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逍遥游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案——逍遥游

ID:898728

大小:4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逍遥游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逍遥游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6.学生齐读课文。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2、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9、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板书设计]贝多芬百年祭教学目标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找出中心语句,写出内容提要,整体把握文意正确评价英雄的人生选择教学重点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介绍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第一段,作者在列举具体事例以后得出结论,即“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第二段,作者把首句作为本段中心句,通过将贝多芬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来证明贝多芬的与众不同。“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怖”引出第三段的内容。 第三段,具体说明贝多芬与别的音乐家的不同,“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第四段,是一个过渡段,由评论贝多芬的个性过渡到评论其音乐特色,“……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听不出这些杂乱音响是有管弦乐器发出来的音乐”。第五段,“音乐的作用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从另一方面说明贝多芬与同时代音乐家的不同。第六段,“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注意“以上”一词所指的内容。第七段,“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大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大步”,注意“这个”具体指哪个?五、体味语言:一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散文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贝多芬的认识。 贝多芬百年祭灵魂音乐生命性格课后贝多芬思想、创作与音乐本质的内在联系贝多芬百年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生发思考并自行解决的研究能力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的人格魅力通过研读,把握人物的个性及音乐的特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教学关键抓住关键的词句,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教学过程 1、文章是为了纪念贝多芬的,去大量的写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结合文章说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比使人物更加鲜明音乐的特点和成就也只能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的准确。2、主题本文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反抗精神3、自由交流1、谈一下你眼中的贝多芬2、用一句话概括贝多芬的一生“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怎么理解这句话深刻含义呢?贝多芬的音乐没有丝毫的媚俗之处,它能深入听众的灵魂,令人警醒,从而使听众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这句说明贝多芬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反映了贝多芬与莫扎特性格与创作的不同之处,贝多芬是特立独行、强调原则的,而莫扎特则相对灵活,能够融入主流社会。作业:课后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写篇赏析贝多芬百年祭人格魅力  反抗精神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的不朽的精神和艺术魅力。体味伟人给我们的震撼。  2、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研读文本,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难点:感受诗化的语言中的丰富的情感,学会分析品味。  【教学过程】  大师写大师的文章,某种程度上往往是洞察深邃,见解精当,品评上高人一筹,这就使我们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合理的高水平的认知平台。高的起点势必也会给问题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更好地对文本加以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资料,找一些贝多芬的著名乐曲来欣赏,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细致地研读课文,从品味词语入手,走进大师,了解他的品格精神和在音乐方面的伟大成就,同时,透过语言也要学生来品味探究萧伯纳的艺术特色,从中受到感染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眼睛去寻找,用心灵去感受,真正与伟人全方位接触,形成共鸣。  供学生研读课文中思考参与的几个问题:  1、 本篇文章中所写的人物贝多芬在萧伯纳的眼中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丰满的个性化的人物吗?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入手,细细分析品味、感悟,并且找出能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句子,讨论分析。开篇作者从贝多芬逝去的情景入手,“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的大气磅礴,又是多么的震撼心灵,这就是贝多芬。“他是反抗性的化身”这一句又把我们引入到大师的灵魂深处,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人格特性——反抗性。   缘何贝多芬有着鲜明的反抗性,可以结合学生课前对资料的搜集,来简略谈一下贝多芬的生平,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贝多芬的一生是在孤独和不幸的痛苦中度过的,生活的艰难和噩运历炼了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在这种生活的重压下,贝多芬没有逃避,而且直面人生,与生活抗争,与命运抗争,完全可以说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人物。  不仅从他的个性上,作者认为他是反抗性的化身,就是他的音乐也是反抗性精神的载体,作者说“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  在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信息,同学们可以找来一一分析。  2、文章不仅写了贝多芬这个人,还评价了他的音乐,你能否发现作者眼中的贝多芬音乐的精髓?  此内容是文章的要点,从第二节开始,侧重谈他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中描写音乐特点的句子,从而加以分析、概括、体会出作品关于音乐的精髓的阐释,“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贝多芬的音乐要表达他心中的澎湃的激情,那音乐也自然有着“激动人的品质”。“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痛苦换来的欢乐”不正是这种活力与激情的体现吗?因此作者总结说:“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能写出让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他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的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这些话淋漓酣畅地阐发了贝多芬一样能做得那么好,但他却不愿这样做,宁愿忍受孤独,忍受别人的不理解,因为他不甘心平庸凡俗,而不朽的艺术总是与众不同的。这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中,充分地肯定了贝多芬音乐在音乐史上的价值。-  3、文章刻画人物除了直接描写人物外,还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  此文中首先是对贝多芬进行直接的描写表现他的个性,更多的时候,作者把他设置到一个客观的环境之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除了写到贝多芬外,还写到了哪些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些人物?  (1)、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   (2)、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似乎都成了贝多芬的铺垫和陪衬。