱犊山应是山西的抱犊山。 陕西泾原(94)——北宋康定二年(1041)设置泾原路,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  安定州(94)——即今甘肃定西县,北宋为定西县,元代改称安定州。 襄垣县(98)——襄垣县城建于战国时期,由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 襄垣县位于太行山西侧,长治市以北。张清和琼英结婚的地方。 浮山县(99)——浮山县地处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线。西靠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南毗沁水,东连安泽,北接古县。北宋称神山县,金国大定七年(1167)改为浮山县。 太原县(99)——本是隋朝设置,北宋改为平晋县,明初恢复。 铜*(革+是,左右结构,音底)山(100)——北宋设铜*县,即今山西沁县,山在县西南。 云南军达州(101)——北宋无云南军,疑是云安军之误。云安军是开宝六年(973)设置,治在云安县(今四川云阳县)。宋末,云安军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复立云安军,至元二十年(1283)改军为州,名云阳州(因县址地处云安盐场之南和五峰山南麓,南为阳,故名云阳)。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名云阳县,属夔州府。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北宋州与军平级,此处称云南军达州显然是不了解宋朝行政区划分。 禹州(101)——禹州是明朝万历三年(1575)才设置的,治在今河南禹州市,北宋称翟阳。 南丰府(105)——北宋无南丰府,只有南丰县,即今江西省南丰县。但南丰县距离湖北房县很远,从小说描述王庆攻下上津、竹山等县后又打破南丰府的情节看,南丰府或是南阳府之误,南阳府是元代地名,在河南。 荆南(105)——荆南又称南平、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都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治在近湖北江陵市。  襄州(105)——治在今湖北襄樊市。小说将襄州与鲁山并举,当是襄城县直误。襄城县在河南,与鲁山县同属汝州。 粟县(105)——史无粟县,当是栗县之误。栗县是秦设置的古县,地在今河南夏邑县。 山南军(105)——史无山南军。 隆中山(106)——在湖北襄樊市以西,诸葛亮的隐居地。 巩州(106)——当是巩县之误,在河南。 纪山(107)——在湖北江陵以北。 东川.安德(109)——-东川在今云南会泽县;安德在今山东陵县。小说将二县与云安并列,但相距甚远, 睦州(110)——北宋初设置,末年改为严州,南宋升建德府,治在浙江建德县。 润州(110)——北宋属两浙路,辖三县,南宋后改明为镇江府,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歙州(110)——北宋时属江南东路,宣和三年改为徽州,辖歙县、婺源等六县,治在今安徽歙县。小说称歙州即是婺源,不对。 清溪县帮源洞(110)——应作青溪县,宣和二年方腊在此起义,次年失败。青溪县被改为淳化县,南宋又改为淳安县,即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现已改名为方腊洞,位于淳安县威坪镇洞源村西北面1公里的长龙山腰上。  瓜州(111)——.瓜洲:镇名,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和镇江隔江相对.古代长江的著名渡口。 金山.焦山.北固山(111)——焦山位于镇江市市区东北的长江中,因汉末著名学者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金山在镇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三山风景秀丽。 毗陵郡(112)——隋朝改常州为毗陵郡,治在晋陵。 福州(114)——北宋属福建路,辖十二县,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 独松关(114)——中国古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西北关隘。位于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东西有高山幽涧,南北有狭谷相通,为古代临安经广德通建康(今江苏南京)之咽喉要地。 宁海军(114)——唐朝为镇海军,北宋淳化五年(994)改为宁海军,即今之杭州。 越州(114)——隋炀帝时改吴州为越州,治会稽(今绍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升为绍兴府,辖八县。 余杭州(114)——北宋无余杭州,只有余杭县,在今浙江省余杭县西南的余杭镇。 昱岭关(116)——位于歙县竹铺星岭顶的皖、浙交界处。建于五代。北宋未,方腊义军曾在此关与宋军大战,《水浒全传》"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称此处关隘为"敦州第一处紧要墙壁",元末,农民起义军亦在此同元军反复争夺。  婺州(117)—— 隋开皇九年灭陈改吴州,十三年(593年)更名婺州,明改为金华府”(辞源),“以当天文婺女之星为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金华市志》曰“以其地于天文为婺女分野,故名。”北宋属两浙路,治在金华。 楚州(119)——北宋属淮南东路,治在今江苏怀安市。宋江被授予楚州安抚使。 庐州(119)——即今安徽合肥市。庐俊义被授予庐州安抚使。 武胜军(119)——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即今河南省邓州市。吴用被授予武胜军承宣使。 应天府(119)——不是南京。宋朝以宋州为应天府,治在宋城县,即河南商丘市。花荣被授予应天府兵马都统。 太平军(120)——北宋曾在今福建仙游县和广西合浦县设置太平军,但时间都很短暂。小说叙述朱仝随刘光世破金,官至太平军节度使,可见事在南宋,南宋无太平军。疑是今安徽当涂县,南宋为太平州,元朝为太平路,明朝为太平府。提示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