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ID:892545

大小:31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年级高一学科语文版本人教实验版内容标题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编稿老师尹强【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学习目标人物形象分析三、课文知识分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赵王畏秦,欲毋(wú)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四、课外拓展《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原文除廉、蔺事迹外,还记述了赵奢、赵括、李牧等的事迹。这里所节选的是原文中最主要的部分。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著名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距离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仍。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通过确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对方、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其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全文由三大段构成,它们分别记叙了三个有名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文章从简介廉、蔺二人的身世入手。因为廉颇的事迹主要在后面,所以极概括地叙述了他的战功之后,笔锋即转到蔺相如身上去。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一般来说赵国外交上的大事根本轮不到他过问。可是赵王和大臣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被难住了,大家都没有主意,在这矛盾尖锐的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善于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感性,这为他取得赵王信任,能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的。蔺相如入秦后,经历了两个回合的生死大搏斗。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随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勇气。赵国跟秦国是平等的国家,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秦王应该以平等国的礼节接待。蔺相如出使秦国是因为秦国要求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那么璧送到之后,秦国就应该交出十五城。可是自负强大的秦王既不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得璧之后,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蔺相如怀着诚意而往,却遭此侮辱和欺骗。他基于完璧归赵的责任感,便急中生智,托辞说璧有斑点,“请指示王”,重新取回了璧。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尖锐地揭露秦王“以空言求璧”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璧的秦王只好软了下来,一反倨傲的态度,蔺相如因而占了上风。由于蔺相如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以后发制人的战术战胜了秦王,从被动转为主动,所以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他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战术。秦王在斋戒五日后,设“九宾”的大礼,准备接受和氏璧,而蔺相如却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一旦秦王发觉受骗,蔺相如即要被杀。这时,首先需要的是临危不惧的勇气。为了先发制人,压倒对方,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一见秦王,就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再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最后又委婉恳切地劝告:“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一席舌战强敌的议论,辞锋犀利,气势夺人,弄得秦国君臣“相视而嘻”,被动之至,茫然不知所措。而蔺相如终于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蔺相如回到赵国,“璧”、“城”之争似乎平息,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遂出兵“伐赵”。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也是“渑池之会”的先声。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赵王赴会,担当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侮辱赵国。蔺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要秦王击缶,甚至要在“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秦王左右想要杀他,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使秦王不得不听蔺相如指挥,“为一击缶”。蔺相如终于折服了秦王,挫败了他想羞辱赵国的意图。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完成使命,不顾个人的安危生死,争取到外交上的胜利。在蔺相如作坚决的外交斗争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所以,蔺相如在对秦王步步逼进、挥斥自如的斗争,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的。“渑池之会”就是这样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渑池之会”的胜利是赵国外交和军事两相配合的成功,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可是渑池之会后,在新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的矛盾。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心生不服,甚至想要侮辱他。而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原先居功自傲的廉颇在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后,马上“负荆”“谢罪”,并且“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蔺交欢”既表明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突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晋朝人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世说新语·品藻》)这首先说明《史记》作者司马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把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写得具体而详细,把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摒弃不写或简单带过。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有分写,有合写,有明写,有暗写。其次,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化解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的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身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人物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再次,本文结构严密,情节紧凑。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安排了各有中心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本身各具首尾,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前后呼应,合成一个整体。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先有“完璧归赵”,再有“渑池之会”,最后是“廉蔺交欢”,文章沿着廉、蔺二人生平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而逐步展开。从矛盾冲突来看,故事里贯穿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是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后者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前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暂时解决是派生后一矛盾的前因,后一矛盾的解决又服从于前一矛盾。“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主要写秦赵斗争,这时廉、蔺的矛盾处于潜伏状态,属量变阶段。但当两次对秦斗争获胜,秦赵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时,廉、蔺之间的矛盾却明显而突出了。最后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两人在先后认识到必须以国为重,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思想基础上解决了矛盾,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是服从主要矛盾的需要而解决的。这样依照事物的逻辑联系和矛盾的运动规律来发展情节,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五、新课导学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的另一部史学名著《汉书》,讲评其中的名篇《苏武传》。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1~10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A.乃置酒请之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D.请奉盆缶秦王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A.周郑交恶B.初一交战C.合从缔交D.交不忠兮怨长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A.弗听,许晋使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时人莫之许6.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管仲固谏不听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7.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B.王者不却众庶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9.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10.例句:“赵王悉召群臣”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B.齐悉复得其故城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D.丞相亮其悉朕意11.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舍相如广成传舍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左右欲刃相如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A.臣愿奉璧往使通,解释:B.拜送书于庭通,解释:C.召有司案图通,解释: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解释:14.下列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决负约不偿城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⑥明年复攻赵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A.③④B.④⑧C.⑥⑧D.③⑥15.将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君何以知燕王④拜送书于庭⑤何功之有哉⑥使不辱于诸侯⑦此人勇士⑧谁可使者⑨为夫婿所薄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16.下列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一)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徒慕君之高义”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白者多徒行18.下列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1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0.翻译下列语句。(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2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C.常让他将            让:责备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2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24.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宴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B.景帝即位后,有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宝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从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又因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从他开始做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亦无过错。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试题答案】1、B2、C3、A4、D5、A6、C7、A8、D9、C10、B11、B12、C13、A.奉通捧,捧着;B.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C.案通按,审察,察看;D.孰同熟,仔细14、B15、判断句:①⑦被动句:②⑥⑨宾语前置句:③⑤谓语前置句:⑧状语后置句:④⑩16、B17、A18、D19、B20、(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3)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4)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5)为什么这样呢?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6)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21、C22、C23、A24、D25、⑴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⑵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在宗庙祭祀时献金(不足)助祭的罪而失去侯位。第9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