把不同性格的人放在一起,来突现人物的性格是描写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我们可以想到《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把托尔斯泰放在伟人们之中,突出他的逼人的朴素。  (3)、从服饰上把贝多芬等穿“散腿裤”与莫扎特等人的穿“紧腿裤”作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不同身份的两种人,突出了贝多芬的鲜明个性。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个性的显现;没有衬托,也就没有伟大的灵魂。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妙处,感受作家艺术手法的高超,更透彻地理解文本。  4、生动、优美、诗化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浓重的情感,试举例加以分析。  例如“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最狂热的爵士乐”是何等的疯狂,“少女的祈祷”是何等的温柔,在贝多芬的音乐面前,两者的等同突显的是贝多芬音乐的激情。  “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在轧路机前面再加上修饰语“不听话”就可见贝多芬的个性了,诸多的实例,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把握其语言上的独特之美。  四、阅读建议  1、对于音乐大师贝多芬和文学大师萧伯纳,学生们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许知道大师名字的学生不少,但真正了解的学生一定不多,因而,教师一定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引导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相关的音乐,从感性上去了解,然后在结合文本去理解萧伯纳对于音乐的评价,为什么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实质上缘于他的“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要表现精神的美学观点,才在文中着重阐述贝多芬音乐“反抗性化身”的内涵。  2、教学活动中,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体。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是不可取的,一篇文章能解决一两个主要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就已经是不小的收获了。  3、对于经典的文章,文本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尤其像本篇这样有着诗一样精美语言的文章,则更要紧紧抓住它,从语言入手进行品味,选取些关键句,更好地分析到位,理解透彻,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精髓。   4、对于此文语言风格的品味,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再查找其他大师的作品来加以比较分析,感悟大师语言的不同风格。这也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多角度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  问题讨论  把《贝多芬百年祭》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比较,同样是伟人写伟人的文章,看一看他们从内容、取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提示:  (1)《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写托尔斯泰的文章,作者从坟墓的朴素写起,来突现伟大作家的平民化追求,重点刻画人物的伟大人格,没有涉及其作品的内涵;而此文萧伯纳不但颂扬贝多芬的反抗的个性精神,而且阐发了其充满激情的音乐特质。  (2)就取材而言,《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以描写坟墓的环境——静穆、朴素,从而引起人的思考与共鸣;而《贝多芬百年祭》则取材于贝多芬的生活小事,音乐的个性来突现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3)表现手法而言,两者都直接描写、对比、衬托手法,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深刻、与众不同。  《贝多芬百年祭》备课参考  1.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 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2. 海顿的生平简介   海顿,弗朗茨•约瑟夫(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生于罗劳,这是下奥地利的一个村庄。民间歌曲和舞曲是他的天然继承物。他在童年时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才能,并在教堂里获得了一个唱诗班歌手的位置。十六岁后,他在维也纳住下,找了一架破旧的古钢琴练习演奏。他靠教学和为人伴奏维持生活。不久,海顿引起了维也纳贵族音乐爱好者的注意。1761年,海顿加入了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王府乐队。海顿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度过了大部分创作生涯。海顿指导着的一支管弦乐队、一个歌剧团、一个木偶剧院,还有教堂。海顿很年轻时就结婚了,但和妻子相处并不融洽。他们最后分手了。中年时,海顿的声名遍及欧洲。九十年代,他两次访问英国,在那里指挥他的作品,大获成功。1808年,维也纳的艺术家和贵族组织演出了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以向他致意。一年以后海顿逝世,他受到了同胞们的尊敬,全欧洲都承认他是当时的首席音乐家。  3. 贝多芬逝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勃拉姆斯说:我的身后总是响起巨人的足音……舒曼说:我没有能见到贝多芬一面,没有能把我发热的头额贴在他的手上,只要能够有这么一次,我甚至肯献出我的大半生。  李斯特说:贝多芬的作品比得上引领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烟柱与火焰,烟柱在白天为我们带路,火焰则把夜晚照得通明,使我们得以不分昼夜的兼程并进。无论是暗是明,都同样在为我们探寻一条必由之路;或此或彼,那都是永恒不变的圣戒。  威尔第说:谁都无法争夺这位巨人和音乐的普罗米修士的桂冠。在这个名字面前,所有的人都要匍匐致敬。  德彪西说:贝多芬的乐思每一次发展,就是一次新的欢乐,不使人感到疲倦,不使人感到重复,简直如同一棵树,它的全部叶子同时冒出并开出奇妙的花朵一样。自从贝多芬死后,交响乐已经显得无用了。  瓦格纳说:现在这位音乐家的眼睛从内在复明了。他瞥见了那为内在之光照亮了的、并以奇异的反映回报他的现象。事物的本质现在又在向他召唤,他又看见事物在宁静的美的光辉中显现了。  布索尼说:贝多芬是理想的化身,贝多芬就是一个时代。  在贝多芬辞世一个半世纪以来,巨人身后的后继者竟以如此炽热、激动、虔诚乃至不择辞藻地来称赞这位大师,足见贝多芬影响之剧烈,贝多芬之魂飘逸多深远。  4、萧伯纳的简介   萧伯纳(1856——1950)是世界闻名的英国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为英国戏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很大的影响。因其戏剧强烈的讽刺倾向,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萧伯纳的文学活动始于1879年,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波扬家的亿万财产》等。《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1827年3月26日,一声震彻寰宇的响雷,送一位音乐大师走到人生总谱的终止——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  没有终止符的生命交响曲是从来没有过的。没有句号的雄伟的史诗是从来不存在的。永远的躯壳只是炼丹术士和昏庸君王的梦想,死去,并不意味着失去。他虽然离去了,却留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音响艺术宫殿。生前,贝多芬是一个人在创造,熬尽最后一滴心血;死后,贝多芬把他的艺术创造送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  贝多芬的一生是孤独的、苦难的。正是这种孤独,能使他直面真正的艺术,正是这种苦难,练就了他“硬汉”的品格,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他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把音乐视为“纯粹精神”的音乐观,他认为音乐作为启蒙思想的载体,应该能开启更高知识世界的大门,他本人也要把整个生命奉献给艺术,这一信念趋使他陷入到疯狂的情结中,抗拒着人生的重负,接受着命运的磨砺(如本身身体的残疾)。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而是来完成伟大的工作的。”  他的生涯中充溢着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讴歌欢乐的热情,他用毕生心血铸就了非凡的音乐建筑,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为“乐圣”。  这——就是贝多芬,就是贝多芬之魂。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用那句豪语说明的——用痛苦换来欢乐。”   