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习题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谈中国诗》习题1

ID:900449

大小:19.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谈中国诗》习题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A.精髓(suǐ)轩冕(miǎn)锱铢必较(zhū)牛羊咻咻(xiū)B.亵渎(xiè)谛听(dì)一蹴而至(cù)混沌含融(dùn)C.敷衍(fū)窸窣(xī)得鱼忘筌(quán)眉眼颦蹙(píng)D.付梓(zǐ)寒砧(zhēn)喋喋不休(dié)酩酊大醉(dǐng)解析 C项,颦(pín)。答案 C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羡妒 斟酌 婉蜒曲折 卓有成效B.援例 尺牍 光采夺目 顽固凶残C.叫嚣 蕴藉 长途拔涉 杀一敬百D.游离 门栓 矫揉造作 残羹冷炙解析 A项中婉—蜿,B项中采—彩,C项中拔—跋、敬—儆。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卖药人唾沫四溅,将那小瓷瓶里的药说得神乎其神,围观的人们大都将信将疑,但个别人显然有些动心了。B.这个故事情节离奇,结尾尤其出人意料,作者却能讲得情理俱合,丝丝入扣,让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C.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忍受暂时的艰难,奋发图强,凭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是自我摧残,卖掉自己不可再生的器官,走一条危险而又“省时省力”的致富捷径。且不说出卖器官是否违法,单说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扭曲就令人触目惊心。D.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钟情于文学的读者却不以为然,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已十分严重。解析 D项“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正确,应为“不以为意”。答案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C.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解析 B.“这是由于……所决定的”杂糅。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政策”。D.“文章主旨……描写出来”搭配不当。答案 A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解析 解答此题要考虑句子之间的关系。④是一个总结句应放在③①之后,且③中“窗外”起限制作用,必须放在前面。②句有关联词“连……也……”应放在后边,可体现出递进关系。答案 A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6.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解析 B项表述错误,中国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但是并不是深奥难于理解,恰恰是“易尽”而“无垠”。即容易读完,但韵味悠长。答案 B7.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解析 D项中“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错,作者目的在于阐明中国诗和西洋诗歌的不同。答案 D8.“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答案 “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9.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答案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hon),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10.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答案 “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11.[对应考点链接]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答案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 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 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13.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答案 ①善于运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来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③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