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选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秋兴》八首选二教案

ID:882173

大小:2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杜甫的《秋兴八首》(选二)教案一、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曾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两《唐书》有传。杜甫一生极为坎坷不幸,年轻时即立志为国建功,热衷于仕途功名,岂料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又经历战乱(“安史之乱”),饱偿妻离子散、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他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对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民的灾难有切身体会,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向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现存诗1450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二、杜甫诗歌特色1、诗歌特色(1)思想深刻,境界开阔,广泛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变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人称其为“诗圣”,因其诗具有“诗史”的内涵及分量。(2)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谓意境雄浑苍凉,感情真挚深沉;顿挫:意谓表情达意委婉曲折,音调起伏多变。2、杜诗的地位[唐]元镇《元镇集》卷五十六中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宋]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引韩愈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三、《秋兴八首》总括兴,读去声。即感兴、遣兴。秋兴,即秋日感兴。《秋兴八首》是一组七言律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当时54岁的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从内容看,这组诗是诗人将自己20多年艰辛生活历程与唐王朝国势的变化结合起来所作的一个概括性回顾。从组织结构来看,以第一首起兴,后七首俱“发中怀”(抒发心中情怀),是一个整体。粗略说,前三首写“夔州”,第四首过渡,后四首回忆长安往事。具体看:第一首组诗的序曲。写身在夔州,心系“故国”(长安),抒写爱国情和孤独感。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黄昏坐到半夜,仰天翘首北望、长夜不寐的孤独。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面对“秋气清明,江色宁静”的美景,诗人不觉赏心悦目,反而感到烦燥不安。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点出前三首诗忧郁不安的原因是“每依北斗望京华”。以下四首,回忆长安往事。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的庄严、肃穆,在这样的朝廷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从诗人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强盛繁荣的自豪感。在这里,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感情。因为对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君、国之间,很难划分明确的界限。因此,他们的爱国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着忠君的历史局限。)第六首,写长安著名景点——曲江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的繁华。第七首,写长安另一著名景点昆明池美景。第八首,写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美陂等地(三地均为长安管辖的风景区)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诗人飘泊到夔州,虽年老多病,却有一颗眷恋朝廷、心系故国的赤子之心。在这个组诗里,诗人将国家的变故做了典型化提炼,并与自己在夔州触秋景生悲情的情感体验艺术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勾勒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轮廓。构思精妙,情感深厚,风格苍凉,堪称诗人20多年心血与才气的结晶。就全诗而言,正如有人所言:“身居巫峡,心忆京华为八诗大旨。”四、《秋兴八首》其一(P404)1、翻译枫树因白露显得凄凉凋零,巫山巫峡一派萧瑟阴森江中掀起滔天巨浪,巫峡风云变得晦暗阴冷旅居夔州如一叶扁舟,却永远有一颗眷恋首都的心再度见菊花开放,忆起从前往事,禁不住泪洒衣襟 寒风阵阵,家家都在做棉衣,处处可闻捣衣声。1、主旨对清秋而伤羁旅(滞留在旅途)。即描绘巫山秋景,抒发身在夔州,心系故国的思想感情。2、层次分析第一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通过典型景物“玉露”、“枫树林”、“气萧森”的描绘,点出“秋”字。第二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接上联,极力渲染萧瑟的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把秋景写得壮阔而又沉闷,暗点“夔”字。第三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转写“兴”。“故园心”表现了他对故乡、长安和国家的深切怀念。第四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写家家忙着备寒衣,暗示诗人有家难归的焦虑和孤独。从整体来看,前四句写“秋”,暗含“兴”,后四句明写“兴”,暗写“秋”。萧森的秋景与凄凉的诗心水乳交融,深挚的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可谓情中有景,景中含情。3、抒情特点(1)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的前四句用酣畅的笔墨,渲染了萧森的秋景,勾勒出一幅“巫山巫峡深秋图”。在这幅图画中,有经霜凋伤的红枫林,有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有凌空的巨浪和阴冷晦暗的塞上风云,这一切,都是为抒发一种孤独忧郁的思乡情怀作铺垫的。面对萧森的山水,诗人不禁为滞留夔州、不能北归长安而黯然神伤。“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本诗感情的焦点。诗人不止一次地为追忆昔日在长安的旧事而伤心落泪。可见他的心时刻与长安紧紧连在一起。孤舟可以系上,使其不能离岸,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早已飞向了长安。所以,当听到从白帝城传来的急切的捣衣声,想到家家都在为游子赶制棉衣时,诗人的乡思、离愁更是有增无减。(2)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使情感浓烈,且更具感染力诗人立足于眼前菊花开放之地——夔州,由夔州联想到“故园”,由追忆“ 故园”又回到砧声四起的白帝城(即夔州城——见P404注解⑨)。这就是“夔州”——“长安”——“夔州”的往复。正是通过这种往复,诗人那不绝如缕的乡愁才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五、《秋兴八首》其八(P404)1、解题本诗主要写渼陂旧游之乐。2、层次分析首联: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点出游览之地。从长安到渼陂游览,经过昆吾、御宿两地,一路行来,从容自得。紫阁峰巍峨壮美,在太阳的照耀下,它高大的身影投印在渼陂境内。颔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联记三地物产之美。昆吾等地,地广树多,盛产香稻,有大片梧桐林,据说时常有鹦鹉、凤凰来此栖息定居。此联重在突出该地物产香稻、碧梧,写鹦鹉、凤凰是为了形容二物之美,并非实有其事。因为“凤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鸟,其实根本不存在。此联翻译见P404注释[14]颈联: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写士女游观之盛。春游的佳丽们摘花弄草,彼此问候,互赠礼品;水中泛舟的绅士们,直玩到夜幕降临,乐而忘返。上六句皆言长安。尾联(末二句):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收归自身作结,并总结八首。昔曾,过去曾经;干,冲犯,此处是反其意而用之,可以理解为“赢得”;气象,这里指“天子”。古诗中有很多用“气象”来形容天子的尊严。所以,此句应理解为:想当年自己的创作才能曾经为皇帝所赏识,而如今却身居异乡,年迈多病,只能遥望京华而长吟,垂白首而叹息,呜呼!3、抒情特点主要是以乐衬悲的抒情方式,即以前6句详细描写和渲染物产之美和游览之乐,用第7句表现诗人年青时的才气和豪情,来反衬他老年时的孤苦无依,有乡难归痛楚,反差强烈,使悲苦更浓。诗人对故国的深厚眷恋之情,不仅体现在对过去充满欢乐、甜蜜的回忆之中,更表现在最后一句“白头今望苦低垂”的直抒胸臆上。此句不仅是本诗思想感情的焦点,也是整个组诗思想感情的归结点。 六、“研习与思考”(P405)1.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杜诗中诸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均表明了他虽一生病苦,身不得自保,却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答:杜诗之感情蕴含在字里行间。第一首感情的焦点在于“孤舟一系故园心”(参见抒情特点(1);第八首在于“白头吟望苦低垂。”(参见抒情特点)2.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答:参“注释”[14],目的主要是突出描写的对象:香稻、碧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