百年之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散文家,萧伯纳为伦敦《广播时报》写了一篇音乐评论——《贝多芬百年祭》,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文章是纪念贝多芬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贝多芬以及对于音乐的理解,字里行间,透着大师的独特的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文章围绕如何解开“贝多芬之谜”,追记了贝多芬思想和创作的各个侧面,揭示了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这篇文章在文笔上矫健、酣畅、激荡人心,爱因斯坦说:萧伯纳作品中的一个字,就像古典音乐大师乐谱里的一个音符——这就是大师的语言魅力,需要我们潜心地去体味。  人类生存状况渐趋舒适的今天,“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真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忧虑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人生课题,愿巨人的音乐响起时,巨人的身影,巨人的脚步,投影在或轰响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生活旅程之中,给我们以生的勇气和力量。归去来兮辞-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过程:1.简介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余年。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2.词语积累词语①(实)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飏yáng:舟慢行状。        熹xī微:天微明。衡宇:简陋的房子。        樽zūn:盛酒器。觞shāng:盛酒器。         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看。庭柯kē:院中树木。        容膝:指简陋的居室。策扶老:拄手杖。          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             景yǐng:日光。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违:乖悖不合。            西畴:泛指田畴。巾车:有帷布的小车。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状。 善:羡慕。寓形:寄身。              委心:顺从心意。遑遑huáng:不安状。      帝乡:指仙境。皋gāo:水边高地。        耘耔:耘,除草;耔,培苗。乘化:顺应自然变化。词语② (虚)载:且,语助词。              就:将要,副词。言:语助词,不译。            行:将要,副词。已矣乎:算了吧,副/语助词。   聊:暂且,副词。3.导入  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传》(节录):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历代名家评说陶渊明(选录):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诗话录》)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文集》)4.补入《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也。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家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当时怅然如有所感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序》讲了3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原因。5.思考① 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②  学习议论的附丽技巧。6.朗读结合《序》初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精神追求。7.品读辞人情感历程:觉(非)    奔(归)   安(志)    乐(事)感(物)    知(命)说“觉”――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一吐为快,顿觉自在坦荡。言为心声,直白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结束这于心乖悖的官场,弃官归隐当然是痛改前非迷途知返。昨日之“非”,今天之“是”,中有一个大写的“觉”字,千百年来又几人能够?作者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是人的返璞归真、率性而行的大性情。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但求保存自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字里行间我们似不难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谈“归”――小舟飘荡,轻风拂衣,这种欢愉是何其的强烈。这种急迫,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尽一派践行弃官归隐的率真。识“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见贫寒士子之家清素的欢宴,于大喜悦中见辞人点点泪花。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贞芬芳之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再来印证做官之本无心。“诗言志”,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能如是,居陋室、归自然可“安”。感“乐”――再抒心志,以息交游。所息绝者并非所有人。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农事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既是实景,又是心境,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感叹。春来万物复苏,是大自然生生不息,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及时行乐,乐以无忧。知“命”――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寓形”是人生在天地之间的定位。既然如此,何不张扬心志随心所欲地生活呢?汲汲于富贵与生死,死既不知,生又何苦。乐天知命还有什么疑虑啊!在作者看来,世俗的官场是一种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复归这大自然才是生命正途。作者并没有自命高蹈,这种阅尽人间之后的知命,不乏率真与激愤,较之于富贵乡的士大夫们矫揉造作的做派更具时代的批判性。8.小思考试找出辞中有喻义的景物描写,说说其喻义。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9.附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 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10.结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疑义相与析: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由的价值取向,每难有独立的人格。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潜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惆怅的遁逝。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11.附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知本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觉悟到过去做错已不可更改,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对而昨天错。归舟轻慢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才望见家乡的陋屋,我就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快要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牵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青枝绿叶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斗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悠闲地漫步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雾自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官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相违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追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间或驾着篷布小车,间或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始流。我羡慕万物生长及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顺从心意来听凭自然地生或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出游,或者倚着手杖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